首页 理论教育 黑柏沟张氏家族:传承的文化世家

黑柏沟张氏家族:传承的文化世家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黑柏沟张氏家族既是清代政治望族,又是文化望族、精神望族,他们“以功德显,以文章著,以孝友称”。明清以来,黑柏沟张氏家族,诗书之泽不衰,是一名副其实的文学世家。2011年10月20日,由四川省蓬溪县问陶诗社18位社员组成“问陶故里采风团”,到黑柏沟张氏祖居地访古采访。在任隆镇政府召开了座谈会,然后参观任隆镇新貌,并在任隆镇午餐后,于下午一时许,向黑柏沟进发。黑柏上沟至任隆镇约9公里。

黑柏沟张氏家族:传承的文化世家

胡传淮

黑柏沟是一条极不平凡之沟,一条文脉绵长之沟,一条文化名人辈出之沟,一条诞生过宰相张鹏翮、诗冠张问陶之沟,一条居住过清代蜀中第一大望族之沟。

黑柏沟位于四川省遂宁东部,距遂宁城10余公里,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系遂宁县所辖,1954年划归蓬溪县管辖。黑柏沟为张氏家族祖居地,分上、下两沟,上沟属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有大樟树湾、小樟树湾等;下沟属蓬溪县金桥镇翰林村两河口,有张氏祠堂、张氏祖墓等。

黑柏沟张氏家族既是清代政治望族,又是文化望族、精神望族,他们“以功德显,以文章著,以孝友称”。明清以来,黑柏沟张氏家族,诗书之泽不衰,是一名副其实的文学世家。家族成员中进士者6人、举人18人、贡生18人;为官者80余人,1人入《中国通史》、2人入《辞海》、3人入《清史稿·列传》、4人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7人入乡贤祠;有诗文著述流传至今者50余人,可谓“一家男女尽能诗”。清代名臣、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和大诗人、大书画家张问陶(号船山)二人,把张氏家族声名推上了顶峰;张问安、张问陶、张问莱三兄弟及其妻陈慧殊、林韵徵、杨古雪三妯娌分别被世人称为“三弟兄诗人”和“三妯娌诗人”,为古今中外诗坛所罕见。张船山少年被喻为“青莲再世”,更因其诗、书、画造诣颇深,诗名满天下,被誉为“蜀中诗人之冠”;康熙雍正两帝还亲自为张家赠匾额、赐书画甚夥,当时蜀中张家可谓荣光之至,享誉西南,名满天下。蜀中世家望族,无出其右者。由于张鹏翮、张问陶等人的巨大成就、卓越贡献和崇隆地位,黑柏沟张氏,也就无可争辩地坐上了清代巴蜀望族的头把交椅,成为清代巴蜀第一望族,称为“清代蜀中第一家”。

2011年10月20日,由四川省蓬溪县问陶诗社(成立于2011年5月22日)18位社员组成“问陶故里采风团”,到黑柏沟张氏祖居地访古采访。目的是让诗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张氏家族发展历史,更好地弘扬船山诗风,为遂宁、蓬溪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这次是我第三次探访黑柏沟了,第一次是2009年2月24日,陪同历史学家陈世松带领的四川省社科院移民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国家课题组到黑柏沟调研访问;第二次是2009年3月4日,陪同原中共蓬溪县委书记、县政协主席郭的威到黑柏沟考察摄影。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常去常新。

20日早上八时许,我和蒲海、杨正义、李映海、邓尚培、邓家源、贾极君、方运明、张润阳、杜伦德、王登志、杨柳岸、吴龙飞等诗社成员及蓬溪电视台女记者陈曦,分乘两辆车向蓬溪县任隆镇进发。九时半,抵达任隆镇,与先期到达的任隆镇问陶诗社成员周敏、邓会双、彭方奇、衡克银、衡克义等人会合。采风团得到任隆镇骆华林副镇长、宣传文化中心肖青龙主任的热情接待。在任隆镇政府召开了座谈会,然后参观任隆镇新貌,并在任隆镇午餐后,于下午一时许,向黑柏沟进发。

黑柏上沟至任隆镇约9公里。下午一时半,我们一行抵达黑柏上沟。在张氏族人张清继、张清廉(号武臣,黑柏下沟人,76岁,他专程从下沟来迎接我们)的向导下,我们来到黑柏沟大樟树湾采访。

张鹏翮《大樟祖居》诗云:“柏沟樟树荫茅庐,始祖由来卜此居。三派辛勤躬稼穑,百年清白事诗书。宅心忠厚贻谋在,传世醇良积庆余。佑启后人培福德,莫忘高大耀门闾。”自注:“始祖万公,明初自楚迁蜀,兄弟三:一居铜梁,至大司马肖甫公(张佳胤)显;一居安岳,至侍御留孺公(张任学)显;一居遂邑,自景泰时姚安太守(张赞)至崇祯壬午,孝廉科第联绵。”(《张文端公全集》卷五)。张问陶《船山诗草》卷七载有其乾隆五十七年(1792)春回故里黑柏沟所作《樟树湾祠堂月夜同寿门(张问莱)弟作》诗,诗云:“疏篱明夜火,老树立村名。”大樟树湾就是因湾内有一株高大古老的樟树而得名,其树矗立于张氏祖祠前,古干虬枝,亭亭如盖,惜今已毁。

张鹏翮先世居湖北,明初迁入黑柏沟。入川始祖为张万,原籍湖北省麻城孝感乡白獭河之绿柳村(今湖北省麻城市龙池桥街道办事处白塔河村),明洪武二年(1369)迁蜀,卜居四川黑柏沟,卒葬黑柏沟大樟树湾,至张鹏翮,已历九世。以农发家,遂成蜀中名门望族。

我们首先探访了张万墓。张万是黑柏沟张氏第一代入川始祖,其墓位于大樟树湾观音寨中麓,人称始祖坟,又称九棺坟。墓的后山为观音寨,左边是青龙山,右边是狮子山;青龙山与狮子山左右呼应,成一大半圆椅地形,张万墓正好坐落在椅子正中。其地青山翠绿,古柏参天,古樟接宇,花碑林立,肃穆清幽。张万墓前原立有一块高大的墓碑,建国后被毁,现仅存下半部,上面残存有“张公讳万之墓”、“光禄大夫吏部尚书”等字,依稀可辨。

然后,我们在张清继、张清廉二老的带领下,翻越狮子山,前往小樟树湾探访张鹏翮高祖张尚威之墓。一路上,但见青山叠嶂,古树成荫,绿海一片,橘橙满枝。深秋的天气,已经凉了,零落的叶子片片飘飞,洒下一地金黄的落寞。山路十分崎岖,电视台的小陈也摔倒了四次。但大家知难而进,张润阳先生虽已八十高龄,仍精神矍铄,走在了队伍的前头,令我们非常感动。张氏后裔们也热情地送上鲜柚、鲜橙,让我们品尝。大家吃着,感到格外香甜。(www.xing528.com)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攀爬,我们终于来到张尚威墓前。张尚威为张鹏翮之高祖,卒葬黑柏沟小樟树湾,其墓今存,位于任隆镇会云寺村四社张正国房屋右侧。墓碑纵2.9米,横4.6米,厚0.6米。墓碑主文为“明处士高祖考张尚威公之墓”。墓碑联有二,其一:“精炳日星,名重钟鼎;真存华岳,气壮山河。”其二:“昭奕禩祖功宗懋;序一家世代源流。”横额:“水源木本”。其地三面环山,后为主峰和尚坡,左为小元宝山,右为狮子山,左右关拦,层次清晰。清代张邦伸撰《锦里新编》卷二载:“文端公高祖葬遂宁黑柏沟,山势雄峻,落穴端平,惟元神水直出,不能百步转澜,形家以为贵而不富。张氏自文端公后,科甲连绵四五世;至船山,官阶俱至府道以上……累世皆以清节著,家无余赀,彼形家风水之说,诚非无因也。”(载《锦里新编》上册第11页,1984年巴蜀书社版)。

下午四时许,我们离开黑柏上沟,前往下沟金桥镇翰林村两河口。大樟树湾与两河口相距5公里许。不一会儿,车到两河口,与前来接待我们的金桥镇宣传文化中心梁平权主任会合。在梁平权、张清廉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张氏下祠堂。

黑柏沟张氏祖祠有两座,一在上沟大樟树湾内,人称上祠堂;一在下沟两河口,人称下祠堂。张问陶之父张顾鉴去世后,张问陶回乡守制,曾在下祠堂居住一个多月。下祠堂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是一座构造精美壮观的中式四合院,占地约三亩,毁于20世纪50年代初,今存残垣一间。据张清廉老人介绍,祠堂原有正房三间,两边厢房各三间,朝门三间,院中有一正方形天井。正堂屋门两侧挂有一楹联,上联为:“天下三尊皆备”,下联是:“人间五福俱全”。正堂阶沿亮柱上挂一长联,上联“感戴皇恩乐升平之未艾”,下联“钦承祖德绵世系以无疆”。朝门檐柱上挂一联,上联“褒封太保荣名重”,下联“崇祀□□俎豆馨”。整个祠堂富丽堂皇,令人振作敬肃。

接着,我们来到张氏祠堂后的双相山中麓,这儿安葬着张鹏翮之曾祖张惠、祖父张应礼和母亲景太夫人。

张惠(1536—1632),张尚威长子,字教菴,康熙时状元韩菼撰有《教菴公传》,卒年97岁,葬双相山,其墓今存,墓碑高2.1米,横0.93米,厚0.23米,碑文完好。墓碑中行碑文为:“皇清诰赠光禄大夫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崇祀乡贤显曾祖考教菴府君之墓”;右行碑文为:“雍正二年岁次甲辰仲春月吉立”;左行碑文为:“赐进士出身光禄大夫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一级曾孙张鹏翮”。张应礼(1578—1638),张惠次子,字和斋,官怀远将军都司佥书。卒与父张惠合葬于双相山,其墓今存,墓碑高2.2米,横0.92米,厚0.22米,碑文完好。墓碑中间碑文为:“皇清诰赠光禄大夫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前怀远将军功加游击崇祀乡贤显祖考和斋府君之墓”;右边碑文为:“雍正二年岁次甲辰仲春月吉立”、“赐进士出身光禄大夫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一级孙张鹏翮”。

下山后,我们还观赏了张隆俄(号照明,时年93岁)珍藏了300多年的张惠、张应礼和景太夫人的画像。

近年来,我已编著出版研究张氏家族的专著八部,即《张问陶年谱》(2000年1月巴蜀书社出版)、《张鹏翮诗选》(2006年6月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张问陶研究文集》(2009年11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船山诗草全注》(2010年5月巴蜀书社出版)、《烬余录注》(2010年11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张鹏翮研究》(2011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2012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力争把以张鹏翮、张问陶为首的黑柏沟张氏家族研究推向高潮。得到了张隆俄、张清廉、张清才、张清华等张氏后裔的大力支持,令我感动难忘。

黑柏沟有五大处张氏名人墓,即黑柏上沟的大樟树湾张万墓、小樟树湾张尚威墓,黑柏下沟的双相山张惠张应礼墓、人形山张勤望墓、月亮坪张问陶墓。因天色向晚,此行我们只探访了前三处遗址(我已于前两次探访过张勤望、张问陶墓)。五时半,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黑柏沟。

黑柏沟,一条历史之沟,一条文化之沟,一条诗歌之沟,一条名人之沟。从黑柏沟中走出了贤相张鹏翮、诗豪张问陶……,他们走出了四川,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走进了《清史稿》,走进了《中国文学史》,走进了《辞海》,走向了永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