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太武帝死后,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更替了三个皇帝,国家稳定受到了威胁,几乎引起民变,不断地有反抗的事情发生。公元471年,文成帝拓跋濬(tuò bá jùn)的皇后冯氏以太后的身份杀掉了朝野中专权的大臣,逼着十八岁的献文帝退位,并将王位禅让给当时只有四岁的太子拓跋宏。也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孝文帝。
在孝文帝看来,洛阳地处天下之中,经济基础坚实,交通条件便利,文化积淀深厚,一直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曾是东周、东汉和魏晋的都城。因此,从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开始,他就决心要把都城迁往洛阳。理由就是:迁都既可以趁机摆脱鲜卑守旧贵族势力的束缚掣肘,又有利于加强同中原汉族门阀士族的联系与合作,为接下来推行汉化改革打好基础。
至于为什么要推行汉化改革,理由就更简单了:想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要吸收中原的先进文化,对那些落后的风俗一定要及时地加以摒弃,才能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不过,打算虽好,但是要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谈何容易?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那些鲜卑族上层守旧贵族的反对,以及普通鲜卑民众的抵触,其声势之大、阻力之重,是可以想见的。年轻的孝文帝要克服这方面的重重障碍,按常规的方式是不成的,于是乎,孝文帝剑走偏锋,只字不提迁都的事情,而是宣布了另一件大事:南征!(www.xing528.com)
说走就走,孝文帝选了一个秋雨连绵、风雨交加的日子,亲率大军三十万,带着满朝文武,御驾亲征,南下“伐齐”。结果因为道路泥泞,数十万北魏将士在泥水中摸爬滚打了快一个月,才走到洛阳。士兵们都已经疲惫不堪、精疲力竭,更不用提那帮大臣了。眼看着魏孝文帝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大臣们叫苦连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看到火候差不多了,孝文帝突然给大家出了一道选择题:问满朝文武到底是攻打南齐呢,还是不打了,就地安置,迁都洛阳?
这简直是一道送命题啊!大臣们心里清楚,这样的天气,继续伐齐,不说士兵了,自己都不一定有命回去了!无奈之下,大家只好选择了定都洛阳,孝文帝顺利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