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阳市乡村旅游保护策略研究

南阳市乡村旅游保护策略研究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南阳传统村落智慧旅游系统中,传承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利用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探索出一条互联网+旅游+文化的品牌。以“低度干预”的方式,对现有的村域整体格局秩序的保育,对村落典型农宅建筑进行肌理的保护,以及将村落公共建筑、基础设施等功能的嵌入。南阳市传统村落分为农耕型、商贸型、防御型三种类型。就南阳市而言,防御型村落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三种:①安全需求;②防范水患;③社会礼制。

南阳市乡村旅游保护策略研究

智慧旅游系统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为支撑,通过对旅游信息和资源的感知、整合以及互动利用,建立在终端旅游者对旅游信息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多层面、多载体、多形式的旅游信息服务的全新旅游发展业态。

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的时候我国拥有自然村363万个,到2010年仅10年时间,村庄数量减少至271万个,到2014年仅4年时间又减少至230万个。10年内,90万个村子消失了,可见村落消亡速度之快。据冯骥才介绍,目前全中国与自然相融合的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在2005年还有5 000个,到2015年还剩下不到3 000个。按以上统计的数据推算,如果我们任由其发展,过不了多久,那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记忆只会留存脑海中,不复存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特色。传统村落作为基本的聚居场所,兼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是人类长期以来为了生存与生产发展而不断实践积累的结晶,是特定地域中人地关系社群关系的空间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南阳传统村落智慧旅游系统中,传承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河洛文化、宛商文化、圣贤文化、玉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等),利用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探索出一条互联网+旅游+文化的品牌。

(一)低度干预

针对中原传统村落现状,采用“低度干预”的策略,建构人居环境,包括营建方式、合作方式两部分。具体而言,指在修缮和维护现有村域空间格局、保持村落宅群肌理有机秩序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规划,引入现代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等现代功能。

根据营建方式的策略组成,分为村域整合、公共建筑营造、农宅更新三个方面的依据、原则和做法。以“低度干预”的方式,对现有的村域整体格局秩序的保育,对村落典型农宅建筑进行肌理的保护,以及将村落公共建筑、基础设施等功能的嵌入。传统村落现有格局的保育包含保护和培育两方面,以保护为主。保护的内容指向生态环境资源,主要指农田、林地、水体的保护;指向文化资源,主要指传统源文化相关的各种习俗、工艺等。

南阳市传统村落分为农耕型、商贸型、防御型三种类型。农耕型村落是南阳市传统村落的一种最基本类型,也是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村落类型,是农民生活生产、聚居和繁衍的场所。商贸型传统村落是因特殊地理位置而兴起的以商业贸易为主要经济方式的村落。防御型传统村落是指相对于普通的村落而言,人为有意设防的,具有鲜明防御特征的村落。就南阳市而言,防御型村落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三种:①安全需求;②防范水患;③社会礼制。

(二)原型调适(www.xing528.com)

传统村落是人地关系平衡的综合体现,不但能与自然和谐对话,还高效承载着百姓的各种类型的活动。传统村落在应对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时候,普遍地会从地域的角度出发,村落作为桥梁,以形成完整和谐的人地关系为终极目标。在中原地区,多元的文化、多样的地理环境塑造出了非常典型的传统村落,村落是生在地域中,长在地域中,传承着历史,传承着文化。

典型的传统村落,最能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传统建筑也是最直接呈现出来的村落的物质形态,主要包括民居、庙宇、祠堂、戏楼等。村落选址是村落与周边环境互动的结果,也是传统村落特色的集中体现之一。营建技艺是汇聚百姓智慧,融汇地域并集中在传统村落中体现的重要方面。

农宅是传统村落中的主要空间单元。对农宅更新采用“原型+调适”方式。农宅作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组成部分,呈现出单元形制彼此接近而又多样、建筑形式多样混杂、居住功能现代性滞后的现状。这是进行农宅归纳原型的认知基础。传统村落的农宅原型,要以体现乡土性为主要目标,延续单元形制彼此接近而多样的现状;以综合体现乡土性、现代性、经济性为目标,降低当前农宅建筑形式的混杂感,尽可能恢复建筑形式的多样与统一关系;以兼顾乡土性与现代性为目标,在保证传统村落基本生产需求的基础上,提供一定的现代生活舒适性。

根据传统村落农宅普遍的现状形制,一个院子、一栋住宅、一片菜园,应是农宅原型最本质的表达和延续。主屋是农宅原型的核心部分,大致可从功能、结构、造型、材料与色彩等几个方面对建筑形式进行原则性建议,还要考量地区性、经济性和乡土性的诉求。

(三)和谐共生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永远无法绕开的“根”和农耕文明的积淀。

然而,自清末始,乡村因内外部多重因素而无奈遭受持续破坏。传统村落现状从硬件(人居环境)、软件(经济社会)两个方面进行考查,目前发展形势都不容乐观。

乡村人居环境的严峻现实不仅表现在原生农业型自然村落个体的大量快速减少,更重要的是现有自然村落中延续千百年的原生秩序在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浪潮中正在被逐渐瓦解,曾经的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正在迅速消逝。不仅如此,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家庭生活设施等配置相比城镇总体仍然十分不足,中西部地区尤甚,导致乡村生活品质不高,难以分享到现代化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