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婺源抓住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机遇,因地制宜,投资1亿多元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基本建成美丽乡村试点示范村18个、精品村10个。婺源各乡镇选择一个基础条件好、自然禀赋优、文化有特色、产业有支撑、群众积极性高、村组干部得力的村庄作为试点村。
强化规划引领,全面编制和不断完善县域城乡规划,着力构建“做靓中心城区、辐射特色集镇、带动村级发展”的三级框架格局,努力建成老城改造与新区建设承转并进,中心城区和特色集镇相互辉映,文化生态景观村与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的生态家园。
村庄如何建、建什么,群众说了算。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方案在上位规划顶层设计的引领下,集思广益,征集群众意见建议100多条。根据群众建议,婺源利用农村山水风光秀丽、农耕文化多样、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培育集生态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乡村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业;立足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和区位条件的优势,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实现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依托旅游业发展优势,多渠道、多形式组建各类协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链。
婺源还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村风民风建设结合起来,弘扬新风正气。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和朱子家训,建立和谐村组评比会、道德评比会、禁赌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开展好公婆、好儿媳、好党员等群众自评活动,促进乡风文明,涌现出了孝文化村、长寿文化村等各具特色的道德风尚村30多个,让淳朴民风得以传承。以创建文明县城为主线,持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村村秀美、家家富美、处处和美、人人淳美”最美乡村主题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城乡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以争做“最美婺源人”为抓手,大力开展“最美教师”“最美学生”等十大最美称号评选活动,将争做“最美婺源人”细化深入到全社会各阶层,全方位展现山美、水美、人更美的“中国最美乡村”新形象。
注重细节特色,按照“每一项建设都要体现婺源特色,每一个细节都要符合最美乡村品位”的建设理念,集中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集中体现婺源风光的人文自然景观。通过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小区等平台,着力加强徽剧、傩舞、三雕、歙砚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健全完善古文化保护县、乡、村、组四级联控网络,进行古村落、古文物普查登记和挂牌保护,探索推进了古村落异地搬迁保护工作,弘扬推进了文化与生态文明相融互促。
优化管理机制,以推动城乡公园化、精细化管理为导向,突出抓好县域的“净、花、绿、美、亮”五化工程,健全完善县、乡、村、组、户五级卫生联动管理机制,针对统一徽派风格的需要,在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防控体系的基础上,专门设计了数十套农村建房图纸,免费供村民建房使用,有效杜绝了农民建房乱搭乱建现象,不断巩固和优化生态文化大公园的建设成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最美乡村的山更青、水更秀。多年来,婺源县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立县之基,引入绿色GDP考核体系,把环境指标作为一个权重大、考核严的重要指标,坚决实行环保目标管理责任制、环境问责制、责任追究制、一票否决制,使政绩考核的导向真正转到科学发展上来,建立起一整套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评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www.xing528.com)
实施“三大工程”,呵护“青山常在”。全县从政府、社会、群众3个层面着手,重点实施资源管护、节能替代、造林绿化三大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2.6%。资源管护方面,在全县范围内实行“十年禁伐天然阔叶林”,对人工更新困难的山场实行全面封山育林,将公益林扩大到10.33万公顷;在国内首创自然保护小区模式,设立各类自然保护小区193个,保护面积达4.36万公顷;深入推进林政标准化管理工作,把生态保护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之中,筑就生态环境“安全网”。节能替代方面,在县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毅然关闭近200家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量大的“五小企业”;积极推广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养林的生态保护模式,推行以“改燃节柴、改灶节柴”为主要内容的“双改双节”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全县平均每年减少能源性消耗木材9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新增造林1.2万公顷,有效打造了资源“减耗器”。造林绿化方面,先后在荒山、园区、乡村、道路等地域实施“一大四小”绿化工程,精选100个村推进以绿化、美化、花化为主要内容的“花开百村”工程,迅速做大最美乡村的“绿肺量”。
开展水体保护整治活动,力保“秀水长流”。在全县1 487个自然村进行农村清洁工程,实行农村垃圾规范化、标准化收集处理;加强农村餐饮宾招服务业的污水处理,所有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实现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加强农村工业企业污染整顿,对整改不到位、不达标的企业予以关闭;所有山塘水库全面禁止化肥养鱼,全面禁止毒鱼、电鱼、炸鱼,所有沿河沿溪建设项目要求做到“环保三同时”(即在建设项目中必须做到防治污染的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同时,对所有河道采砂全部纳入规范管理,所有矿山全部进行环境恢复治理。通过以上综合整治措施,切实保障最美乡村的一汪清水。
绿色发展,让最美乡村的业更兴、民更富。围绕富民强县的战略目标,最大限度地把最美乡村的潜在优势,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优势,并以此拓宽和带动广大群众的创业、就业和致富渠道。
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业,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核心产业、第一产业”来打造,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划引领、统筹推进”的思路,成功开发20个精品景区,其中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7个,成为全国4A级以上景区最多的县。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富民的引领作用,目前全县经营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已达400余家,近7万余人通过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实现“门口致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全县GDP的比重达47.2%。
突出发展以低碳节能为方向的生态工业,积极拓展生态工业平台,按照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生态工业园的要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旅游商品加工和机械电子加工等产业,创建了全省第一家生态工业园区。先后引进了中科院电子云计算数据运营中心、洁华环保、聚芳永茶叶深加工等一批带动能力强、关联度大的重大项目。依托全省首家旅游商品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徽州三雕、龙尾砚台、甲路纸伞等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加工产业,带动当地特色旅游产品加工业发展,拉动就业1万多人,婺源也被评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
着力发展以茶业为龙头的生态农业,立足优美的生态环境,积极推进农业“生态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以婺源绿茶品牌为核心,荷包红鱼、油茶等农产品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其中茶园面积1.13万公顷,加工贸易量3.8万吨,出口创汇3 100万美元,有机茶出口占据欧盟市场的半壁江山,婺源已成为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同时,通过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嫁接互动的新型休闲农业模式,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加快,目前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家、13家和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51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