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乡村道路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动脉。加快乡村道路的建设,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乡村道路涵盖范围、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乡村消费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按使用性质,道路分为国家公路(国道)、省级公路(省道)、县级公路(县道)、乡村道路以及专用公路五个等级。乡村道路是指主要为乡(镇)村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道以上公路的乡与乡之间及乡与外部联络的公路。对于乡村景观来说,乡村道路涵盖的范围比较广,不论何种等级的道路,只要位于乡村地域范围内,都应该作为乡村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
农村道路肩负沟通地区与地区的联系功能,“要致富先修路”突出强调了农村道路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道路就像人的血管,源源不断地为农村的“身体”输送着养料。同时,道路作为农村地区景观的廊道,兼具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道路景观设计要在保证驾驶者的人身安全,因地制宜地进行道路设计,抵制完全柏油路或混凝土的做法,乡间小路等可用石材铺设等形式,石缝的杂草等是更好的自然表现形式。道路沿线进行景观绿化和景观美化,设置与道路景观配套的指示标识等。在道路设计时,避免出现割断生态环境空间和视觉景观空间,避免出现自然保护区的破坏。在新农村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上,可运用乡村道路绿化、废弃地景观生态修复、道路斜坡景观生态恢复、道路边的森林外缘修复、生态廊道修复、雨水滞留区湿地景观设计等方法进行。
道路景观并不是现代的概念。早在我国周朝,就已经出现了道路景观的思想。根据《周制》记载:“列树以表道,立食以守路”,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道路建设应结合自然条件,提出了路旁种树与美化道路的问题。19世纪后半叶,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中,设计师们也开始注意街景问题并产生了道路景观的概念。1907年,美国开始组织道路工程师和景观建筑师协作设计道路景观,考虑和利用沿线景观资源。自20世纪30年代德国开始修筑高速公路以来,道路与周围景观的协调问题便在工程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道路美学理论。美国在道路工程实践中,也提出了公路美学理论。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道路美化条例》(Highway Beautifuration Act of 1965),该条例严格管制州际道路旁的路牌与广告牌,取消了路旁废物堆置场。1975年,苏联制定了《公路建筑和景观设计规范》。1976年,日本制定了《公路绿化技术标准》。之后,公路美学得到了真正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设计和施工规范中,都有关于公路景观设计方面的技术规定。一般都要求在满足公路安全通畅的行车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其审美需求。道路选线应尊重地形地貌,并与周围环境、地区规划等融为一体、协调配合,保持适当比例,合理设置屏障、标志标线等,提高其美学质量。
在当今道路快速发展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在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所起的作用是被动的,还仅停留在比较初级的“美化”层次,也就是在道路建成后,做一些“美化”工作,这与西方国家20世纪20—30年代的情况有着惊人的相似。然而,景观规划设计师在道路的选线、安全使用与愉悦、环境保护与生态设计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1940年S·赫伯特·哈尔所表达的:“真正的机会……是用一种有机的方法,把景观设计的原理运用到道路的选址、直线道路及道路的交叉分级问题上……为的是把‘美’设计进高速公路,而不是在高速公路建成之后,肤浅地把‘美’加入进来。”因此,更新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观念,避免“形而上学”的设计思维模式,成为当代景观规划设计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乡村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安全原则
任何等级和使用性质的乡村道路的首要前提是满足安全的要求,缺乏行车安全的道路,再如何谈论景观都毫无意义。安全性不只是道路本身设计的问题,道路景观也会间接地影响道路的安全性,如沿线景观对司机视线或视觉的影响,因此安全性是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2.整体原则
乡村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同其他建设密切配合,把道路本身、附属构造物、其他道路占地以及路域外环境区域看成一个整体,全盘考虑,统一布局。
3.乡土原则
乡村道路景观不同于城市街景,其主体是以自然环境和田园环境为背景的乡村景观。而不同的地域其地形、地貌、植被和建筑风格等又各不相同,因此,道路景观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使之成为展现道路沿线地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窗口。
4.生态原则
乡村道路景观建设应尊重自然,服从生态环保要求,结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弥补和修复因道路主体建设所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并通过景观生态恢复,达到乡村地区自然美化的目的。
5.保护原则
乡村道路景观规划应保护乡村景观格局及自然过程的连续性,避免割断生态环境空间或视觉景观空间。对旅游风景区、原始森林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及文物保护区等自然景观,应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对自然生态景观空间(如河流、小溪、草原、沼泽地)和视觉景观空间(如村庄、集镇等乡村聚落),要避免从中间经过,切断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乡村道路的景观组成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根据乡村道路所经过的区域,可以划分出四种景观类型:①自然景观,如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②半自然景观,如林地景观、灌丛草坡地景观、河漫滩景观等;③农业景观,如水田景观、旱地景观、果园景观、盐田景观等;④人工建筑景观,如以乡村居民地为主的村镇景观、矿区景观等。
从道路景观空间的角度出发,根据道路两侧绿化界面的连续性,道路景观分为封闭型、半封闭半开敞型和开敞型三大类。
从人的视觉感受出发,乡村道路景观包含了三个层次。①近景:道路两侧的绿化景观,对于不同等级的乡村道路,由于车速不同,一般在距路边20 ~ 35m的范围内属于近景;②中景:田园景观,包括农业景观和乡村聚落景观,它们共同构筑了以乡村田园风貌为基调的景观空间,这是道路上流动视点所涉及的主体景观,对于车速较快的高等级乡村道路更是如此;③远景:山地景观,这是以山体和绿化为主的自然景观,作为道路沿线的视觉景观背景。乡村道路景观的中景和远景虽然可以通过道路选线来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效果,但同时受到道路途经地区的地质、经济和生态等条件的制约,无法完全兼顾。而对于乡村道路景观的近景,完全可以通过景观规划设计实现。
(四)乡村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www.xing528.com)
道路景观已成为当今景观规划设计的热点,关于道路景观的文章也层出不穷,这些对今后道路景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对已经建成的道路,尤其是乡村道路的景观整治和生态恢复却涉及不多。对于道路生态恢复,就是通过人工辅助的方法,使自然本身具有的恢复力得到充分发挥。这里结合目前国内乡村道路景观的实际现状,参考国外的一些成功案例,提出改善的构想和建议。
1.乡村道路绿化
乡村道路绿化一般包括中央分隔带绿化、路侧绿化(包括公路路基边坡、平台、公路禁入栅、绿化带等)和重点景观绿化(如出入口、隧道、服务区、管理区等)。乡村道路绿化应满足安全驾驶、美化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植被的选择除满足功能要求外,应优先选择当地的乡土植被。
对于乡村道路来说,一般在高速公路或其他高等级公路中才有中央分隔带绿化,宽度l ~ 10米不等,具有分车、防眩、诱导视线和美化等多种功能。由于中央分隔带土层薄、土地条件差,防眩树种的选择常常以抗逆性强、枝叶浓密、常绿、耐寒、耐旱和耐修剪为原则,色彩以深绿色、浅绿色、淡黄绿色等各种不同绿色进行搭配,在一定限度内充分表现植物的季相变化。按防眩效果和景观要求,中央分隔带防眩遮光角控制在8°~ 15°,树木高度控制在1.6m为宜,单行株距2.0 ~ 3.0m,蓬径50cm。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中央分隔带每隔10 ~ 15km变换植物种类、种植形式或改为其他形式能显著改善公路沿线景观,增加韵律感,调节驾乘人员心理。绿化模式采用防眩树种与花灌木相结合的形式,分隔带地表应种植草坪和地被植物,可以有效覆盖地表,防止土层污染路面。
高大、整齐、排列有序的行道树是一般道路景观的基本特征。对于乡村道路,却不能一概而论。为避免割断生态环境空间或视觉景观空间,乡村道路两侧的绿化应避免大面积的平面化设计,也应避免沿路全线平行等宽设置,而是结合道路两侧用地状况以及外围空间环境的景观需要设置绿化,因地制宜地设置绿地的平面形状,使其自然地穿插于路边的农田之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因此,乔灌木不是沿路全线种植,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布局和点缀,这在乡村道路两侧绿化中极为重要。不同等级的乡村道路,两侧绿化的要求也不一样。对于高速公路,越靠近路边越不宜种植过多或过高的树木,尤其是落叶树木,否则驾驶员会因车速过快而在视觉上产生不适感,影响行车安全,同时也影响车内乘客的视觉感受。对于一般的乡村道路,除了因需要保留的一些树木外,在道路断面和路旁空地许可的情况下,应将树木种植在路旁草坪、灌木丛后或路旁的高坡上,这样不仅使道路与树木之间有宽敞的视觉空间,而且有利于路边生态空间的营造。
对于服务区、管理区等地方,其绿化设计主要是通过空间划分和植物配置,以建筑物为主体,结合现代景观表现手法,达到休闲、游憩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从整体上营造建筑、场地与绿化交融掩映的氛围。
2.废弃地的景观生态恢复
在乡村道路沿线,经常可见一些不具有经济价值的荒地或绿地,它们不仅景观单调,而且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对于这些地方,经过适当的景观生态恢复,不仅能改善和丰富道路沿线的景观面貌和层次,而且对改善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那些无法避免或已经被乡村道路切断的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样需要进行景观生态修复。例如,德国巴伐利亚州在修建外环路时,一些草原被从中切断。为减少草原森林的破坏,在道路旁边辟建了1.8公顷的湿地。一年后湿地景观已初见成效。原先被道路切断的水域,又长满了新的植物。接近路边新设置的栖息区,植物任其自然发展与生长。一年后经调查,有142种植物,35种鸟类以及一些动物,达到了生态保护与自然美化的目的。
3.道路斜坡景观生态恢复
乡村道路通过丘陵山地,经常出现大面积的斜坡,或者破碎岩石裸露,或者涂敷混凝土的挡土墙,给人一种人工开凿的痕迹,对此应进行景观生态恢复。①对于砾石土壤的斜坡,在施工完成后,对上面的砾石材进行清理,然后覆盖地表土壤。这类斜坡只有在坡面上方可以生长一些树木,其他部分通过种植草坪和地被植物来绿化。通过人工栽植和由风力传播的树木种子自然生长,数年后形成自然生态的绿化景观。②对于坡度较缓的斜坡,在覆土后,在坡顶密植当地品种的树木,而斜坡内侧不进行任何树木的移植,任其自由发展。为了协助其植物生长的发展,在最初三年人工种植了一些野草,而六年后,斜坡面上新生长的树木(由风力传播的种子长成)与人工密植的树木融为一体。③对于岩石的斜坡,绿化需要特殊处理。目前,有6种岩石边坡绿化方法。其中,喷混绿化法和厚层基材喷射法是当前工程创伤的岩石边坡生态修复的最新模式,是岩石边坡工程防护与生态绿化并重的新技术,能使植物在短时间内快速生长覆盖。其基本原理就是使用经改进的混凝土喷射机将拌和均匀的植被混凝土(土壤、肥料、有机质、保水材料、植物种子、水泥等混合干料加水)或厚层基材混合物(绿化基材、纤维、植壤土及植被种子的混合物)按设计厚度喷射到岩石坡面上,通过植被根系的力学加固和地上生物量的水文效应,达到护坡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的黏结材料不同,前者为水泥,后者为高分子材料。具体的施工方法是:边坡修整,挂网并安装锚杆,喷混(前者)或喷射基材混合物(后者),铺无纺布养护(前者)或养护(后者)。经过养护后就能生长出茂密青草,同时解决岩石边坡防护和绿化的问题。
4.道路边的森林外缘修复
乡村道路经过或穿过森林地时,需对道路边的森林外缘进行修复。典型森林外缘空间的自然形式,它是逐渐由森林中的树木、经灌木丛区和地被植物,然后与道路衔接。由于存在多重植物层级,因此森林外缘成为最有价值的动植物生存场所。然而,森林外缘常常被视为“无用”的过渡空间而被忽视,这些有价值的生态栖息区在逐渐减少。因此,要避免道路开发建设过程中将其铲除和破坏。
为了维护森林外缘的基本功能,在道路与灌木丛之间至少保持3m的缓冲距离,也就是在道路与森林边缘应留有适当的距离。需要砍伐时,应留有10 ~ 15m较为宽松的宽度,以便修复森林边缘空间的生态机能,营造一个新的森林外缘空间。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对于较不通风或缺少日照的区域,以带状方式砍伐树木,任其搁置于外缘区,不加任何处理,作为动植物的栖息场所;②在外缘区种植一些当地的植物与落叶树,原则上,落叶树种在靠近森林区的内侧,而灌木丛配置在森林外缘区的外侧,这些新种植被的种类与原有森林间最好以交错间植的方式来种植,而不是以直线的方式来进行,一些适合的树群可混种在一起,以形成未来不规则的森林外缘区景象。只有在土地不足的情况下,森林外缘区才可种植较少的树木。
5.生态廊道修复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道路工程在修建前与周围的环境具有连续性。在修建后,会形成廊道,起运输作用。这个新形成的景观要素基本上不存在生物量,道路工程的修建会降低所经地区景观生态学功能的稳定性。道路工程明显可以看作是对景观结构的干扰。其一,它会改变景观要素结构,对物种运动造成障碍;其二,它会影响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在生态环境良好和动植物种群丰富的乡村地区,道路景观规划时,必须对道路穿越地区的动植物种群分布做深入调查,全面掌握种群的生长、迁徙规律。在此基础上,在路线的合适位置和合适高度修建专供昆虫、爬行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涵洞),避免因道路修建而人为阻断动物的活动空间,不利于种群的繁衍与壮大。
在丘陵或山区,许多乡村道路选择路堑而不是隧道方案,以减少建设成本,其结果是阻断了道路两侧的动物活动空间。1985年,该隧道上方的植被与自然成长的树林彼此交错,不仅达到了自然美化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重新营造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廊道。在韩国,除了在隧道上修建生态廊道外,还定期对生态廊道进行监测,以评估其实际的效果。具体做法是,通过观察冬季雪地上爬行动物的足迹,了解动物种群的迁徙活动情况,再与该地区动物种群的种类和分布做对比,评估新建生态廊道所起的作用,为生态廊道是否需要进一步改善提供依据。
6.道路边的雨水滞留区
对于高等级公路,由于路基较高,在交流道旁会形成自然雨水滞留区。国内通常的处理方法就是绿化,在满足排水的前提下,通过几何绿化图案加强该区域的景观视觉效果。这种处理方法只是简单的道路美化,缺乏生态经济价值。
对于道路两侧的雨水滞留区,它是作为雨水排放时的缓冲空间,它还可以对冲刷道路所产生的污水进行净化,有效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并减少水处理时对有害物质的净化工作。因此,雨水滞留区应作景观生态处理。例如,雨水滞留区可处理成小型湿地景观,利用芦苇等水生植物对道路排水进行生物式与机械式的净化处理。并通过设置小岛、水岸处理、植物配置,进行自然美化。施工完成后,在短时间内,就可以预见到一个自然丰富的生态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