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国农业景观发展的三个阶段

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国农业景观发展的三个阶段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中国乡村正处于由近代型向现代型过渡的阶段。虽然乡村的五个历史发展阶段能反映出农业景观演变的一些特征和原因,但是这不能作为农业景观演变阶段划分的依据。据此,中国农业景观的发展演变也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原始农业景观阶段,其次是传统农业景观阶段,最后是现代农业景观阶段。原始农业景观阶段的生产水平较低,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较大,自然化程度高。

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国农业景观发展的三个阶段

人文学科的角度,乡村这个特定的经济区域分为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即原始型乡村、古代型乡村、近代型乡村、现代型乡村和未来型乡村。目前,中国乡村正处于由近代型向现代型过渡的阶段。虽然乡村的五个历史发展阶段能反映出农业景观演变的一些特征和原因,但是这不能作为农业景观演变阶段划分的依据。农业景观的演变与农业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农业景观演变阶段的划分不仅要考虑社会发展史,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农业发展史,才能更全面地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农业景观演变的原因。从世界农业发展史来看,农业生产大体上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这是以农业生产工具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不断改进作为划分依据的,这也是农业景观演变的根本原因。据此,中国农业景观的发展演变也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原始农业景观阶段,其次是传统农业景观阶段,最后是现代农业景观阶段。由于地理区位的差异,实际上三个阶段之间是相互交错重叠的发展关系。

(一)原始农业景观阶段

原始农业是以磨制石器工具为主,采用撂荒耕作的方法,通过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方式来进行生产的农业。中国的原始农业约有一万年的历史。

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同时也广泛使用骨器、角器、蚌器和木器。生产工具的种类包括:整地工具如用来砍伐树木和清理场地的石斧,收割工具如石刀、石镰、骨镰、蚌镰等。

原始农业对土地的利用可分为刀耕和锄耕两个阶段。刀耕或称“刀耕火种”,是利用石刀之类砍伐树木,纵火焚烧开垦荒地,用尖头木棒凿地成孔点播种子;土地不施肥,不除草,只利用一年,收获种子后即弃去。等撂荒的土地长出新的草木,土壤肥力恢复后再行刀耕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耕种者的住所简陋,年年迁徙。到了锄耕阶段,有了石耜、石铲等农具,可以对土壤进行翻掘、碎土等加工,植物在同一块土地上可以有一定时期的连年种植,人们的住处因而可以相对定居下来,形成村落,为以后逐渐用休闲代替撂荒创造了条件。

新石器时代早期,尽管已有了原始种植业和饲养业,但采集和渔猎仍占重要地位;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农业相对发展,人们已经定居下来以后,采集和渔猎仍占一定地位,这是原始农业结构的特点。

中国南北各地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表明,中国的原始农业不是起源于一地,而是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大主要起源中心发展起来的。当时北方黄河流域是春季干旱少雨的黄土地带,以种植抗旱耐瘠薄的粟为代表;而长江流域以南是遍布沼泽的水乡,以栽培性喜高温多湿的水稻为代表,它们各自在扩展、传播中交融。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水稻的种植已推进到河南、山东境内,而粟和麦类也陆续传播到东南和西南各地,逐渐形成中国农业的特色。

原始农业景观阶段的生产水平较低,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较大,自然化程度高。

(二)传统农业景观阶段(www.xing528.com)

古代农业是使用铁、木农具,利用人力、畜力、水力、风力和自然肥料,凭借或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生产活动的农业。由于这一时期农业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积累经验的方式来传承应用并有所发展的,又常称之为传统农业。

中国的传统农业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这个阶段农业生产巨大发展的突出标志是铁制农具的出现,不仅使人类改造自然条件的能力大为增强,而且使整个农业生产面貌随之大大改观。由于开始使用铁犁牛耕,便于深耕细作,农业生产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基本上结束了撂荒制,开始走上了土地连种制的道路,充分利用土地的精耕细作,种植业和养畜业进一步分离。

封建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除扩大耕地面积以外,更重要的是开始实行深耕易耨、多粪肥田措施,而各地先后兴修的芍陂(安徽)、都江堰(四川)、郑国渠(陕西)等大型水利工程以及约在西汉末年开始出现的龙骨水车(翻车)又为精耕细作提供了灌溉条件。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农地区逐渐形成耕—耙—耢的作业体系,建立了一整套保墒抗旱的耕作措施。在江南,经过六朝时代的开发,唐宋时适应水田地区的整地耕作要求形成了耕—耙—耖的水田耕作技术体系。唐宋以后,江南地区修筑圩田,形成水网,再用筒车、翻车提灌,做到了水旱无虞;在东南、西南的丘陵山区,则修建梯田,有利于生产及水土保持。为了有效地恢复并增进地力,除倒茬轮作外,对肥料的施用也更加注重。明清以后,中国的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商品化,也使全国作物生产的布局有了变化。在土地利用上,除通过北部和西北部的垦殖开发扩大了全国耕地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复种和间、混、套种等多熟制的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使这个时期主要作物的单产和总产都有所增长。但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历史过程中,以劳动集约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终未出现质的变化,这是导致近现代农业生产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现代农业景观阶段

现代农业是有工业技术装备,以实验科学为指导,主要从事商品生产的农业。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农业阶段,是在20世纪初采用了动力机械和人工合成化肥以后开始的,它着重依靠的是机械、化肥、农药和水利灌溉等技术,是由工业部门提供大量物质和能源的农业。现代农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加重,这已成为现代农业面临的迫切问题之一。

中国从清末至民国初年开始陆续引入西方的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如农业机械、化学肥料和农药等,标志着中国开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由于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农业日益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农业才结束了停滞的历史,进入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快速发展时期。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农田景观因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干扰,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迫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增产的需求,为提高作物产量,过分依赖于化肥、农药等的使用,导致土壤、水体、农产品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农田生态平衡失调。随着人类环境意识和食物安全需求的提高,无污染农产品生产已经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以提高能量(光能、石化能等)利用率,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为核心,建立无污染安全生产体系成为农业科学研究的前沿和重点。农田环境及其质量是建立这一体系的基础。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农田景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研究农田景观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力的基础上,探索农田斑块中各种能流、物流以及生物运移规律,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农田生态系统的科学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成功应用,现代农业正在向持续农业、生态农业、基因农业、精细农业、工厂化农业和蓝色农业等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