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农村聚落的总体印象是由一系列单一印象叠加起来的,而单一印象又经人们多次感受所形成。人们对农村聚落的印象和识别,很多是通过农村聚落的景观形象而获取的。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把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作为构成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五种元素。林奇认为这些元素的应用更为普遍,它们总是不断地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环境意象中。乡村聚落是与城市相对的,尽管两者形式各异,面貌不同,但是构成景观空间的要素是大同小异的。
(一)空间层次
当人们由外向内,对典型农村聚落进行考查时,会发现村镇景观并非一目了然,内部空间也不是均质化处理,而是有层次,呈序列地展现出来,村镇的空间层次主要表现在村周环境、村边公共建筑、村中广场和居住区内节点四个层次。①水口建筑是村镇领域与外界空间的界定标志,加强了周边自然环境的闭合性和防卫性,具有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双重性,是聚落景观的第一道层次。②转过水口,再经过一段田野等自然环境,就可以看到村镇的整体形象,许多村镇在村镇周围或主要道路旁布置有祠堂、鼓楼、庙宇、书院和牌坊等公共建筑。这些村边建筑以其特有的高大华丽表现出村镇的文化特征和经济实力,使村边景观具有开放性和标志性,是展示村镇景观的重点和第二道层次。③穿过一段居住区中的街巷,在村中的核心部位可以发现一个由公共建筑围合的广场,这个处于相对开敞的场所,由于村民举行各种公共活动,与封闭的街巷形成空间对比,是展示聚落景观的高潮和第三道层次。④在鳞次栉比的居住区中,还可以发现由井台、支祠、更楼等形成的节点空间,构成了村民们日常活动的场所和次要中心,可以看作聚落景观的第四个层次。
(二)景观构成
1.边沿景观
农村聚落边沿是指聚落与农田的交接处,特别是靠近村口的边沿,往往是人们重点处理的地区,它往往表现出村落的文化氛围和经济基础。从现有资料中,可以发现村边多布置祠堂、庙宇、书院等建筑,以这些公共建筑为主体或中心的聚落边沿往往表现出丰富的聚落立面和景观,如皖南黟县宏村南湖的边沿景观。
2.居住区
农村聚落中居住区具有连续的形体特征或是相同的砖砌材料和色彩,正是这种具有同一性的构成要素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居住区景观。在聚族而居的地区,组团是构成居住区的基本单位。组团往往由同一始祖发源的子孙住宅组成,或以分家的数兄弟为核心组成组团,如皖南关麓村,由兄弟八家为核心组成组团次中心,各组团间既分离又有门道相通,表现出聚族而居的特性。
3.广场(www.xing528.com)
农村聚落中的广场是景观节点的一种,同时具有道路连接和人流集中的特点,它也是农村聚落的中心和景观标志。在传统农村聚落中,较常见的广场有宗教性广场(如九华山上的九华街广场)、商业性广场(云南大理周城四方街广场)和生活性广场(皖南宏村的“月塘”广场)。在多数情况下,广场作为农村聚落中公共建筑的扩展,通过与道路空间的融合而存在,是聚落中居民活动的中心场所,许多农村聚落都以广场为中心进行布局。
4.标志性景观
在农村聚落周边,往往散布着一些零散的景观,这些景观的平面规模不大,但往往因其竖向高耸或横向展开,加之与地形的结合,成为整个聚落景观的补充或聚落轮廓线的中心,它们往往与周围山川格局一样成为村镇内部的对景和欣赏对象。常见的标志性景观有古树(也称风水树,如云南村落的大榕树)、桥、塔、文昌阁、魁星楼和庙宇等,这些标志性景观多位于水口和聚落周围的山上。比如,皖南西递村水口图上就有文峰塔、文昌阁、魁星楼、关帝庙、水口庵、牌坊等标志性景观。
5.街巷
传统农村聚落的街巷是由民居聚合而成,它是连接聚落节点的纽带。街巷充满了人情味,充分体现了“场所感”,是一种人性空间。这种街巷空间为新农村居民的交往提供了必要和有益的场所,它是居住环境的扩展和延伸,并与公共空间交融,成为农村居民最依赖的生活场所,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6.水系
农村聚落的选址大多与水有关,除了利用聚落周围的河流、湖泊外,人们还设法引水进村,开池蓄水,设规调节水位,不仅方便日常生活使用和防火,而且还成为美化和活跃农村聚落景观的重要元素。比如,皖南的棠樾村就是设规调节水位;皖南的呈坎村引水入村,沿街布局,使水流经各户宅前屋后;皖南黟县宏村引水入村,并开池蓄水形成“月塘”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