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要素主要包括各类建筑物、道路、农业生产用地和公共设施等。
(一)建筑物
按照使用功能,乡村地域的建筑物可以分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和宗教建筑四大类。①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居住用的房屋如住宅、宿舍和招待所称为居住建筑,公共用的房屋如行政办公楼、学校、图书馆、影剧院、体育馆、商店、邮电局以及车站等称为公共建筑。②工业建筑包括各类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机器制造工业及轻工业等生产用厂房,生产动力用的发电站及贮存生产用的原材料和成品的仓库等。③农业建筑是指供农业生产用的房屋,如禽舍、猪舍、牛舍等畜牧建筑;塑料大棚、玻璃温室等温室建筑;粮食种子仓库、蔬菜水果等仓库建筑,以及农机具库、危险品库等农业库房;农蓄副产品加工建筑;农机修理站等农机具维修建筑;农村能源建筑;水产品养殖建筑;蘑菇房、香菇房等副业建筑;农业实验建筑;乡镇企业建筑等。④宗教建筑是指与宗教有关的建筑,如佛教寺庙、清真寺、教堂等。
(二)道路
乡村道路形成了乡村景观的骨架,是乡村廊道常见形式之一。根据国家对道路使用性质的规定,道路分为国家公路(国道)、省级公路(省道)、县级公路(县道)、乡村道路以及专用公路五个等级。乡村道路是指主要为乡(镇)村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道以上公路的乡与乡之间及乡与外部联络的公路。从乡村地域的角度,这种规定只涉及乡村道路的一部分。然而,在乡村地域范围内的高等级公路对乡村环境和景观格局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乡村道路应包括乡村地域范围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乡间道路、村间道路以及田埂等不同等级的道路,它们承担各不相同的角色。
(三)农业(www.xing528.com)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在中国文明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有关的农业理论和实践都远远多于其他产业。
早在公元1世纪,中国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在其所撰《汉书·食货志》中,就有“辟土殖谷日农”之说。这反映了古代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以种植业为主的朴素的农业概念,亦即如今所称的“狭义农业”。其实,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狩猎野生动植物的活动中孕育而生的。后来,种植业和畜牧业也相继发展,至今仍以种植业和以其为基础的饲养业作为农业的主体。天然森林的采伐和野生植物的采集、天然水产物的捕捞和野生动物的狩猎,主要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生物资源;但由于这些活动后来仍长期伴随种植业和饲养业而存在,并不断地转化为人工的种植(如造林)和饲养(如水产养殖),故也被许多国家列入农业的范围。至于农业劳动者附带从事的农产品加工等活动,则历来被当作副业。这样,就形成了以种植业(有时称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组成的广义农业概念。乡村景观所涉及的也是广义农业的概念,它们形成了乡村景观的主体。
(四)公用设施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中国农业文明至关重要。早在周代就设有管理水利的“司空”一职,可以看出当时就已对水利十分重视。从古至今,无论朝代如何变更,水利事业始终为各代所关注。各种类型的水利设施,在防洪、发电和发展农业灌溉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乡村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2 260年历史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它是中国古代创建的一项闻名中外的伟大水利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从此,汹涌的岷江水经都江堰化险为夷,变害为利,造福农桑,使川西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独特的水利建筑艺术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成为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