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历程
早在20世纪50年代,《1956-1967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但这个“新农村”是相对于旧中国的“旧农村”而言的。改革开放以后,在1984年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即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中出现过这一提法,但这个“新农村”相对的是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再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二)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崭新的内涵。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主要是指物质层面;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就精神文明而言;而管理民主则属于政治文明范畴。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优化生产布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使农村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只有生产发展了,才有可能为广大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也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要求。就是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生活更加富裕。
乡风文明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就是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村容整洁是改善农民生存状态,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条件,是展现农村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窗口。就是要加强农村公路、电网、通信、广播电视、教育、医疗卫生和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管理民主是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也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政治建设,健全党领导的村民自制机制,加强法制建设,教育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
(三)主导形式
目前,全国都在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新农村建设有两种主导形式。
1.民间主导
这是由一些民间组织推动的新农村建设,类似于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形式。例如,山西省永济市蒲洲镇农民协会,从组织农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着手到组织农民学知识、学文化、学技能,引导农民搞合作,利用当地资源共同求发展,激发农民建设家园的热情,改变乡村面貌。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中国农民从自发到自觉组织起来改造家园、共建家园的生动图景。
2.政府主导
这是各地政府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着眼于物质层面,主要内容是村庄整治,具体包括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住宅、改变农民生活方式、美化生活环境等。这一种形式目前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流。
3.两种形式比较(www.xing528.com)
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虽有资金和政策的优势,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大拆大建、大包大揽、贪大求洋等,导致新农村的畸形发展。虽然政府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主体,但是这一耗资巨大的工程如果完全依赖政府,新农村建设将很难成功。因此,乡村自身的经济力量就显得十分关键。
由于中国农村缺少能够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的各类非政府组织,所以民间主导形式在中国少之又少,农村社会缺乏凝聚力。民间主导的形成可能需要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较长发展过程,但是一旦形成,能够极大激发当地村民奋发图强、勇于创新的精神。只有乡村自主发展的能力被激活,拥有坚实雄厚的自我发展力量时,新农村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景观规划
1.内涵
建设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其内涵与乡村景观规划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
2.主导性
无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乡村景观规划,其根本动力都在于广大农民自主性和积极性的激发。如果缺乏认同感和责任感,就不可能有农村真正的变革与发展。
3.对于“三农”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而乡村景观规划则为“三农”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或途径,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4.对于出现的问题
对于新农村和乡村景观建设中出现的观念、意识、规划等问题,两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态度是一致的。
因此,建设新农村和乡村景观规划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新农村建设包含了乡村景观规划,乡村景观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一种具体体现。
在有关概念上,首先,指出“乡村”比“农村”在用词上更具合理性,并对乡村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乡村景观研究的空间地域范围。其次,对乡村景观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了乡村景观研究的对象。再次,阐述了乡村景观规划及其深刻内涵,指出乡村生活、生产和生态,即社会、经济和环境是乡村景观规划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相关问题上:①关于城市化、乡村城市化和乡村现代化,根据城市化过程的两层含义,提出城市化对乡村景观产生的具体影响,包括乡村景观空间形态和乡村居民观念意识两个方面。其中,后者虽然对乡村景观产生间接影响,但是它对乡村景观的影响更大,决定乡村景观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乡村景观出现的混乱局面与人们观念意识的转变密不可分。城市化作为专业术语,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乡村城市化或农村城市化的提法具有不合理性,现代化是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并提出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可能产生的影响。②关于“三农”问题与乡村景观规划,明确指出乡村景观规划所涉及“三农”的问题,尽管这与中国现实存在的“三农”问题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乡村景观规划与“三农”问题存在本质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回避和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③关于乡村景观规划与村镇规划,由于目前乡村景观规划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规范、法规、管理机制还不健全,所以乡村景观规划必须考虑与现行的村镇规划一系列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相衔接,才能更快地开展起来,才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现行《村镇规划标准》(1993)不仅存在一些问题,而且不能满足乡村景观发展的需要,两者衔接有利于规划体系的完善,并从规划依据、适用范围以及规划阶段探讨了两者衔接的可能性。④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新农村的发展历程、内涵、主导性以及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景观规划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