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一直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自古以来,关于美学的根本问题“美是什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数以百计。诸如,美是“理式”(柏拉图)、美是“秩序、匀称和明确”(亚里士多德)、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是典型”(蔡仪)、“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朱光潜)、“美是自由的形式”(李泽厚)等都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定义。随着不同学科发展的需要,出现了许多与美学交叉的学科分支,景观美学就是其中之一。
(一)景观美学综述
1.发展的必然
早在东晋时期,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纯粹意义上的山水诗歌,代表人物是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山水诗歌大多从美学的角度去发现和描绘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与山水诗歌同期出现的还有中国的山水画。有山水画祖之称的顾恺之使山水画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颖而出,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门类。例如,顾恺之的《雪霁望五老峰图》被誉为山水画开端的名作。山水画讲究细看、粗看、近观、远观、仰视和俯察等表现手法。虽然山水画不在写实而在写意,可以把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景色集于一卷,但它所表现的素材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和理想。中国山水诗歌和绘画的出现,为中国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作为一种文化信息载体,中国园林从兴起开始,便不仅是物质感官层次的休憩娱乐场所,更包含了精神上和心灵上深层次的文体审美信息。园林文化与中国诗画文化一样,重写意、表现和创造意境,是一种立体的、可视的需加以体味的空间意境,是三维的中国画,具体化的山水诗。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说:“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这就是中国园林美学的最大特点。由此可见,中国早期的景观美学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歌、绘画以及园林造园艺术上。只不过当时古代文人墨客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也即风景。
16世纪末,“景观”一词作为绘画艺术的一个专门术语而出现,也泛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17—18世纪,景观一词开始被园林设计师们所采用,他们基于对美学艺术效果的追求,对人为建筑与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整体景象景观进行设计、建造和评价。1858年,美国景观建筑师奥姆斯特德(R·L.Olmsted)提出了“景观建筑师”这一名称。1899年,美国景观建筑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成立。1901年,哈佛大学开设世界上第一个景观建筑学专业。景观一直是与视觉美感意义相关的概念。由此,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建造中离不开对景观的审美评价。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开展的“景观评价”研究,主要是针对景观的视觉审美而言。景观视觉质量评价就是景观“美”的同义词,有学者称之为“风景美”。美国土地管理局则将其等同于“风景质量”,并定义为“基于视知觉的景观的相对价值”。雅克(Jerques)认为景观的价值表现在“景观所给予个人的美学意义上的主观满足”。风景评价实际上就成为景观美学研究的核心课题。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发展,风景评价的研究出现了许多学派,主要有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或称心理学派和经验学派或称现象学派。
景观美学研究。随着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景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地深入和扩大,景观生态学发展的趋势是落实到景观生态建设。而在美学界,对于景观的理解也在转变。近代美学研究,一般都把景观限于自然风光的范围;而当代美学研究,已经在景观范围内加入和突出了人文内容,往往把景观划分为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三大类型。因此,风景美学、园林美学等相关的景观美学研究已经不能满足景观日益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俞孔坚和吴家骅等人提出了景观美学研究。1999年,吴家骅出版了《景观形态学》,该书是景观美学比较研究的一本专著。作者认为景观美学是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景观设计被看作参与景观最积极的方式之一,是对景观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2002年,王长俊出版了《景观美学》一书,将景观美学的设想付诸实践,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景观美学体系。作者从美的景观实际出发,一方面从美的景观中探讨“美是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又从景观美的实际中总结出构造景观美的客观规律,用以指导构造景观美的系统工程,从而使对美学的研究和对景观美的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可见,景观美学的观赏和审视景观的首要任务是为了规划、设计和建造,或者说是为了规划、设计和建造美的景观而研究景观审美。景观美学的出现是发展的必然,其学科逻辑关系十分明确,即从风景、景观、景观建筑学和景观生态学进入景观美学。
2.相关研究的片面性
对于景观美学的研究,前后也多有论及,但人们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涉及景观的审美问题,多为局部或个案研究,缺乏系统或体系。诸如风景美学、环境美学、建筑美学、园林美学和旅游美学等,这些只是停留在某些侧面,缺乏对景观美学的综合研究。最突出的是几乎都没有论及观赏者与景观之间的审美关系。风景美学研究的中心是风景(景观)评价,指导风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环境美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交织而成的人类生存环境,主要是研究人类创造优美环境的原则和形式及其美学功能。建筑美学涉及的是建筑的艺术处理,研究以建筑与环境美的本质规律,分析建筑相关要素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建筑审美经验为中心内容,并且探索建筑艺术实践方法的学科;园林美学重点探讨园林美、园林美感和园林艺术,进而揭示园林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审美规律和特点,实际上是用美学观点分析园林的建造和欣赏;园艺美学研究花木栽培及其观赏配置;旅游美学研究的是旅游者的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核心问题在于主体游览观赏中的美感冲动和情感创造,尽管也包含了景观资源的开发(规划、设计和建设),但不是其研究的重点。
由此可见,它们都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景观审美关系的研究并不是它们的注重点。
3.理论与应用的结合
美学研究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美学研究,表现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美学与应用美学、生理学和史学等方面:另一类是应用美学研究,表现在环境、建筑、园林、艺术和技术等方面。景观美学是理论和应用两者相兼顾的。美学理论的研究是景观美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最终是为景观的建设与保护、利用和观赏、管理和发展服务的。
对于景观美学这样应用美学来说,主体动态审美是其整个理论构建的前提和主体动态审美基础。问题在于这些应用美学关注审美的目的是什么。
(三)乡村景观的美学原则(www.xing528.com)
林学家徐化成(1996)认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除了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变化外,还应包括景观规划与管理,即根据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及其相互制约和影响机制,制订景观恢复、保护、建设和管理的计划和规划,确定相应的目标、措施和对策。
乡村景观的开发与保护、利用与观赏、管理与发展,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应用技术、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景观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这些方面本身的具体问题,而是贯穿于这些方面的美学问题和美学原则。乡村景观除了要遵循一般的美学基本原则,如统一、均衡、韵律、比例、尺度等方面的原则外,还有其特有的美学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就是从整体性上去构建乡村景观。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乡村景观具有景观美的多样性、社会性、时空性、综合性等特征。乡村中的任一景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乡村整体环境相协调的。构建乡村景观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保护某一地域乡村景观的完整性。
2.一致性原则
就是从景观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一致性上去构造乡村景观。这对于乡村景观的建设尤为重要。
3.时代性原则
就是从时代性上去建构乡村景观。美是有时代性的,每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都有所差异,任何时代出现的新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此,设计、建造出符合时代审美需要的景观是景观美学研究的首要目标。传统的乡村景观正在向现代乡村景观转变,这种变化必然通过乡村景观更新表现出来。
4.共同性原则
就是从美的共同性上去建构乡村景观。虽然美具有时代性,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存在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美,但是美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共同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美,一个时代又有一个时代的共同美。民族的共同美,是由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民族心理、习惯和爱好决定的;时代的共同美,是由该时代人们共同的人性决定的。因此,乡村景观在兼顾时代性原则的同时,也要遵循共同性原则。
5.功利性原则
就是从美的功利性上去建构乡村景观。在审美天性和审美能力的基础上,人类美感的发生也是在进化的功利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美的认识和发现,从一开始即和功利联系在一起。乡村景观规划不是仅仅为了保护乡村景观的田园风貌,而是实现乡村景观资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