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村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的发展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乡村景观、传统乡村景观和现代乡村景观。从根本上讲,原始乡村、传统乡村是一个自给自足、自我维持的内稳定系统,人地矛盾尚不突出,乡村景观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自然形成的,还谈不上规划。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的转变过程中,人地矛盾突出,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农业现代化水平高,自然资源条件也相对优越,其乡村景观规划较注重生态保护及美学价值。美国学者福曼基于生态空间理论提出一种最佳生态土地组合的乡村景观规划模型,包括以下七种景观生态属性——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粒度、风险扩散、基因多样性、交错带、小型自然植被斑块与廊道。通过集中使用土地以确保大型植被斑块的完整,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引导和设计自然斑块以廊道或碎部形式分散渗入人为活动控制的建筑地段或农耕地段;沿自然植被斑块和农田斑块的边缘,按距离建筑区的远近布设若干分散的居住处所;在大型自然植被斑块和建筑斑块之间可增加一些农业小斑块。显然,这种规划原则的出发点是管理景观中存在着多种组分,包含较大比重的自然植被斑块。可以通过景观空间结构的调整,使各类斑块大集中、小分散,确立景观的异质性来实现生态保护,以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持和视觉多样性的扩展。这种景观模式是根据欧美乡村的实际情况,融合生态价值与文化背景的一种创新。
但是中国的国情不同,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长期以来人地矛盾突出,乡村景观中自然植被斑块所剩无几,生态环境恶化,乡村经济落后,乡村景观面貌混乱……景观规划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既要保证人口承载力又要维护生存环境,其次是如何有效利用乡村景观资源发展经济,再次是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地方特色,营造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
因此,乡村景观规划是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应该对乡村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挖掘乡村景观的经济价值,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即促进乡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综合规划。
(二)乡村景观规划内涵
根据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目标,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包括以农业为主体的生产性景观规划、以聚居环境为核心的乡村聚落景观规划和以自然生态为目标的乡村生态景观规划。由此可见,乡村景观规划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三个层面。(www.xing528.com)
1.生产层面
乡村景观规划的生产层面,即经济层面。以农业为主体的生产性景观是乡村景观规划和乡村经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景观不仅是乡村景观的主体,而且是乡村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这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乡村景观规划,一方面对生产性景观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保护基本农田,既要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又要维持最基本的乡村景观;另一方面就是充分利用乡村景观资源,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形式的乡村经济,有效提高乡村居民的收入。
2.生活层面
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活层面,即社会层面。这包含了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乡村社会物质形态是针对乡村景观的视觉感受而言的,就是通过乡村景观规划完善乡村聚落的基础设施,改善乡村聚落整体景观风貌,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提高乡村的生活环境品质,营造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而精神文化是针对乡村居民的行为、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而言的,就是通过乡村景观规划丰富乡村居民的生活内容,展现与他们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乡土文化、风土民情、宗教信仰等。
3.生态层面
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层面,即环境层面。乡村景观规划在开发利用乡村景观资源的同时,必须保持乡村景观的稳定性和维持乡村生态环境的平衡,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结合经济开发来进行,通过人类生产活动有目的地进行生态建设,如土壤培肥工程、防护林营造、产业结构调整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