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那么什么是“生产发展”?那就是要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把我们的传统农业逐渐地转化为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让农民的经济来源结构发生转变。“生活富裕”的意思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使农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所谓“乡风文明”,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普遍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村容整洁”的意思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让农民的居住区得到良好的规划,各种基础设施都建设周全,让新农村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对于“管理民主”,笔者认为就是让农民享受到各种各样的基本权利,保障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
目前,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大量村庄整改新建的同时,也出现了以下一系列问题。首先,自然的比例不仅在不断缩减,也在不断异化,我们对地域性的自然接触越来越难了。其次,全国范围内的城市改造运动和地产圈地运动正在将城市和乡村的记忆之根斩断,留存下来的各个时期对地域性的理解也所剩无几。为了对新农村快速设计和建设,标准化的模块不断地被复制采用,对地区特色和文化问题无暇顾及,功能主义和标准化的规划设计方法造成呆板乏味的乡村空间。速成的新农村大多是无特征的,更无地域性可言,甚至导致“千村一面”的状况出现。再次,部分新农村设计规划简单地认为将有地域特征的符号加以提炼或是简单地采用地方材料就是保留地域性。这种思路忽略了地域性的社会和文化属性,也忽略了地域性背后的成因。失去地域性存在的整体环境和内在文化,任何符号都只是没有灵魂的躯壳。这不仅使新农村景观规划在形式上表现为拼凑造作,还在文化内涵上显得简单且扁平,离地域性的本质自然也越来越远。最后,当旅游成为新农村的主导产业时,游客将地域性视为一种商品,当地域性急功近利地变为包装买卖时,表面上旅游行业没有破坏当地的景观和文化,而实际上地域性在商业包装下被扭曲了。往好了说,是被艺术浓缩了;悲观地讲,这种产业模式造成了旅游行为主客双方的缺失。地域性被“策划”以及如同流水线一样被包装,像复印机一般一味地模仿成功的案例。游客在这些包装纸上看不到地域文化本来应有的样子。这些一模一样的包装不但遮住了地域该有的特点,还一点一滴地侵蚀着地域文化的本体,最后让各地都失去了自己的那份独特。(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农村规划建设,不是如同印模板般地生搬硬套一些毫无自身特点的规划方案。相反,我们不仅要考虑当地的旅游经济收入问题、交通问题、产业规划等,而且必须要综合考虑该村所在地的民俗习惯、历史文化厚度、自然环境资源等,景观上体现地域文化,让游客加深对场地的记忆。另外,新农村农业产业开发亦是重中之重,在项目初期,由于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开发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农民不能因为开发建设这段时间而没有了经济收入,所以通过互补式开发,让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反哺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到了项目的中后期,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旅游项目逐渐丰富,游客不断增多,从而使休闲旅游观光产业成为主导,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