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宁波市地面沉降特征,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规模城市化建设诱发的工程性地面沉降问题逐年凸显等,宁波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制定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确定了具体目标;对地面沉降进行严密监测,不断扩大监测区范围,监测范围已覆盖整个宁波城区;在原有地面沉降中心分层沉降监测标的基础上又在宁波中心城区的庄桥、东部新城、鄞州中心区和潘火—下应四个沉降中心区及梅山岛新建了多组分层沉降标及基岩标。根据本课题的分析,宁波市现阶段地面沉降的主导诱发因素已由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大面积填土荷载和交通动荷载(线路工程)取代地下水的开采及滞后效应。两种诱发因素下地面沉降的特征及机理不同,因此本课题对现阶段宁波市地面沉降特征及诱发机制,仅从地面沉降监测及防控技术角度提出相关的措施建议。
(1)InSAR技术和水准测量的融合应用研究
宁波市地面沉降监测目前主要采用水准测量技术,水准测量技术虽然精度高,但其布设范围、布设密度、监测的连续性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很难给出整个监测区域的变化趋势。而InSAR地表沉降监测技术可以大范围、高密度地监测整个区域的地表沉降情况,InSAR卫星影像数据能实现短至几天时间的重访周期,完成对监测区域的不间断连续观测。随着InSAR地表沉降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开展InSAR地表沉降监测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可以在对InSAR监测数据和水准监测数据的符合性、一致性进行比对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开展InSAR与水准测量融合应用进行地面沉降监测。
(2)开展工程性地面沉降专项监测
在监测对象上,将密集高层建筑群、基坑工程、快速干道、轨道交通、过江隧道等各类工程对象纳入工程性地面沉降监测网,逐步建立工程性地面沉降全要素监测;在监测区域上,重点监测工程对象周边3~6倍基坑开挖深度的区域范围,掌握工程性地面沉降空间分布形态;在监测时间上,将目前单个工程的沉降监测从建设期顺延至运行期,掌握工程对象运行期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形成建设期和运行期长序列的地面沉降发育规律,为工程性地面沉降理论研究及防控措施提供基础数据。
(3)制定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相关技术标准
随着宁波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不断扩大和完善,监测技术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对于地面沉降监测的技术设计、监测网范围、监测网(点)布设、监测设施建设、监测方法和技术要求、监测频率、监测预警值以及地面沉降危害性评价、降水过程的设计和施工控制等地面沉降防治措施还没有具体规定,缺乏相关的技术标准。因此,结合宁波市多年地面沉降监测经验,有必要制定具体的技术标准,进而指导本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及防控,从而落实地面沉降监测以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实现地面沉降防治的目标。(www.xing528.com)
(4)加强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质量控制
①开展详尽的地质勘察,为软土地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工程地质勘察是岩土工程设计、施工的重要依据,通过详细的地质勘察,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为设计施工提供需要的指标参数,确定合理的地下工程支护形式、开挖方案、开挖步骤和地基处理及地基加固措施,以解决由软土地区地下工程和地基处理工程设计、施工引发的工程性地面沉降问题。
②加强回填土施工质量控制
由于基坑、场地及道路回填土的施工质量控制达不到设计要求,尤其是填土压实度不够的情况下,在土体自身、地表活荷载等荷载的作用下产生压缩变形,且其工后变形持续时间较长,进而引发较为客观的地面沉降,因此要从填料的选择与处理、填料含水率范围的确定与控制、回填土的压实度及其质量检测等方面加强控制,以减少其表变形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