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创新思维方式及应用

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创新思维方式及应用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涵盖了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方式。它是显意识思维与潜意识思维、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有机整合。在显意识思维与潜意识思维之间发挥作用的创新思维方式主要有直觉、灵感和顿悟。直觉是未经逐步分析和逻辑推理就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的一种跃进式的思维方式。

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创新思维方式及应用

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涵盖了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应用,具有极为复杂的形式,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有着多种多样的实现途径。它是显意识思维与潜意识思维、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有机整合。

(一)显意识思维与潜意识思维

根据自觉性的差异,人类的意识可以分为显意识和潜意识两种状态。显意识是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能够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意识活动状态;潜意识具有非自觉性,是随意的和零散的意识活动状态。显意识思维以理性的逻辑思维为主要表现形式,潜意识思维以非理性化的非逻辑思维为主要表现形式。在显意识思维与潜意识思维之间发挥作用的创新思维方式主要有直觉、灵感和顿悟。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探究和教育活动及创造性的艺术设计中,人们都会深切地感受到直觉、灵感和顿悟的巨大贡献。

1.直觉

直觉是指不受某种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是未经逐步分析和逻辑推理就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的一种跃进式的思维方式。直觉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独特智慧能力,是创新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在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直觉的含义,可知其具有以下特征:

(1)直接性。直接性是指思维主体依据主观经验,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整体把握,脱离了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的推理,直接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直接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想象、质疑及判断的功能。

(2)瞬间性。直觉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突然结合而产生的认识上的飞跃,这一过程节省了许多中间环节,简化了思维推理的过程,是非常短暂而快速的。当一个人的思维被大脑内所储存的信息激活时能够在一瞬间清晰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德国数学高斯曾经花了数年都没能成功地求证一个数学定理,却在突然之间就解决了。他说:“像闪电一样,谜一下子揭开了。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导线把我原先的知识和使我成功的东西连接了起来。”

(3)无意识性。直觉思维是一种潜意识的思维活动,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在思维主体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思维过程的情况下,就已经找到结果。人们往往不知道直觉思维到底是怎样在大脑中进行的。直觉思维过程一直处于无意识状态,只是在某种新信息的刺激下,才从潜在状态突发出来。

直觉在创造性活动中普遍存在,其作用如下:

(1)直觉能够帮助人们敏锐把握创新的方向。在研究探索中,人们会面临许多方向,在众多方向中难分优劣、研究方向模糊不清,能否从中做出正确的抉择就成了关键的问题。这时不能仅仅依靠逻辑推理,还需要凭借直觉来把握,这样才能导致重大的发现和发明。有经验表明,创新活动单单运用逻辑思维,按照逻辑规则进行推理是没法完成的,必须依靠直觉。直觉往往偏爱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只有他们才能够在很难分清各种可能性优劣的情况下做出优化抉择。例如,当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以后,物理学就出现了问题,究竟是通过修改来维护经典物理理论,还是进行革命,另创新的量子物理呢?爱因斯坦凭借他非凡的直觉能力,选择了一条革命的道路,创立了“光量子假说”,对量子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直觉能够帮助人们创造性地做出科学预见。直觉能够突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束缚,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新颖的科学假设、理论或概念。在科学公理的提出和科学命题的验证中,很多科学家正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凭借直觉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判断、假说,并取得了重大的科学成就.值得注意的是,直觉并不是天生的,在不同的领域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直觉形式。一般地,直觉的形成和应用主要与个人的智慧、经验及知识存量等因素有关。其中,个体的智慧对直觉的形成起着最重要的决定作用。一个人的智慧越高,他的直觉能力便越强;同时,特定的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是直觉产生的必要条件。因此,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厚实的知识,加上高水平能力与智力的协作,才能产生敏锐的直觉判断。

2.灵感

灵感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思维活动。麦迪在其《激发灵感》一书中对灵感的定义为:“灵感,实际上是一种潜思维形式,是一种近似于无意识或潜意识的非逻辑思维活动。”灵感是形象思维从显意识扩大到潜意识,由于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事实上,灵感出现在创造者从事科学或文艺创作过程中的高潮,是突然出现的、转瞬即逝的短暂思维过程。灵感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突发性。灵感是大脑被高度激发时新思路的接通。灵感的出现,不是人们按照设定的程序就能制造出来的。灵感往往在无意中“突如其来”“忽有所悟”。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感叹:“热情和灵感是不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由钟点调节的,是不会依照预定的日子和钟点迸发出来的。”灵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能出现,但在何时、何地出现,却是不确定的。

(2)瞬时性。灵感是突破惯性思维的闪光,通常以闪现的形式、飞跃的姿态突然出现,又转瞬即逝。灵感迸发所持续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像闪电一样,来不可遏、去不可留。正因如此,许多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常常随身携带纸和笔,以便随时捕获各种时机下产生的灵感。

(3)创造性。一方面,灵感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对常规思路的打破,使思想突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另一方面,灵感表现在思维结果上形成了新的概念、新的观点,以及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等,往往导致认识上的飞跃。

3.顿悟

顿悟即顿时领悟,即思维主体对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的突然明白,或者知道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状态。顿悟时,人们常常“茅塞顿开”。因此,顿悟是指思维主体在顿悟思维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方式和状态。在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看来,顿悟包含着一种特殊的加工过程,不同于常规的、线性信息加工思维。有学者认为这种特殊的加工过程主要在以下情况下出现:思维的无意识跳跃;心理加工被极大地加快;认知加工过程产生某种类型的短路。顿悟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自发性。顿悟的自发性是指顿悟的产生表现为一种潜意识的、自发的形式,它不自觉地但又自然而然地在大脑中获得问题的答案。顿悟前有一段“潜伏期”,在这段时间内经常发生多次失败,并伴随一定程度的挫折感。

(2)突发性。顿悟的突发性是指思维主体的“突然明白”或“突然觉悟”。顿悟和渐悟是相对应的。渐悟是逐渐明白,是一种渐变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顿悟是思维主体新的“神经回路”突然接通,突然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案,或者是解决方案即将出现的意识。顿悟的产生往往由于受到某一认知事件的启发,顿悟者从该事件中获得启发的信息,并将其用于问题的解决上面。当然,顿悟思维方式的产生及完成过程,必须以顿悟者具有足够的信息储备和进行大量的思考为前提,方可对某一问题在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有所领悟,否则是“悟”不出什么东西的。

(3)直指性。顿悟的直指性是指思维主体直接把握事物的原理或问题的答案。在顿悟思维状态中,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突然地直接呈现在思维主体的眼前的,而不是经过反复试验,或者是对大量数据的复杂分析而获得的。

(二)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www.xing528.com)

创新过程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协作的过程。一般来说,创新思维要经历新思想的提出和新思想的论证两个基本思维阶段。前一阶段以非逻辑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式,后阶段则以逻辑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是按照逻辑规律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推理关系的形式化思维。逻辑思维从概念出发,经过判断,推论出结果来。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个方面的内容。逻辑思维通常采用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方法进行思考。逻辑思维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和规范性的特点逻辑思维主要运用在创新过程中的准备、验证阶段,其作用在于将思维引入深处,在创新结束阶段对创新成果进行论证。

非逻辑思维是不依从逻辑规律的思维,实质上是一种不经充分的论证分析就得出结论的思维活动。它包括想象、联想,以及直觉感受、灵感启发、顿悟等思维方式。非逻辑思维是创造的源泉,是产生创造的必经环节。

1.想象

(1)想象的概念。想象是创新思维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是一种非逻辑的跳跃式的思维活动。人们通过想象,在大脑中对已有事物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一种新的形象。想象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现实的局限,在思想的广袤空间里去发现和创造。例如,作家在写小说之前,在大脑中已经虚构了并未发生的故事情节,就属于想象。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发明和创造的基石。人类离不开想象,人的想象能力越强,其思考的范围就越广。培养想象能力能有效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2)想象的特征。想象的主要特征如下:

1)形象性。在人脑中,一切信息都是以形象的形式被储存起来并被再现的。想象思维的基本单元是表象,是一些画面,如静态的照片、动态电影

2)概括性。想象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想象思维能找出一类事物的共性并把它们归在起,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例如,人们可以把形状、大小不同而能结出枣子树木归为一类,称为枣树。想象思维的概括性使人们能够从部分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找到普遍的联系,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

3)独创性。想象绝不是生活原貌的机械再现,而是要经过创新者的加工、改造和美化的。艺术形象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识对现实的能动反映,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所有的想象都是独创的。想象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创作者看到别人所未曾看到的艺术意蕴时能够激发自己的独特想象与创作思路,并将自己的发现别出心裁地表现出来。

2.联想

(1)联想的概念。联想是由此及彼并设法用一种新的方式、关系把原本并不相同的两种事物彼此联系起来,即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方式。有人说:“一种新的想法或发明,是将一些已知的效果以一种新的方式集中起来,以便产生一种新的和有价值的效果。”

许多新的创造都来自人们的联想。例如,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建造钱塘江大桥时因江中泥沙层很厚,打桩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当他在家里看到邻家的孩子用铁罐浇花,细细的水流居然把花坛泥土冲出了一个深深的窟窿时,他茅塞顿开,立刻想到了“射水打桩”的办法。

(2)联想的特征。联想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连接性。联想的主要特征是由此及彼,一连串地进行,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而在联想思维链的始末两端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

2)形象性。由于联想是形象思维的具体化,其基本的思维单元是表象,是一幅幅的画面,因此,联想思维的形象是十分生动而鲜明的。

3)整体性。联想可以很快把联想到的思维结果呈现在创新者的眼前,而无须考虑其细节情况,是一种从整体上把握的思维活动,因此具有很强的整体性。

(3)联想的类型。联想可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和类比联想等类型。

1)接近联想。不同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都可以引起相关的联想。例如,诗歌中时空的联想:“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潮水、大海与明月这些既遥远又相近的事物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2)相似联想。相似联想是指由事物外形、性质、意义上的相似引起的联想。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3)对比联想。对比联想是由事物间完全对立或存在某种差异引起的联想,即具有相反特征的事物或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所形成的联想。例如,文学艺术的反衬手法就是对比联想的实际应用。

4)因果联想。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个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这种联想经常是双向的,既可以由原因联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联想到原因。

5)类比联想。类比联想是通过对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的对比所进行的创新联想。类比联想的特点是以大量的联想为基础,以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点、类似性作为纽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