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与南极天各一方,它们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也大不相同。北极拥有原住民,同时被8个国家所环绕。北极邻近发达工业区又是资源重地,石油、煤炭以及各种资源的开采与冶炼活动由来已久。而随着北极的日益开放,进入北极的科学考察团以及游客不断增加。这些因素交织起来,使得北极早已陷入污染的困境之中。
北极周边国家当然早已注意到环境污染危害,各国也制定了相应的北极保护法规,但在五花八门的法规中,最有名的要数《北极环境保护战略》。这是一项由环绕北极的8个国家共同签署的区域性法规,签署于1991年。到1996年,8个国家又组成了一个政府间论坛——北极理事会。北极理事会的宗旨是保证北极地区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到2013年,意大利、中国、印度、日本等热心北极事业的国家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国家。
在北极理事会的组织下,北极监督与评估计划工作组、北极动植物保护工作组、北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组、可持续发展工作组,突发事件预防、准备和处理工作组相继建立起来。它们发挥各自的专长,在北极地区的污染物处理、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改善北极地区居民的生存条件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北极理事会专注于“消除北极污染”以及“评估北极气候的影响”两项内容。而其所取得的成果将惠及北极地区居民乃至人类整体。
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国旗
北极理事会的标志(www.xing528.com)
我们国家是“近北极”国家,也是北极事业的积极参与国,“认识北极,保护北极,治理北极” 是我们的目标。在处理北极事务时,我们坚持“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基本原则,正在用科学的力量,积极参与并改善北极的环境问题。
当污染危及全人类时,不管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着哪些政治差异,“环保”都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极地保护需要各国共同参与,成果自然也由人类共享。
环保小贴士
北极雷暴
北极是一个寒冷的地方,就算是夏季,这里也几乎不会出现电闪雷鸣的现象。可在过去的十年间,北极却频遭雷暴“访问”。北极上空的水分越聚越多,这是诱发高温和雷暴天气的导火索。这似乎也在预示着,北极地区正在形成新的气候——地球环境将变得更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