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生活
各个国家的科学考察人员来到极地,就成了特殊的“极地人”。他们不仅要工作,还要积极适应极地的生活。
吃是首要问题。尤其是南极,冰天雪地、寸草不生,所有食物都得从其他大陆运来。各国人都有不同的饮食偏好,中国人的主食以米面为主,至于副食,则有便于保存的蛋类、新鲜蔬菜、各种速食食品、罐头、干菜,以及方便现场加工的豆腐、豆芽菜等等。不过要想吃到美味,破冰船、飞机以及小船、雪上车、雪橇都是必备的运输工具。
南极科学考察人员采集冰芯样品、冰下海水和浮游生物样品
到了冬季,大多依靠储存的食物,但无土栽培也是提供新鲜蔬菜的重要途径。如果储藏得当,就能吃到一些新鲜水果。
用水问题相对简单,各个国家通常会在有湖泊的地方建站,比如长城站和中山站附近都有湖泊。有些生活用水,完全可以用随处可见的冰雪来解决。
在南极,最可怕的是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有时候,风雪来了,一夜之间就能把一座科学考察站彻底掩埋。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科学考察站的建筑通常建得很高,并用柱子将其撑起来,使其与地面保持1~2米的距离。这样,当强风雪来袭时,它们就会通过建筑下面的孔洞迅速“过境”,以减少对建筑物的掩埋或是“冲击”,保证建筑物的安全。(www.xing528.com)
暴风雪中的波兰亨利克南极站
环保小贴士
环保优先
运往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副食品,通常要提前制作成半成品,用塑料袋进行封装。对于某些禽类,要提前取出内脏,并单独封装;对于速冻蔬菜、花生等品类都要清理干净,去除外壳。这样做的目的既是节约时间,也是为科学考察站减少垃圾。
北极的生活要比南极相对安全,因为那里的生存环境相对容易,也有常住居民(因纽特人等),物资补给相对好解决。只是北极科学考察站的门通常不锁,还要朝外开,这是为了躲避北极熊的侵袭而想出的对策——因为北极熊只会推门,不会拉门。
位于南极乔治王岛上的智利埃斯佩兰萨基地被持续了几天的暴风雪袭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