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艺术设计思维的审美价值
除了艺术设计作品美的自然属性之外,还有一种审美(美感)情感,属于人的某种精神。人的主观感情决定了审美动机与审美需要;审美还会随着人的文化背景、即时情绪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设计品的开发,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
在现代设计开发中,艺术设计的审美是实现产品差别化与品牌化的重要内容。艺术的本质是美感,而艺术设计则是通过审美的特性产生一定的效应,这种效应就体现在商品的审美价值原理方面。
人们对于产品的审美体验具有直接性与超功利性的特征,人作为审美主体,其标准的不同,使典型性的概念有所不同,进而影响到对功能美的各不相同的审美感受。人们在判断某一个具体的物品所具有的功能美时,往往会受到典型性概念的影响,以普遍的规律来评价一个产品的功能美特性。
功能美的形成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相互统一,也是功利性和超功利性审美体验的辩证统一。它之所以能够具有审美价值从而发挥出审美的功能,主要是因为其具有下列性质。
(一)物质性
无论哪一种设计作品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所制成的,具有一定的空间体量。材料的种类不但决定了产品的结构形态,也同时关系到其造型与表面的质感。产品的外在质感以及其形体和人的感官,都能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官刺激,引起审美感受。
(二)合规律性
设计作品是依据一定的科学技术原理进行生产制造的,符合客观的规律。人们在掌握这种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取得设计的自由度。审美价值作为一种自由的心理体验,也以合规律性为其基础。所以,即使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商品也应该具有其特定的规律,不能超越客观规律的限制。如图7-4所示,该书架创意合乎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
图7-4 合规律性创意思维运用
(三)合目的性
人们所从事的产品设计、制造都具有十分明确的目的,通过产品去满足人的特定需要。产品功能目的得到实现,表明人们将客观规律纳入其目的轨道中来。人的审美和内在目的性有着直接的联系,当外在的形式显示和人的目的相契合时,就能够让人产生审美的愉悦感受。例如,现在人们大多在手机外面包一层保护套,以防止手机磨损,同时,手机保护套的多种造型也给人们带来了美的感受(图7-5)。
图7-5 手机保护套设计创意
(四)主体性
产品是人设计出的创造物,所以它们必然会打上设计者与生产者的深刻烙印。产品通过人的加工制作,成为人化自然,使人的意志、愿望以及情感都凝结于物品中。人对物的观照也是对其创作者的观照,它能够唤起人们的自我意识,也就是对产品所蕴含的人性的感受。例如,现代人们对汽车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了,这也让人们对汽车的使用体验和感受有了新的追求,所以,商家便抓住这一点设计汽车的内部空间,再利用广告引导消费者的心理,从而增强人们对产品中所蕴含的人性的感受体验,如日本的三菱汽车广告创意,主要表达了汽车“小体积,大空间”的理念,如图7-6所示。
图7-6 三菱汽车广告创意
(五)社会性
所有的设计品都是由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来制作完成的,所以它们必然会带有社会文化与时代性特征。因此,产品的美属于社会美的范畴。
提高人民群众的普遍审美趣味的手段与途径主要是准确把握上述各种关系,以较高的审美素质发现处在萌芽时期的潜在审美需求,并且还要通过创新使之得以实现。所以,在审美价值的创造之中,绝不只是适应与顺应问题,只有把潜在的需求转化成现实需要的满足,才能让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意义更有价值。
二、艺术设计思维的宏观价值
艺术设计思维的宏观价值体系是确保艺术的使用价值和附加价值实现与升华的空间与土壤,宏观价值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三个方面。
(一)社会价值
艺术设计思维的社会价值体现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两个方面。此外,艺术设计思维的社会价值还主要体现在平衡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对社会造成的异化状态中。
(二)经济价值
艺术设计思维的经济价值既体现为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战略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体现在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产品由开发到生产,再到投入市场的所有过程中能够起到推动的作用。
(三)文化价值(www.xing528.com)
艺术设计思维的文化价值首先表现为其所拥有的文化形态的表征方面。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通过交流、沟通与传达,为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提供了很好的媒介。此外,文化价值还主要体现在它能够主动生成新的文化形式。它所具有的循环上升的轨迹以及突破的创新表现,不但使人类的文化财富变得更加丰富和完美,同时也让人类自身的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传承。
三、艺术设计思维对现代设计的价值
现代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以人为本”,这也是设计思维的一个重要体现,研究人和机器、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设计让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色彩以及环境条件等都更加合理地结合起来,满足人们物质及精神的需求。同时设计过程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创造过程,通过恰当的设计使人与自然更和谐,对资源的利用也更合理,使人类得以长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一)思维水平是设计的本质力量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自始至终都存在对造物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实际的造物活动。人和动物之间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是具有主观设计意识水平与能力的动物。简单地说,人类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对造物进行设计的活动,能够制造出生活需要的工具,而动物则不能制造生产工具。动物只能利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使自然界得以改变,而不会有规律地去改造外部的世界。但是人类为什么能够设计并创造出生产劳动工具呢?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人类的认识具有感应、感知和思维三个层面的信息处理能力。对于外界的刺激,人类不仅存在生理层面的条件反射活动,还存在心理层面的条件反射。正是基于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才使人和动物之间的活动区分开来。
(二)创新思维让设计的生命力永恒
设计中的思维关键是创造性设计思维。而对于创造性设计思维而言,创新是其本质的要求。所以设计和创新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新思维是设计的永恒生命力。人类能够永无止境地创造的原因,取决于能始终保持一种对事物的好奇心以及主动探求问题的积极态度。制造、创造主要是以对现实的否定性评价为前提条件的,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对理想世界的不懈追求与建设。
因此,设计师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一个细心、敏锐的人,要能够发掘出常人不易观察到的细节所在,在从事设计创造活动时,要努力做到“有中生无”,进而做到“无中生有”。
四、现代艺术设计思维的价值取向
(一)艺术设计思维的时代性价值
现代艺术设计的时代性与传统的艺术设计不同,它是现代社会出现的一种新造型语言与艺术理念,紧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特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科学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也推动了现代艺术设计展现出更加丰富和突出的时代性特征。
第一,现代艺术设计思维需要更加注重创新意识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同样也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所以,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现代艺术设计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增强与提高设计师的创新能力。
第二,现代艺术的设计更加注重人性化、自由化,体现人的个性与文化内涵。
第三,现代艺术设计还十分注重历史的传承与延续,并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尽管现代艺术冠以“现代”之名,但却也极力主张继承历史文化的发展传统,强调在设计的过程中继承历史的文脉。
第四,现代艺术设计还极力追求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随着现代科技的持续发展,人类的需求也无限制增长,环境因为人类的贪婪受到极大的破坏。而现代艺术设计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紧密的联系,它始终要以自然环境、人为环境为关注和创造对象,所以会对环境起到巨大的保护作用。设计不但要实用、美观,还要对生态环境负责,如图7-7所示,图中房屋建筑材料环保,外观颜色与周围树木相似。
第五,现代艺术设计不断追求与科学的有机融合。虽然科学与艺术设计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区别,但是它们之间却也具有可以调和的统一因素。同时,科技与艺术设计的未来联盟进程将是人类对自我综合、完善和把握的过程,具备对科学符号和艺术形象的综合感和理解能力将是未来人类的最基本的素质。这也是现代艺术设计思维体现的一个时代性特征。
(二)艺术设计思维的实践性价值
现代社会,人类能够享受到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现代艺术设计也对现代社会经济的活动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同时,现代艺术设计也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社会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
图7-7 环境与房屋的和谐设计
首先,现代艺术设计使产品的品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极大地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使产品形成了审美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体。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审美品位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何提升产品的审美,已经成为企业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现在通常的做法是通过现代艺术设计对产品的包装进行加工,从而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吸引广大消费者购买,使产品不但在功能方面满足消费者,还在审美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如图7-8所示。
图7-8 包装设计增加产品附加值
其次,现代艺术设计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发展融合。从全世界范围来审视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需求自然也就朝着更高生活品位的方向发展,而且这个时期的需要已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层面的需要,也不是单方面的精神需求,而是精神和物质两者的有机结合,或是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有机结合。
再次,现代艺术设计是当前产品生产的关键构成要素以及必不可少的环节。无论哪个企业组织生产时,最先解决的问题都应该是购买设计方案、图纸,然后才能进行生产。由此可知,艺术设计在生产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
所要说明的是,由于艺术设计本身具有“见仁见智”的特点,所以各个企业与公司都会不断研发新产品、新品种,淘汰旧产品、旧品种,以使企业可以在竞争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还能创造出企业利润。
最后,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看,全球范围内的研发设计机构与人员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所以大量的核心技术、品牌也相应地集中在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国际分工出现了不对称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