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维的含义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写道,思维者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那么,什么是思维呢?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一种反映,是一种高级的认识世界的反映形式。具体地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感性认识特别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借助语言,以知识为中介而实现的。实践活动是思维的基础,表象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一个中间环节,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工具。
人类的思维产生于长期社会实践,又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社会实践是思维发展的原动力。实践为思维提供感性材料,为思维加工创造了条件。实践又是检验思维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不断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才能促进人类思维的不断发展。同时,思维对社会实践又有着明显的反作用,人们总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只有通过思维活动确定行动目的,考虑行动方法,研究改造客观世界的措施,才能避免实践的盲目性,使实践活动能顺利地进行并取得成效。
思维是心理活动复杂的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没有思维,人类就难以真正脱离动物的蒙昧状态。它不仅受限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且能够在对现实事物理解、接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这种演变空间是无限的,因为它借助于人们丰富的想象、联想、幻想、理想和假设等思维活动形式展开,进而带动人类社会不断迈向自由、文明、民主、科学化的高级阶段。
二、艺术设计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设计的源泉,没有好的思维不可能创造出好的设计作品。设计是思维与表现相结合的产物,设计过程是一种思维创造过程,是通过改变自然物的性质,形成人所用的物品。人借助思维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因此设计与思维在设计的过程中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设计是前提,限定了思维的范畴,思维是手段,借助于各种表现形式,最终形成设计产品。
设计是设计者针对设计产生的诸多感性思维进行归纳和提炼所产生的思维总结。因此,在设计前阶段,设计者必须对将要进行的设计方案作出周密的调查与策划。分析出客户的具体要求及方案意图,以及整个方案的目的意图、地域特征、文化内涵等。在此基础上加入设计师产生的一系列设计想法,才能在诸多的想法与构思上提炼出一个最佳的设计。
设计作品的优劣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由设计思维的深入程度决定的,以水阀的设计为例,设计者仔细体会水给人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水是流动的、光滑的、透明的且具有反射能力,因此设计者设计水阀时,在造型上设计成流线型,阀头开关的抽象造型在扳动后看起来像正在下落的水滴,它的设计构造很好地满足了功能的需要并适于操作,它的根部与水管、水笼头的接合部连接在一起,通过较平缓的起伏渐渐缩小至顶端便于手持。设计者将以往水龙头旋转式的开关方式改为向上或左右扳动,以控制出水量和区分冷热水,以三维立体的空间运动取代二维平面的运动方式;同时它采用具有光滑、反射性强和对温度不敏感特点的钢化材料,从功能需要出发将二维运动发展为三维运动,与形式契合,即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这种水阀现在已经很流行了,这也说明该产品的设计思维是比较深入的。
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将形式与功能结合,从根本上讲是如何更好地理解设计对象。就像上面谈到的例子,设计者认识到水阀实际上是使用者与水之间的媒介,希望通过水阀这一媒介让使用者与水之间的心理距离更接近,这样就必须以人对水的感受作为设计的一个出发点,尽量减少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与水给人的视觉、心理体验相反的因素,同时使其自身也具有标志性。所以整个设计是依据产品功能性需要和人对水的感受不断深入的。而阀头开关这个设计思路的形成,是通过以上整个连续的递进的思维过程综合得出的。此设计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当使用者扳动开关时会感到微弱的阻力,这是设计者运用了液压原理,使开关在扳动时保持恒定的压力,这会让人感到很舒适,因此如何理解设计对象也就是如何理解设计思维深入程度的问题。设计思维不只是沿一根线深入下去,而是相互联系的纵横交错的经线和纬线彼此交叉地深入。
当然,设计思维深入的前提是设计者首先对设计的概念有正确认识,设计应为大众服务,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体现时代的精神,这应该是当代设计的宗旨。在当代,设计应该是具体体现时代精神最广泛、最直接、最敏锐的手段。因为设计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且极具消费性,设计应与科学、艺术一起不断深入,不断发展,为人类提供更新、更进步的思想和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思维空间。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不断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这才是为大众服务。
设计者与艺术家都以设计或艺术手段为媒介来进行表达,是以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及对设计或艺术形式自身的理解为基础的。人对世界认识和对形式理解的程度实际上也就是设计思维深入的程度,因此我们应弄清自己思维的根源。从东西方思维哲学来看,西方人强调人本,东方人强调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西方人的世界用肉眼是看得到的;而东方人心目中的世界是不可视的,它存在于精神心灵之中。东方人的自我心中要有大宇宙的存在,人的生命要融合于整个自然宇宙之中。作为人,我们需要深刻认识自己,认识人性的美和局限,使自己的美在此之中发展,客观地面对并发展这种美。
一般认为,设计思维是将思维的理性概念、意义、思想、精神通过设计的形象表现加以实现的过程。具体而言,着重体现在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手段,从而实现设计的最终目的。其主要内容包括设计过程中的思维状态、思维程序及思维模式等。如此说来,设计思维便是对设计全过程的审视。为何这样说呢?因为设计思维实际上是围绕着“问题”而展开的。所谓“问题”就是指设计各要素交织在一起时所产生的关系或矛盾。问题往往是通过现象与现象、现象与其内外部因素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好的设计一定是“问题的良好协调的统一体”。所以说,设计思维是对“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乃至在设计全过程中的不断评价、修正和解决问题的模式。最终目标就是将思维的“系统方式”用来解决问题,总结设计的规律性。
思维所反映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但一般所说的“思维”多指逻辑思维。因此,设计思维的特征可以概括是对设计从“物”到“事”的思考过程。这一过程,我们通常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性来解释。就是说,设计思维的特征是使设计的形象性与逻辑性更加明显,因此,设计思维是完成设计的根本,也是提升设计品质的关键。
设计思维不仅要求设计师有较高的审美敏感度和扎实的形象表达能力,并且要求设计师能对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作出思考和研究,学习与设计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不断激发自己的知觉和创造力,提高设计的文化品位。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逐渐认识了设计对象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各种联系,逐渐熟悉设计规律,从而形成一定的设计思维形式。
艺术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在思维的层次上,设计思维必然包含了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这两种思维的特质,或者说是这两种思维方式整合的结果。
逻辑思维又称科学思维,它是一种锁链式的、环环相扣的、递进式的线性思维方式。表现为对现象间接的、概括的认识,用抽象的或逻辑的方式进行概括,并采用抽象符号(概念、理论、数字、公式等)进行思维。
艺术思维则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包括灵感(直觉)思维在内。它是非连续性的、跳跃性的、跨越性的非线性思维方式。艺术思维主要用典型化、具象化的方式进行概括,用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工具。对于艺术设计师来说,形象思维是最经常、最灵便的一种思维方式。艺术设计需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建构、解构,从而寻找和建立表达的完整形式。
在设计思维中,逻辑思维是基础,形象思维是表现。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两种思维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从思维本身的特性而言,常常是综合而复杂的。人的每一个思维活动过程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三种先后交替起作用。例如,人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就绝不是单纯的逻辑(抽象)思维,总要有点形象(直感)思维,甚至要有点灵感(顿悟)思维。所以三种思维的划分是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
三、艺术思维与艺术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艺术思维研究的内容是艺术思维运动的原因、元素、过程及结果或产生的效果,也研究影响这个思维运动的各种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例如,个人素质、修养、各种心理、生理因素对艺术思维的影响。
艺术心理研究的是艺术心理学构成的各种元素的特征、运动及其结果、效果、影响等。例如,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情绪、情感、意识、潜意识,各自的本质内涵如何?其运动过程如何?对人的(艺术)行为有何影响?
总的来说,艺术设计思维研究的内容大致为艺术设计心理研究的内容所包括,但是其侧重点各有不同。艺术设计心理较全面地解决了设计中与心理有关的问题,艺术设计思维则在设计思维方面更深入具体地解决问题,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概念,以及设计中所运用的思维元素的运动。潜意识的存在与特点、内容、运动等就不是其研究重点。
如图7-1所示,以自然对象为开始的艺术思维整个发展的逻辑关系。艺术设计思维的发展也与这个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图7-2所示,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之间的关系,比较概括地显示了艺术思维作为一种以感性为特征的对象,在人类的心灵中有一种类似“先天”的性质。因为艺术思维是人类在原始时代就积淀下来的。而以理性为特征的科学思维则不同,这是一种需要后天培养、学习、训练的思维形式。
图7-3反映的是艺术设计思维与艺术思维、科学思维之间的关系。艺术设计思维徘徊于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之间,有时靠近艺术思维,有时靠近科学思维。具体靠哪边近一些,要看艺术设计的目的是欣赏还是实用功能多一些。如果欣赏功能多一些,那么就接近纯艺术思维;如果实用功能多一些,那么就接近科学思维。
图7-1 艺术设计思维发展的逻辑关系
图7-2 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关系
图7-3 艺术设计思维与艺术思维、科学思维的关系
四、艺术设计思维的特征
人们一般把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科学认识的新概念、新假设和新理论的形成以及新的艺术作品的创作思维活动称为创造性思维。设计思维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因为无论是设计一个新标志或设计一个新事物,都必须是有创新的东西,这就意味着创造。设计需要想象,甚至幻想。
(一)跃迁性
跃迁性是人们在研究设计对象进行界定并展开意念创造时,从逻辑思维暂时中断到创新智慧飞跃的跨越推理式的思维质变过程。这种思维跃迁性不是偶然的巧合,它来源于设计师长期知识的积累,启迪于意外客观信息的激发,得益于灵感智慧的闪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思维活动往往因潜意识长时间、多方面的周密思考不断累积,而处于一种饱和的受激状态,这时可能一个简单的外因触发或思维牵动而孕育激发出新的设计观点、设计方案,形成直觉顿悟或想象构思。在设计思维过程中,当需要设计师对现有设计对象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规格时,当需要对产品的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的解决作出视觉评价时,人们往往难以跳出对某一具体产品原有形态的认识窼臼,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如果能冲破原有经验的束缚摆脱定势思维,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新创意。
(二)独创性
独创性是指在设计概念生成的过程中,设计师充分发挥才智,打破惯有的思维模式,赋予设计对象以全新的意义,从而产生新的设计方案。
设计思维的独创性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独创性要求其有不满足感、好奇心、成就欲、专注性等心理因素。不满足感是指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善于发现设计物的某些缺陷,想方设法加以改变;好奇心是指设计师对设计物的研究有不可遏止的求知欲望,兴趣广泛,乐于探索;成就欲是指具有敢于冒险,想成就一番事业的挑战精神;专注性是指设计师在设计上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执着追求。另一方面,思维的独创性还要求具备流畅力、变通力、超常力、洞察力等诸多智力因素。流畅力是指设计思路畅通、想象力丰富,能提供多种方案解决设计上的问题;变通力是指思维变化多端,能迅速灵活地转移思路,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弹性地解决设计问题;超常力是指设计思路与众不同,能突破惯性思维,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洞察力是指能迅速抓住设计物的本质,使设计简洁化、条理化,并能加以完善和补充。设计师的想象力越强,其设计思维流畅性就越强;而不同性质的想法越多,其变通力也就越强。设计师的善于发现,或与众不同、或能补充完美,均体现出其洞察力和超常力的程度。
(三)易读性
设计思维的易读性是要求将设计意念的各种符号信息按照易于理解的构图秩序组织起来,发展为语义结构的符号识别,从而完成设计语言转换的思维特点。(www.xing528.com)
现代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信息传递的易读性要求十分明显。以电话座机的设计为例,听筒与人的手、耳和口等器官涉及适应与图像符号的关系;机壳与话筒把手的联结、拨号盘或按键与机壳的联结涉及接近与指示符号的关系;拨号盘或按键涉及选择与象征符号的关系。以上所述的图像性与适应、指示性与接近、象征性与选择的关系,正是人的基本的符号学行为。在现代人快节奏和无序的生活方式中,总希望在商品和广告的海洋中迅速地将他们的某种需要识别出来,最为直观的就是各类视觉符号和图形语言。成功的设计者总是将清晰易懂、简单明快的视觉符号和图形语言展示给人们,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和冲击力。
设计思维不仅要求人们用科学的方法界定设计对象,借助于灵感和顿悟来迸发创意火花,而且还要求用形象的设计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用类推和隐喻来加强对设计对象的空间认知和视觉记忆,以形成设计思维体系。
(四)复杂性
设计思维是由一定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经验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所引起、推动和维持的,设计思维的能力也不是让人无从把握的,而是现实地存在于人类的活动之中,并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伴随着数字化的社会变革,设计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首先,是在观念和方法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呈现出更加广泛的学科领域融合的趋势。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不断介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公众个性需求的增长,促使设计形态变得日益复杂和综合,进而使设计思维渗入更多的交叉和跨学科的知识领域。如此一来,设计思维的复杂性就显得十分突出。
另一种复杂性是反映在设计创意方法上的。高度活跃的思维和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可以产生大量创造性的设想。半个多世纪以来,头脑风暴法已发展成为一项引人注目的讨论与思考方案,即要求提案人打破常规,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以抓住瞬间灵感得到新的构思。这种方法突显集体智慧,在思想的碰撞中再集思广益。这种方法应用到设计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助于培养集体意识,当然其过程显示出的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设计的魅力在于设计思维复杂性的显现。复杂性首先来源于自组织性,再就是隐喻张力、不确定性和人文审美。思维是形态的依据,复杂性概念显示出当代设计思维的新特性,即由线性思维拓展为多元思维,由实体思维转化为意象思维,由理性思维升华为人性思维,由传统的还原性思维演化为当代的复杂性思维。而这一切反映出的思维复杂性,其实就是复合与杂糅。
思维复杂性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必然面对的困惑和人类思维探索道路上新的诱惑,并充满着隐喻性的丰富启示。
(五)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借助一定的媒介或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是相互联系的,人之所以能够间接地认识事物,是因为人有概括性的理论根据。思维虽然是间接的、概括的、超越感觉和知觉范围的反映形式,但是它的活动是在感觉和知觉提供的材料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因此,间接性思维是在感性与理性的基础上融合出来的认识。
例如,对一项设计方案的审理,常常是根据立项方案的主旨、条件、设计图纸、预算书和质量保证措施等来做判断的,而不一定非要对每项细节亲临现场进行核对,只要根据设计规范、相关文件内容与数据,借助于思维的间接性就可以进行判断与推算。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概念设计。一般说来,概念设计是指一些在预期中或在规范中难以作出具体规定的设计形态,必须由设计师运用“概念”进行分析,作出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建筑设计中的结构破坏机理概念、力学概念,以及由震害试验现象等总结提供的各种宏观和具体的经验等,这些概念及经验,不仅贯穿在建筑设计方案的确定及结构布置过程中,也体现在计算简图或计算结果的处理中。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是一种基于震害经验建立的合理的抗震基本设计原则和思想,这其中体现得比较充分的思维方式,就是间接性思维。
(六)设计思维的概括性
通常所说的思维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所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第二,思维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
例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是我国古代设计思维(思想)的概括性描述,其具体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观点上:其一,我国古代设计很注重实用功能,这一点被历代工艺师所强调和重视;其二,“体舒神怡”是我国古代设计讲究“实用”与“装饰”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概括,只有巧妙结合,才会使两方面的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设计趋于完美,满足使用的需求;其三,“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琢”,这是在我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古代工艺设计一直崇尚的简朴风格。
另外,说到具体的设计问题,如设计立项评估、设计方法提炼等都是思维的概括性表现。以设计课题立项为例,就是以设计课题的基础条件与相应的环境为依托,对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从中概括出设计课题展开的种种可能性。同时,对于相关的各种类型的设计课题进行概括性的阐述,归纳出课题的发展前景。
(七)选择性
思维的选择性是有定律的。在思维过程中,选择性定律主要针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和储存而言,它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层含义。这条定律的基本思想是说:人的思维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都势必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曲解,以便使所接受的信息同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和既定的思维方式尽量地协调一致。正是这些选择性因素,使得对同一信息的理解常常因人而异。思维的选择性又称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
设计思维的选择性具有思维选择性的各种内涵与方式,即设计师对设计策划、设计创意和设计批评,是根据设计师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并根据设计师各自的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已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之中。如果说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理解都是有意识的行为的话,那么选择性记忆往往属于无意识的行为。一般说来,人们并非由于某类信息合乎自己的口味,因而将它存入记忆当中,而是人们记住某类信息正表明它能投其所好。设计中的灵感出现往往是在思维的选择性中显现出选择性记忆的作用,恰到好处地将选择意图与记忆模式相融。
(八)创造性
设计创造是以综合设计为手段,以创新设计为目标的一种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设计创造性思维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原创性思维。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包括既有量变又有质变,从内容到形式又从形式到内容的多阶段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设计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造新的前所未有的东西或形式,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新问题。设计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探索充满了思考与创新因素。设计师的设计工作本身就具有通贯全过程的性质,从设想、计划到产品制作、流通、使用甚至报废,整个过程都需要设计。创新思维也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即所谓的独创性。设计师的思维与实现过程必然包含了直觉、灵感、意象等的迸发,想象的发挥,模型和图形的构思,结构与外观的幻想,设计产品信息反馈的利用与控制运筹等。
约瑟夫·沃拉斯认为创造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准备、沉思、启迪和求证。准备阶段是指设计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用较为自由的方式去思考、收集材料、进行探索、听取建议、让思想漫游。沉思阶段是指设计师在准备阶段与启迪阶段之间所要经过的一段时间,可以为几分钟、几天、几个月或几年之久。在这一阶段中,收集到的材料也许会按照一种我们所不知道、或很少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方式进行着一种内在的加工和组织。启迪阶段是发生在设计师看到了对问题的解决这一时刻。有时它是一种突然产生的直觉、清澈的顿悟,或者是一种处于“预感”和“解决”之间的感觉;有时候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努力结果。求证阶段是通过社会的批判性评价而得到明确承认的阶段。在设计过程中,求证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启迪阶段的思维结果具体化、对象化。即通过绘制插图、制作模型等方式的表达过程。
泰勒接受了约瑟夫·沃拉斯的四阶段说,他认为创造力存在五种不同的水平:表现的创造力,或称之为独立的表现,不涉及产品的性质。生产的创造力,创造者掌握住某些环境条件,生产出一个客体。发明的创造力,对旧有部分的新使用。革新的创造力,发展新观念或新原则。呈现的创造力,要求具有从所提供的一般经验中生产出完全不同事物的能力。
设计过程是不断通过试错的方法达到新设计的完成。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这种综合以艺术思维为主,但绝不排斥其他思维方式的运用和作用。思维的综合性,体现了思维的辩证关系。辩证逻辑依据对人类认识成果的总结和辩证思维经验的概括,早就向人们表明:在思维过程中,尤其是在创造性认识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抽象与具体、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历史与逻辑等的关系。多种思维方式的运用是根据设计过程的需要而决定的,它随着设计阶段发展的不同而相互适应。
五、艺术设计思维应把握的原则
(一)注重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经验对提高事物表象的认识与记忆具有良好的作用。首先要阅读大量的作品,文学与艺术作品中有大量的知识信息,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和提炼,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丰富艺术知识、增强审美能力、开拓艺术思维。其次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可以扩大视野,学习到更加广博的社会知识,增强综合运用的能力,积累广泛、深刻的各种资料。
(二)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艺术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将事物表象进行艺术化处理的过程。艺术设计贵在创新,创新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获得灵感、发现新的形式与规律,使作品在思想内涵、形式美感、制作手段等多方面得到完美的配合。设计师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具备善于总结的能力,要善于借鉴经验和理论,加强对视觉符号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人类文明的延续与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将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通过符号传递给后人。艺术设计过程其实就是艺术家对艺术符号的创造过程,要积极学习和掌握前人的经验和各种符号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
(三)大胆设问、勇于挑战
首先要敢于提出问题,质疑的目的是提出新的看法与观点。没有质疑就不会促成新思想、新观念的诞生,因此要鼓励设计师对设计中的问题提出大胆的假设,并在实践中加以研究和完善。其次要锲而不舍,善于钻研。钻研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有时还要承受失败的痛苦,因此,在学习中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广开思路、综合运用
艺术思维注重开发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是“在运动中求变化”的灵活思维方式。要在思维的过程中善于运用换位思考,多角度、多视野、多层次地分析问题,提倡标新立异,最大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艺术设计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以人为本是艺术设计的重要设计原则,要使设计作品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就必须学会将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将设计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要让设计思维发挥出最大的魅力,这样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的联系性更加紧密。艺术设计思维不能只局限在艺术设计领域的思索和研究,要善于触类旁通,全方位、立体化、开放性地寻找设计思维,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视觉艺术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宽泛化。因此,艺术设计的思维要善于掌握各种思维形式的特点,要培养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的能力,这样才能在设计中走出更加广泛的艺术新天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