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战争结束后,中国在表面上出现了南北统一的局面,但实际上社会矛盾非但没有缓和,反而更加尖锐激烈,突出地表现为军阀集团之间的纷争加剧,以及民主革命势力与军阀势力之间在维护与毁弃《临时约法》方面存在着尖锐的斗争。
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列强失去了控制中国的总代表,便各自寻找自己的代理人,达到其继续侵略中国的目的。于是,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的各派军阀,乘机扩大权势,割据称雄。在北洋军阀内部,逐渐分裂成两大派系,即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皖系军阀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控制着北京政府和安徽、陕西、山东、浙江、福建等省,在各派军阀中势力最大;直系军阀逐渐投靠美、英帝国主义,占有江苏、江西、湖北等富庶省分,实力仅次于皖系。除以上两大军阀集团外,还有在东北崛起的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集团,和在护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以唐继尧、陆荣廷为首的滇、桂军阀集团,它们都具有相当的实力。此外,尚有盘踞于某一省或某一地区的军阀势力,如山西的阎锡山、徐州的张勋和琼州(今海南岛)的龙济光等。这些大小军阀为了各自的私利,招兵买马,争权夺利,纷争不已。中央政权是军阀争夺的焦点。自1917年3月开始,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围绕着要不要对德宣战问题而展开的“府院之争”,标志着这种权力斗争进入了白热化。1917年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进入后期。日本政府为了控制中国,积极怂恿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为了捞到帝国主义的“参战借款”,以便购置军械,扩充实力,便进一步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决意”对德宣战。4月25日,段祺瑞召集“督军团”成员到京举行会议,拟定了对德“宣战案”,胁迫黎元洪和国会同意参战。当参战提案遭到国会抵制后,段便以督军团的名义要求大总统解散国会。黎元洪则在国会的支持下,于5月23日下令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的职务。于是,段祺瑞愤然离京,当即唆使八省督军宣布“独立”,并于6月2日在天津设立独立各省总参谋处,以武力威胁总统。黎元洪为了摆脱僵局,邀请徐州的张勋入京“调停”。
6月14日,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三千辫子兵开进北京。接着,便演出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复辟丑剧。7月1日,张勋带领清朝的旧臣遗老数十人进入清宫,将十二岁的已废皇帝溥仪重新拥上黄龙宝座,宣告清帝复辟。黎元洪发现受骗,逃离总统府,躲进日本使馆,电请副总统冯国璋代行总统职权,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并委托冯、段合力筹划“救国大计”。复辟消息一经传出,“全国民情,莫不反对”。北京十几家报纸一律停刊,以示抗议。上海、天津、武汉等地的人民也纷纷口诛笔伐,愤怒声讨。本来暗中支持复辟的段祺瑞,见驱逐黎元洪、解散国会的图谋已经得逞,于是摇身一变,马上打起反复辟的旗号,于7月3日在天津马厂誓师,宣布出师讨逆。12日,段亲率“讨逆军”进攻北京。辫子兵一触即溃,张勋逃往荷兰使馆,其余复辟分子也作鸟兽散,溥仪再次宣布退位。于是这一复辟丑剧仅演出十二天,就迅速破灭了。(www.xing528.com)
张勋
张勋(1854—1923年)原是清朝的江南提督。民国成立后,他和他的队伍仍然留着发辫,表示效忠清室。1913年,他因率军镇压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有“功”,被袁世凯提拔为长江巡阅使,统率两万军队驻扎在徐州一带。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政局动荡不已。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及保皇党人康有为等,积极为复辟作准备。1917年5月,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争持不下。黎下令解除段的职务。段到天津后,即策动北洋各省督军在徐州集会示威。会后,一些省宣布独立,不承认北京政府。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以调解黎、段冲突为名,带领三千军队于6月14日入京。经过一番秘密策划,于6月30日晚入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发动复辟,恢复清帝国。深夜,张勋派兵占据火车站、邮电局等要地。同时派人劝黎元洪“奉还大政”。7月1日凌晨,张勋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率领康有为等群党,拥十二岁的溥仪登极。当天发布八道上谕,把民国六年改为宣统九年,易五色旗为龙旗,恢复清末官制,封官受爵。张勋自为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大权(参见彩图插页第129页)。复辟消息传出后,全国舆论一致声讨。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并命令各省革命党人出师讨逆。备大城市群众团体、社会名流,纷纷集会,发表通电,坚决反对复辟,要求讨伐张勋。黎元洪拒绝与复辟分子合作,逃入日本使馆避难。握有军事实力的段祺瑞借助全国反对复辟的声势和日本政府的财政支援,于7月3日在天津附近的马厂组成“讨逆军”,誓师讨伐张勋。“讨过军”很快攻入北京,张的军队一触即溃。7月12日,张勋仓皇逃入荷兰使馆,溥仪再次宣布退位。段祺瑞于7月14日到北京,重掌政府大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