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代史:探讨抵抗政策的坚持与放弃

中国近代史:探讨抵抗政策的坚持与放弃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从国府实行对日不抵抗政策以来,各界人士多数反对,就是国民党元老也多数不表赞同。此后不抵抗派便一面宣传不抵抗的理论,一面镇压抗日的言论与行动。民国二十四年12月9日及16日,北平学生抗议冀东汉奸政府成立,反对所谓防共自治,要求停止内战,举行示威,被宋哲元部军警用水龙枪刀木棍袭击,死伤无算。到了这个时候,任何高压与武断宣传都无法阻止抗战的要求,所以不抵抗政策最后就不得不放弃了。

中国近代史:探讨抵抗政策的坚持与放弃

自从国府实行对日不抵抗政策以来,各界人士多数反对,就是国民党元老也多数不表赞同。如民国二十一年3月,驻沪一部分国民党中委为十九路军抗战失败致电蒋汪,批评妥协政策。同年9月,冯玉祥、李烈钧、柏文蔚等十五人联名通电,要求放弃不抵抗主义及依赖国联之谬想,动员抗日,收复失地。

民国二十三年4月,宋庆龄、马相伯、何香凝、李杜等发布“中华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号召“成立工农兵学商代表选出的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所以人民请愿示威,军队局部抗战,此起彼伏,不断兴起。南京当局于一·二八战争爆发后,虽然邀集各方人士,举行国难会议洛阳,但实际由不抵抗派把持,不采纳全国民意,而通过了“对日交涉”“全力剿共”的方针。此后不抵抗派便一面宣传不抵抗的理论,一面镇压抗日的言论与行动。

在理论上,有汪精卫的“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之说(民国二十一年2月在徐州讲演)——其实所谓抵抗是十九路军自动的行为,与国府无关——有他的“抗日必先剿共”说,将剿共和“诸葛武侯要出兵中原,必先平定南蛮”相比;有他的唯武器论,抗日必败论;有蒋中正的“安内始能攘外”说,三日亡国论(民国二十三年7月在庐山军官训练团讲“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说日寇只要三天就可以把中国要害之区都占领下来,灭亡我们中国,中国准备三十年还不能战胜日本,如要抗日,只有等待时机,等待它和太平洋其他强国决战的时候),有了文江的退到堪察加论(民国二十四年6月丁氏在《大公报》上发表《苏俄外交史的一页及其教训》一文,曲解布勒斯特和约,主张:日寇要我华北,便连华中给它,退到云贵去“复兴”民族。

其实当年苏俄对德讲和的用意,是使共产党有可能取得时间、利用帝国主义营垒中的冲突,瓦解敌人势力,为自己保留着农民,养精蓄锐来准备向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等反革命军进攻,那次和约是加强革命势力而分散国际帝国主义的一种让步,和中国的不抗日政策完全不同),胡适的准备五十年论等等。

沈钧儒(www.xing528.com)

李公朴

至于镇压抗日运动的措施,则有如民国二十年12月17日,学生群众在南京请愿时,军警打死学生三四十人。民国二十四年6月7日,日领事因《新生》周刊刊载《开话皇帝》一文,认为侮辱日本天皇,提出严重抗议,南京训令上海市府向日道歉,撤换上海公安局长,封闭新生周刊,判该刊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两个月。民国二十四年12月9日及16日,北平学生抗议冀东汉奸政府成立,反对所谓防共自治,要求停止内战,举行示威,被宋哲元部军警用水龙枪刀木棍袭击,死伤无算。民国二十五年2月20日,国府颁布“维持公安紧急治罪法”,规定军警枪杀抗日群众、逮捕救国分子、解散救亡团体、封闭救亡言论机关为合法行为,次日,平津当局派大批密探赴各校逮捕学生运动领袖一百零九人,指为共产党。民国二十六年11月23日,逮捕上海救国会领袖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章乃器、沙千里、王造时、史良七人,在法院以“危害民国”罪起诉(七君子案);这些事实是最显著的。

此外还有人用暗杀方式威胁人民领袖,如民国二十一年6月民权保障会副会长杨杏佛被刺,鲁迅、宋庆龄、蔡元培等均接到暗杀警告。民国二十三年11月《申报》负责人史量才被刺。此时全国人民的处境,正如民国二十四年11月清华等十校通电所云:“昔可以赤化为口实,今复可以妨碍邦交为罪名,而吾民则一举一动,皆有犯罪之机会矣!北大学生组织反帝国主义座谈会,清华学生组织现代座谈会,此约法所许之权利,而政府则解散之,逮捕之。著作乃人民之自由,而北平一隅,民国二十三年焚烧书籍,竟达千余种以上!”可是在朝党为了坚持一种与众不同的路线,却感到“政治上独裁的要求,乃较之任何国家更为迫切”(民国二十一年3月复兴社成立宣言),所以有复兴社或蓝衣社之类的团体产生,以帮助执行镇迫民众的方针。

可是民族失败主义的谬误,在许多次局部抗战的胜利中已经充分暴露。对内军事不但无结束的希望,而且因对日政策问题,反而增加抗战派(中共、两广等)军事上的声势。加之日帝国主义刀锋进入华北,黄河流域即将沦陷,民气激昂随而增长。自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以后,救亡呼声波及全国,党政军各界稍明大义的人,也都认识停止争一致对外的必要。到了这个时候,任何高压与武断宣传都无法阻止抗战的要求,所以不抵抗政策最后就不得不放弃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