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临渠:探访赣抚粮仓之母亲河

金临渠:探访赣抚粮仓之母亲河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抚河中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主产水稻,有“赣抚粮仓”之美誉。金临渠灌区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为当时抚州最大的一座灌溉工程。如今,他作为金临渠管理局局长,去渠道上走一走成为他每天的工作。金临渠建成后当年即受益,全灌区自流面积达到15.4万亩,旱地改水田3600亩,粮食总产量达4481.5万公斤,比建渠前的1957年增产1128.5万公斤,并改善了金溪县浒湾镇万余亩农田的抗洪排涝能力,解除了15个村庄的洪水危害。

金临渠:探访赣抚粮仓之母亲河

抚河中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主产水稻,有“赣抚粮仓”之美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绿色的赣抚平原上,有一条35公里长的人工河,4条分渠和13条支渠与之相连,还有数不清的毛渠、斗渠。这些长达数百公里的水渠,遍布于抚河中游沿岸的赣抚平原上,从抚河中引水而入,灌溉了大片农田,滋养了一方百姓。

金临渠灌区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为当时抚州最大的一座灌溉工程。金临渠渠首在金溪县浒湾疏山,由东南偏西北流向临川,引抚河水灌溉,灌区跨两县(区),灌溉面积覆盖金溪县浒湾镇和临川区湖南、孝桥、七里岗、唱凯、罗针等乡镇农田。

以前,这片土地“久雨必涝、久干必旱”。每年的梅雨季节,抚河水暴涨,农田时常被淹没。出“梅”以后,进入夏季,随之而来的便是干旱。

81岁的万大爷,为临川区湖南乡嘉溪村人,对于曾经的景象,他记忆犹新。万大爷称,这一带流传这样的谚语:“自古临川灾害多,一片哭声震抚河。洪水淹没村和田,旱魔夺去手中禾。”在没有修建金临渠之前,这里只有一些或大或小的水塘,零星散布于农田间。由于缺水,许多农田得不到灌溉,只能栽一季早稻,导致农田大面积荒芜。只有那些依水塘的少数农田,农户在塘边装上水车,才可栽种几亩晚稻。

“若要谷,车上哭”,干旱时节,农民日夜守在水车上,农田亩产只有百余公斤。不好的年景,上好的良田,粮食颗粒无收也时有出现,人民生活异常艰苦。

为从根本上消除洪涝与干旱,1956年江西省水利厅在抚河规划中把兴建引水渠列入其中,以解决抚河中游农田灌溉问题。1957年下半年,金临渠组织了3万多人进行施工建设

从小在金临渠管委会(现金临渠管理局)小院里长大的梁平华,属于“金临二代”。1980年,梁平华成为金临渠管委会的一名普通职工,从那时起,20多年里,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在渠道上来回几公里,巡查水渠状况。如今,他作为金临渠管理局局长,去渠道上走一走成为他每天的工作。小时候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关于金临渠的故事,深深印在了他脑海里。

当时,修渠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完全依靠人力。修渠工具十分简单,锄头、铁锹、板车、簸箕、撬棍、杠棍、麻绳,劳动强度非同一般。(www.xing528.com)

在取水口闸门处的墙上有一条标语——“敢叫山河让路”,当年修渠劳动者的积极性可见一斑。这条标语经过50多年的风雨冲刷,至今仍清晰可见。参加修渠的民工来自临川各地,他们在工地就近借住在祠堂学校、空闲房屋或居民家中,吃“大锅饭”,集体安排伙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在施工中开展劳动竞赛,比进度、比质量、比节约、比安全、比纪律,层层写保证书、决心书,挑战书、应战书布满工地宣传栏。

民工每人定额挑土150担,实际平均完成160担,多的达180担。天刚蒙蒙亮,民工们便到达工地,黄昏后收工,在发出收工信号后,有人趁着月光,多挑10担土才收工。

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还流传着一个爱情故事。一个豆蔻年华的女孩,个子高、力气大,天天在工地干苦活累活。一个青春帅气的男孩对她心生爱慕,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向她表达。一天中午,男孩把女孩叫到房间,二话没说抱起就亲,女孩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得哭起来,哭声惊醒了午睡的人们,修渠治安队的人把男孩带走了。后来,听说公安局把男孩定性为“流氓”,女孩被吓得六神无主,隐隐觉得男孩爱她,便主动说他俩在谈恋爱,因事先没有告知,受到了惊吓才哭泣。女孩又让男孩找媒人来说亲。

经过半年多的建设,金临渠修好了。整个工程共动用民工3万多人,完成土石方1000万立方米,各类建筑物535栋。1958年3月开闸放水,时任江西省省长的邵式平亲临现场剪彩。金临渠建成后当年即受益,全灌区自流面积达到15.4万亩,旱地改水田3600亩,粮食总产量达4481.5万公斤,比建渠前的1957年增产1128.5万公斤,并改善了金溪县浒湾镇万余亩农田的抗洪排涝能力,解除了15个村庄的洪水危害。

50多年过去了,金临渠灌区一直旱涝保收。水渠堤岸绿树成荫,渠中波光粼粼,渠边村妇浣衣,田野阡陌交错、花香四溢……

(苏同 陈源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