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崇仁河的舞蹈活化石:探访母亲河

崇仁河的舞蹈活化石:探访母亲河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日至第六日,由锣鼓开道,四天将和八仙挥拳起舞,列队游乡。崇仁傩舞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崇仁河蜿蜒流淌了千百年,不仅孕育了勤劳善良的崇仁人民,更滋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促进了人类精神世界的融合。其中,崇仁的“跳八仙”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宝唐水(崇仁河支流之一)河畔的前河、里河、詹家三村(属巴山镇)中杨、詹两姓祖传的“跳傩”,属傩舞,被誉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

八仙过海的故事家喻户晓。自唐以来,八仙有多种组合,到明代小说《东游记》问世,八仙基本定型为: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但崇仁的傩舞“跳八仙”却与众不同,它的八仙中没有汉钟离,而以刘海代之,为什么会这样,至今仍是个谜。

据前河村杨氏族谱记载,元朝初期,杨氏先祖们合资塑造民间传说中的战神七爷像供奉在庙内。不久,邻村的詹姓相继参与扩建庙宇,并先后塑造了他们崇拜的战神八爷等数百个神像供立其中。

经过多次协商,村中议定杨、詹两姓分别于每十载的第七年、第八年的农历正月主持“迎赛大神”。杨姓的迎赛仪式为第一日清晨,先打扫庙宇、燃烛焚香、鸣铳致敬、跳八仙舞,再请主神下位出殿坐立庙前,最后由戴着四天将和八仙面具的跳傩班子在庙门外搭建的“将台”上演武、跳傩。第二日至第六日,由锣鼓开道,四天将和八仙挥拳起舞,列队游乡。第七日一早,青壮年们抬着七爷等塑像,在本乡及邻村游览村舍,此时,百余人放铳助威,数十人鸣锣开道,四天将与八仙各执兵器、法器殿后护卫。仪式庄重威严,尾随凑趣者络绎不绝。午后归来,诸神归位,入夜照常演戏。翌年詹姓的做法大致相同,只是为表明他们是敬奉八爷,因此增加一天祭祀活动,凑个“八”字以示区别。

由于浓厚的乡土观念,“跳八仙”并不远行,仅在方圆百里内打转。所扮角色父子相承,上辈演什么角色,后代也演什么角色,世代秘传,其一招一式,不得随便更改。每逢“迎赛大神”之年,都得提前一个月彩排,直到动作熟练,父辈点头,方能“开傩”,就连面具、道具也是由所扮者自己保管。所用的道具和面具,或选质地坚硬的樟木、杂木雕刻,或采集多种竹子制作,工艺都比较复杂,所以族人十分爱惜。(www.xing528.com)

如今,“跳八仙”已经成为一种古老的迎神祭祀仪式上跳的舞蹈,它以傩舞的形式,演绎道教八仙的故事,属于一种原生态的民俗文化。由于贴近日常生活,加之形象惹人捧腹,表演活泼幽默,因而每逢“迎赛大神”,“跳八仙”便成了其中的主要内容。作为驱邪纳福、保一方平安的民间仪式,由于每十年才有一次,因此显得隆重而又壮观。当地曾有民谣歌其事云:“河上詹家人,十年两届神,戴起木面壳,笑煞几多人。”

与传统“八仙”所不同的是,崇仁“跳八仙”中没有汉钟离,而代之以刘海,类似湖南花鼓戏中的砍樵者刘海,但他表演的绝技不是砍樵,而是“戏蟾”。“戏蟾”的刘海手中拿木杖,杖头上雕刻成“蟾头”形状,且下颚与舌头为活动机关,能随艺人手持上下晃动而发出如癞蛤蟆般的叫声。这一奇特现象,或能旁证该舞最早源于唐朝。因为到了唐代,民间才出现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倘若民间无刘海的传说,让他手持金蟾入舞,显然不合常理。

崇仁傩舞“跳八仙”,承载祖先的灵魂,戴着神秘的面具从远古走来,是崇仁最生动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几百年来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成为崇仁地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崇仁傩舞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同 鲁智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