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曹山寺:探寻禅河之源

曹山寺:探寻禅河之源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宗教影响而言,曹山宝积寺在抚河流域可谓首屈一指。唐末、五代时期,随着宜黄河的涓涓流淌,以宜黄县曹山寺为中心,也流淌出了一条扬名四海的河流——“禅河”。由于良价禅师在洞山创宗,其弟子本寂在曹山传禅,故后世称为曹洞宗。曹山寺也成为了曹洞宗祖庭之一。唐末、五代时,抚州被誉为“天下禅河的中心”。离开曹山寺时,不禁想起寺中橱窗内介绍的一则禅理故事。无论世事多变幻,曹山寺依然是曹山寺。

曹山寺:探寻禅河之源

宗教影响而言,曹山宝积寺在抚河流域可谓首屈一指。唐末、五代时期,随着宜黄河的涓涓流淌,以宜黄县曹山寺为中心,也流淌出了一条扬名四海的河流——“禅河”。

坐落在宜黄城西形如莲花瓣的曹山之中,曹山寺是已有1200年历史江南古寺,是中国三大古书——《辞海》《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宗教辞典》中都有全面记载的名刹古寺。而今,在历史长河里屡经损毁的千年古刹已重放异彩,再现曹洞宗祖庭盛景。

寺内一株充满传奇色彩的千年古银杏见证了寺庙几经风雨、几经兴衰的历史。该株银杏树据传是唐代高僧、曹山寺祖师本寂禅师于公元869年亲手栽植。饱经1000多年的风霜,曾遭一次雷击,主干被焚烧,只剩下一尖形光秃秃的枝干。2005年,该株创伤累累的银杏树竟然枯木逢春,被雷击焚的主干左右长出了两根大枝干,一夜之间新枝绿叶郁郁茂盛,一时传为佳话。

本寂禅师“落户”宜黄系迫不得已。本寂19岁入福州云名山当和尚,25岁受具足戒,后到江西洞山参谒良价禅师,深受良价器重,得其心传。拜别良价后,本寂到江西吉水开堂说法,并把吉水改为曹山。后因黄巢之乱,寺院被烧毁,本寂离开曹山到达宜黄创建了曹山寺。

良价禅学思想的形成源于顿悟。一日,良价涉足洞山时,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顿时“大彻大悟”,于是作了一首偈:“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须应凭么会,方得契如如。”这一偈语很自然地让人联想起六祖慧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良价正是慧能的六世传人。

良价与慧能“顿悟成佛”的主张一脉相承,认为无须四处去求佛,佛在性中,心即是佛,觉悟不假外求,得道靠顿悟,用不着以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地终年修行来渐悟。

曹洞宗是本寂在继承师父良价思想的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而创立的。由于良价禅师在洞山创宗,其弟子本寂在曹山传禅,故后世称为曹洞宗。作为禅宗诸派中哲学思辩味最浓一派的曹洞宗,成为了禅宗五家之一。曹山寺也成为了曹洞宗祖庭之一。

曹洞宗的影响广泛,全国各地的显山名寺都有弟子弘扬曹洞宗禅法。抚州刺史危全讽曾延请其弟子匡仁禅师至金溪疏山寺弘法,使疏山寺成为曹洞宗的又一传教基地。唐末、五代时,抚州被誉为“天下禅河的中心”。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承、积淀与发展,宗教文化也逐渐成为临川文化的一道独特亮点。宋明清历代《宜黄县志》和《宗教词典》多版记载:在我国、日本、东南亚、朝鲜等地,至今有千余座曹洞宗派系寺庙和上千万信徒。

自本寂开山至北宋,曹山寺一直十分兴盛。北宋末靖康之乱“变为荆棘瓦砾之坊”,元末寺遭兵毁,明洪武年间复遭兵燹,清初本寂墓塔被毁,清道光时曹山寺逐渐衰落,“文革”期间更遭到严重破坏。

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曹山寺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1993年,宜黄县政府批准修复寺庙,此举得到中国佛协的大力支持,赵朴初会长亲笔题写了“曹山宝积禅寺”和“大雄宝殿”匾额。2009年,曹山寺重建落成暨佛像开光大典仪式隆重举办,昭示着这座千年古刹重放光彩,曹洞宗祖庭再现昔日辉煌。

如今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曹山寺是一座集禅学教学与研究、礼佛观光为一体的江南山水园林式大型仿唐建筑。整个寺庙保持了唐代建筑风貌,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体严谨,建有钟鼓楼、天王殿、三圣殿、药师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佛学院等,宝相庄严,风格独特。(www.xing528.com)

离开曹山寺时,不禁想起寺中橱窗内介绍的一则禅理故事。

两名禅师对话,一人说:“和尚修道还要用功吗?”一人答:“当然。”

“如何用功?”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人不都是如此,是不是都在用功呢?”

“有不同,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却百般要求;睡觉时又不肯睡觉,千般计较。”

问话之人无话可说。

有缘而来,无缘而去。无论世事多变幻,曹山寺依然是曹山寺。

赵静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