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恨水故居:黎川水乡中的文化遗址

张恨水故居:黎川水乡中的文化遗址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恨水的故居保护得相当完整,我们看到的小门脸、渲染过岁月图案的白墙都毫不掩饰它的年龄,已经150岁了!张恨水故居坐落于黎川老街的张王殿码头,新丰桥下新丰桥巷8号。“张恨水的父亲身为税官,一家便居住在码头的公署之内。”据我们所知,这座小楼现在仍是县房管局的产业。黎川水乡,毋庸置疑孕育了张恨水细腻的情感。10岁的张恨水和比他小4岁的二弟啸空先生感情甚笃,小兄弟俩坐在书桌前,背诵端木先生留的作业。

张恨水故居:黎川水乡中的文化遗址

踏在横港桥上,看着社苹河不缓不急地从桥下经过,与黎滩河汇合后,流入抚河“母亲的怀抱”。沿河两岸因地势平缓,河水温顺,人们沿河建屋,构成黎川最大的人口聚居地,古时叫黎滩镇,现在名曰日峰镇。

虽说江南许久无雨,可这里依然是河水汩汩,只见村妇村姑把裤管高高卷起,赤着双足或站在水中,或蹲在短石头堤上洗衣洗菜,好一幅久违了的“江南水景图”!

就在我们完全被美妙的胜景吸引时,同行的武先生指着附近的一栋木板楼说:“那就是张恨水先生百年前住过的地方!”顺着武先生手指望去,这栋两层楼的木板楼老屋下面是石砖,上面是木板。木板已经分不清是褐色还是黑色,这就是百年风雨冲刷过后,依然屹立的沧桑之色!

我们沿桥而下,左转进入一条巷子,走几十米到了一个丁字路口,迎面一栋两层高的小楼,为典型的江南建筑。门口有居民悠闲地或坐或站,拉着家常。武先生说:“这就是张先生故居了。”张恨水的故居保护得相当完整,我们看到的小门脸、渲染过岁月图案的白墙都毫不掩饰它的年龄,已经150岁了!

张恨水故居坐落于黎川老街的张王殿码头,新丰桥下新丰桥巷8号。据了解,黎川老街依河而建,码头众多,船运繁忙,而南津码头作为闽赣两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之地,当时的官府衙门便在南津码头的浪口设置厘金卡(也称厘金局),征收木材盐税。“张恨水的父亲身为税官,一家便居住在码头的公署之内。”据我们所知,这座小楼现在仍是县房管局的产业。

迈进屋内,借着天井洒下的光线,我们慢慢辨识这屋里的布局和家具

如今,这里还有人居住。进门处左手边建了墙,围了一间厨房,是为一家;靠后一点还有一个灶,可能是另一家;另外还有煤气灶、矮木桌子、小竹椅子等物,散落在屋子里的各个角落。居民在这里做饭,成年累月的烟熏火燎,屋里的木板就变成了黑乎乎的,呈现出岁月涂抹的痕迹。右手边是一个靠墙修筑的木板楼梯,人走在楼梯上,脚下木板颤颤悠悠,还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拐两个直角弯,就到了二楼。这是南方常见的吊楼形式,二楼在靠河的这面有两间耳房,中间一条窄通道,直通到露台,通道左右各开一个门,可进入耳房。一间锁了门,一间门是虚掩的。门上有红纸,大大的金色“福”字倒贴着,这红和金在暗红发黑的木板墙上分外刺眼。(www.xing528.com)

我们走进这间开了门的耳房,站在房中间环顾四周:房间里都是很简单的用物,藤箱子和木板箱摆在木架子上,靠着墙。隔板上糊了白纸,房梁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篮子。房间虽已是100多年的老屋,但天花板、房梁、板墙都还完整,并没有腐朽,依然坚实。

退出房间,从昏黑的通道走出,左转就到了吊楼阳台上。阳台不过三尺宽,倚着比腰略高的木栏杆向外看去,眼前豁然开朗,好一派清纯秀美的江南水乡景色!

站在阁楼上,黎滩河静静地从脚下流淌。黎川水乡,毋庸置疑孕育了张恨水细腻的情感。在他1935年写的《北雁南飞》一书中,江南水乡的如雨如烟、人事沧桑变幻,蕴含着多少凄迷婉转。在他的《写作生涯回忆》里,我们从文中可知黎川对他的巨大影响,也就是在这里奠定了他的文学事业。在黎川,他喜欢上了小说;也是在黎川,他喜欢上了诗歌,而且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10岁的张恨水和比他小4岁的二弟啸空先生感情甚笃,小兄弟俩坐在书桌前,背诵端木先生留的作业。若先生不在,张恨水还会给他二弟讲述《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说到高兴处,他们会抬头看着窗外。

窗下的黎滩河,水面开阔,繁忙的船只来来往往穿梭着,左手是新丰古廊桥,对面是横港桥,两桥之间是两座大水车,轰轰作响,不时有水鸟掠水而过。堤岸上绿树成荫,树后菜花金灿灿一片,连着远山,衔着蓝天。天上飘着白云,山腰间,白纱般的山岗雾气如罗带围绕,更增添了一种缥缈迷蒙的魅力。

如今的黎滩河早已不再有漕运,也没有乌篷船的影子,但仍处处显露出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眼前的美景,加上那些动听的故事,让我们在此流连忘返,甚是难舍。

(刘勤耕 邓和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