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因水而生,水以桥为美。
民间认为,水能生财,造桥有锁住财源的意思。古时商贸发达、街巷纵横,为方便交通,也为了锁住财源,故架设桥梁。
空有老街古巷,并不能彰显一个地方的灵性。黎川因水生动,更因桥而灵气。
在黎川老街中段的熊村水与社苹水交汇处,分立着新丰、横港两座廊桥,互为犄角,遥相对望。历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新丰桥、横港桥一直都是那么从容安静。静静地听着河水远去声,看着河岸春去秋来……廊桥仿佛是个思想者,也是个著述者,用沉默诉说着历史。
新丰桥是一座飞架于黎滩河的廊桥,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桥头门额上书“新丰桥”三个大字,桥两侧设有座椅,以供来往行人和商贾休憩之用;顶部悬挂众多牌匾,或画或字,使廊桥显得古朴并有书卷气息。
新丰桥中间原来东西各有一个小阁子。东边小阁子东面正壁上供奉有“真武祖师”圣位,两侧有对联曰:“远近青山无墨画,潺湲流水有声诗。”这副对联对新丰桥当时的景色作了形象的描写。
早春时节,细雨最是缠绵,或轻盈飘落花间,或悄然隐入河中。而雨中的新丰桥,却别有一番姿态。除了我们,廊桥上和桥周围空无一人,四下一片寂静,唯有雨水冲刷在瓦面上的沙沙声。倚廊桥听雨,大概可以算是最富有诗意的事了。学着古人的模样,率性地甩一甩衣袖,倚着长廊,我们倾听着廊桥历史的细语。
雨中的新丰桥是那样的娴静,像个美丽的妇人,默默无语而又仪态万千。
与新丰桥仅百米之遥的横港桥是一座三孔石拱廊桥,本为一座木桥,清乾隆年间改建成花岗石墩拱、砖墙瓦顶的凉亭桥。
桥面及两端斜坡数十级台阶均由花岗石叠砌。清光绪年间重修,门额石匾上镌刻着“横港桥”三个大字。它曾为黎川的商业繁荣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今成了当地百姓休闲游玩的场所。(www.xing528.com)
横港桥和新丰桥的区别在于,新丰桥表现更多的是俗文化。白天游人如织,商贾如云。横港桥表现更多的是雅文化,诗词文赋,文人吟咏很多。清代,“横港赏月”曾为黎川一景。文人传说雅趣也较多。许多诗人留下吟诵横港桥的诗篇,为这座桥增添异彩。
两座桥梁当时是福建建宁、泰宁等地进入江西抚州、南昌、九江及湖北武汉等城市的重要中转站。那时一船船的货物到达黎川,就停靠在桥脚下的码头,卸货上岸后,便经过新丰桥,再通过德胜关,到达福建。
漫步在古老的桥上,遥望着两岸的景致,脑中畅想着昔日曾在这里上演的一幕幕百舸争流、商贾云集的繁华画面,仿佛看到了从福建运来食盐或其他海货的船只和从黎川运出黄烟、笋干等特产或其他货物的船只来回穿梭,仿佛看到了桥下的南津码头、彭家码头嘈杂、繁华的景象。然而几百年的时光悄然溜走,昔日的喧嚣不再,只留下这两座桥供后人寻忆。
另外,这两座桥也是革命历史的见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黎川曾经是闽赣省委所在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多次路过此桥,肖劲光、邵式平等革命先辈更是频繁地往来于新丰桥、横港桥之间。据说,彭德怀还曾为了革命的需要,以风水先生为掩护,在桥上设摊卖字画、看相。
黎滩河继续向前,不断成长、变宽,两岸的桥也在长高、变大。
作为水陆交汇纽带,桥除了实用价值外,还具有审美价值,是河流两岸的钩连和点缀。
精美的古桥梁,是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然而历经风吹雨打,不管它们有多美,它们仍旧老了,有的窄了,有的是台阶式,不适合现代交通。于是,不断重修、扩建,失去了古桥原有的风情,一件件精美的建筑艺术,就此消逝。我们为这些逝去的美惋惜,也期盼世人能对余存不多的古桥梁善加保护。
(钟长林 鲁智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