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中这样唱着:“什么事我最渴望,睡懒觉和不化妆,来到一个小村庄,一个人游荡……”也许,在一个美丽而安静的地方,和淳朴的村民聊聊家常,找一张散发着木香的大床,一觉睡到天亮,是许多人心中的梦想……抚河孕育的蒲塘村,便是这样一处好地方。
从滨水名镇浒湾北行12公里左右,便来到了位于金溪县琉璃乡的千年古村——蒲塘村。也许,她的景色比不上周庄,她的知名度比不上乌镇,但她那充满浓郁古树清香的空气,那一幢幢历经沧桑的老屋,似乎能将人心中的尘埃洗涤得干干净净,让人们的思绪回到那淳朴的远古故乡。
我们一行慕名而来。还未靠近古村,便看到一株高大粗壮的樟树挺立于村口。沿着小路步行入村,又有一株经历了1200年风雨的罗汉松出现在我们面前,虽然饱经风霜,但却不显老态,依然郁郁葱葱,树高参天。而伫立在它身旁的几株樟树,也有着近千年的年轮。随后,在与村民的聊天中我们得知,清灵的抚河之水不仅孕育出了这些傲人的精灵,更养成了村民爱惜一草一木的习性。在村口古“西成门”旁的一堵墙根下,有一块刻着“禁伐令”的古老石碑,上面刻有“合众严禁:墩埂岭山不许窃取一枝一叶,犯者罚银十两,不服者,送官究治”的字迹,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了。村民告诉我们,村中百姓祖祖辈辈严守这一禁伐令,从前做饭大多用的都是松针、脚柴、牛粪等,大伙儿从不乱砍村里的树,这种旧俗一直保留至今,村子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们的宝贝,这才有了如今的郁郁葱葱。
走在蒲塘的青石小道上,路边不仅有随处可见的古树,更有充满古朴韵味的青砖黛瓦,老街两旁那工艺精致、至今保存完整的60多幢明清建筑的梁枋门窗上满是雕饰,更加透露出江南小村的别样韵味。年逾古稀的徐维文老人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蒲塘村已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老人告诉我们,这座古村的建村时间大约要追溯到后唐时期。据族谱记载,后唐末帝清泰乙未年间(935),东汉高士徐孺子的若干世后裔徐慕贞辞去官职后,路过此处,发现是块福地,便隐居于此,随后繁衍1000多年至今。一旁的另一位老者还骄傲地向我们说道,村里祖辈一直都是非常出类拔萃的。蒲塘村在金溪曾有“文武世家”之称,出过进士21人,位高者曾任过知府、枢密副使、监察御史,并有人参与修撰明朝的《永乐大典》。行武者中,也有人在明朝因抗倭而立功,官至参将。现居住在蒲塘村的村民大多仍以徐姓为主,留下来的大宅子如大夫第、登科门、西成门、科甲世第、进士第、外翰第等,都是以前在朝当官的徐氏祖先家业,一栋栋都彰显着先祖的赫赫功勋。穿梭在老宅中,看着那已成青黑色的梁柱、檐瓦,耳边仿佛传来远古的声息,昔日的繁华和那绕梁的笑声似乎依然余音可寻。
此地的人们,被抚河之水养育,还乐善好施,蒲塘村的标志建筑“旌义坊”便是最好的见证。在一位村民的带领下,我们特地领略了它的独特风采。这座巨石结构、四柱五楼的牌坊宽6米、高7米,从立柱到横梁均以高浮雕和浅浮雕相间的石雕砖雕装饰,龙凤、鱼水、花卉、如意结等纹饰栩栩如生,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3条巨石横梁上,分别镌刻了“名荐天朝”四个大字、明洪熙元年圣旨全文以及上下款题字。圣旨中钦表了蒲塘村人徐积善捐粮赈济受灾饥民的善举。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牌坊仍完整坚固,所有雕饰和圣旨全文字迹也十分清晰。我们在惊叹的同时,也不禁对善良的蒲塘先祖愈发有了敬佩之情。(www.xing528.com)
漫步在村子里,随处可见的水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乡政府随同人员告诉我们,这也正是蒲塘的另一大特色,据说全村共有99口池塘点缀村内外。这些池塘的功能很多,尤以环保和水利为最,春季可以蓄水,夏季能够排涝,秋季用于抗旱,冬季还能调节气温。清晨,池塘上飘着淡淡白雾,倒映着岸边的精美古建筑,亦真亦幻,甚是美丽,这也为古朴的村庄平添了一份浪漫气息。这池塘不仅柔美,在曾经的困难时期,塘泥还曾作为肥料施以农田,对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傍晚,沐浴在金色的夕阳下,我们不舍地告别了愈显恬静的蒲塘村,相信在下一个千年,吮吸着抚河之水,聪颖、善良、有着环保情节的蒲塘人将会走得更远。
(钟长林 范建华 洪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