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位于金溪县浒湾镇旁4公里的抚河右侧,有一座既不高耸也不险峻的山,这座名为疏山的缓坡小山,因一座神奇的古刹而闻名天下。
疏山位于抚河右岸,河边是千亩平川,山地起坡处一座古刹依山而建,寺后群峰错落,青竹繁茂,苍松翠木,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传说开山祖师匡仁,佛法渊深,俗称“白云长老”,又称“明眼和尚”。他云游至此,结庐打坐,向当地群众募地建寺。村民问要多少地?他答道:“只一袈裟之地足矣。”当划分地界时,长老将袈裟向空中一抛,遮天蔽日,阴影覆盖方圆十里,疏山庄田及五座山峰尽在其中。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疏山寺诗中的“可望袈裟覆紫烟”“半臂袈裟水一方”等诗句,说的就是这个传说。
寺内膳堂旁有一古井,泉水汩汩,终年不竭,宽约一丈的井底却竖立着一根欲升而止的木料。千百年来,这一奇观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眼球。原来,这里有一个“点井吊木”的传说。相传当年长老得地之后,请来许多木匠、石匠,开始建造寺院。木匠、石匠都已到齐,可工地上却没有一根木料。他们去找长老,长老却笑着说,你们今晚好好睡一觉,明天准时开工。开山建寺需要的大量木料从哪来呢?众僧和匠工都疑惑不解,只有匡仁禅师胸有成竹。夜深人静,长老绕着山背那口泉水汩汩的古井转了三圈,用锡杖对井一捅,霎时,井水直喷几丈高,一根根粗大笔直的杉木,便从井里不断地冒出。匠人听到声音都来围观,为匡仁禅师拍手叫绝。天明,杉木已堆得像座小山。原来,长老作法,使古井直通抚河旁的疏山潭。建寺所需木料,均是从井里一根一根地升上来。长老视建寺木料差不多,便问木匠够了吗,木匠忙说:“足够足够。”长老即说了声“停”。此时,刚好还有一根木料正欲出井,被这一叫,便卡在井里不动了。
传说归传说,但古刹历史悠久却是有据可循。疏山寺始建于唐,历史上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唐中和三年(883),抚州刺史危全讽上表朝廷拨银筹款,同年唐禧宗御笔亲书“敕建”二字,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门前。疏山寺建寺以来,历代香火不断。唐朝兴旺,宋代鼎盛,明清亦不寻常,疏山寺高僧名师,代不乏人,是我国佛教曹洞宗正宗传教胜地之一。开山祖师匡仁禅师乃洞山良价禅师法嗣,佛法渊深,后学者称之为曹洞宗宗师之一。其作品《四大筹颂略》《华严长老论》成为佛学文化和临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生前即被海外尊为“匡祖”。匡仁大师身后,曾师事匡仁大师10年之久,后成为云门宗创始人的文偃曾出任疏山寺住持,高丽人庆甫、新罗人百太明和照安等高僧先后来疏山寺出任住持。疏山寺等级极高,各个时期方丈必须“奉钦命准礼部札书”方可升座。
自唐僖宗御笔亲书“敕建”疏山寺后,宋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高宗赵构等皆御书寺额;王安石、曾巩、陆游、陆象山、汤显祖、罗汝芳、李绂等曾驻足疏山,留下不少名诗佳作;历代著名学者吴宣城、吴泗洲、陆九渊、吴悌、吴绍、裴煜、孙觌、张澄、启公、吴灏之等,均在此结庐筑室读书做学问。北宋大文学家曾巩游览疏山寺后,题诗道:“一见云山病眼清,野僧勤向水边迎。苍松翠竹东南道,乱石峰前踏月行。”表达了对疏山的喜爱。“江西山水增奇怪,疏山之名旧所知。”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游疏山寺后留下的诗句。近代伟人朱德、董必武也曾在此留下足迹。(www.xing528.com)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1000多年来,疏山寺或毁于兵,或焚于火,历经沧桑。但疏山寺仍以庄严宏伟的气魄和秀丽幽雅的环境,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目光。“文革”后,疏山寺被列为江西省31处重点开放的寺观教堂之一;1985年,政府拨专款恢复重修。近年来,金溪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疏山寺的建设,先后修复了大雄宝殿、天王殿、方丈室、东廊、西廊等屋,重塑三尊大佛、护法天王、罗汉、伽蓝、观音等神像,新置钟鼓、大磬、木鱼、铁鼎、香炉等,千年古刹面貌焕然一新。
现疏山寺占地约1000亩,翠竹松涛,鸟语花香,环境优美。分别划为旅游观光区、佛教文化区、佛教安养区、功德园福报区。旅游观光区有牌楼、山门殿、地藏殿、悟道院、拜佛台、文殊台、普贤楼、一览亭、弥勒院、疏山大佛、观音阁、观赏台、须弥华藏、蓬莱空境、昆仑天梯、桃源杏林、布鼓浮屠、卧佛天成、休闲广场、生态丛林、300米环山佛教文化艺术长廊等;佛教文化区有皇家寺院、佛国净界、禅意园境、疏山书院等景点;佛教安养区有居士楼、安养院、养身宅院;功德园福报区有疏山塔林、功德廊等景区。
疏山寺红墙青瓦,亭阁巍然,翅角飞檐,漆柱画栋,殿宇恢弘,佛像庄严,庭院开阔,香烟缭绕,灯火灿烂,一派辉煌景象。
(刘勤耕 陈源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