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访中国古代剧种孟戏,百年流传与河抚并存

探访中国古代剧种孟戏,百年流传与河抚并存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就是被称之为中国古代剧种“活化石”、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孟戏,一种只有在广昌县甘竹镇农历正月才能看到的古老戏剧。因为大路背刘家孟戏是明传奇本,始演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超过400年的演出历史。然而,这与抚河相伴了500年的声音,却面临后继乏人的危机。下一个500年,谁来传承孟戏,使其继续与潺潺的抚河相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访中国古代剧种孟戏,百年流传与河抚并存

在波光粼粼的抚河源头,有一种悠扬婉转的唱腔流传至今,与蜿蜒迂回的河水足足相伴了500年。它,就是被称之为中国古代剧种“活化石”、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孟戏,一种只有在广昌县甘竹镇农历正月才能看到的古老戏剧。此时,它就像一位老者,正在诉说着自己悠远精彩的往事。

初冬时节,我们慕名来到广昌县甘竹镇大路背孟戏剧院剧场是一个简单的小礼堂,在剧场的旁边有座刻着“孟苑”的院落,院里供奉着孟戏的三大将军——蒙恬王翦、白起。这时,孟戏传承人、40多岁的李安平从田间向我们走来,在他的介绍中,孟戏这种古老的戏剧也渐渐在我们的脑海中丰富起来。

相传,明代的一年正月,甘竹镇大路背村民刘金铎携孙儿在隔壁村庄看戏。戏已演完,刘氏孙儿仍眷恋剧情,不愿回家,刘金铎只好以“明年我们自己也来做戏”一语哄孙子回家,后来他也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冬去春来的一天夜里,刘金铎已经熟睡,神仙托梦给他,责怪他言而无信。于是醒来后,刘金铎赶紧请来师傅组织村民学戏,创建大路背戏班,并在正月里演出,求神明保佑平安……

父亲也曾是剧团的唱将,孟戏那古老的曲调自小便在李安平的心中生根发芽,15岁那年他便师从谢传福,开始学习孟戏。李安平说,广昌孟戏现有甘竹镇的大路背刘家、赤溪曾家两处,用不同的剧本、不同的唱腔,都以孤本的形式保留了孟姜女这个传说故事的整体全貌。孟戏演出作为集宗族祭祀和戏剧祭祀为一体的盛大典礼,每年正月只在本村演出一次,以敬神祭祖活动贯穿始终,演出习俗主要是“出帅”和“请神”。同时,孟戏不同于一般的戏剧,曾经有三大禁忌:本族人丁必须个个学演,不传外人,一般由老辈人口传心授,一句唱腔、一句白口、一个动作,均须严格规范,不得走样;上演孟戏的所有角色必须得到族人认可才行,天赋高、嗓音好、演技强者会受到族人称颂,全家都很荣耀;孟戏仅在正月演出,每年仅演一次,不去外村演,也不进行商业演出。(www.xing528.com)

在这样的口传身教中,孟戏在赤溪曾家一唱就是500年。因为大路背刘家孟戏是明传奇本,始演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超过400年的演出历史。“我们大路背孟戏的唱腔主要是海盐腔,并夹有弋阳腔、青阳腔和徽州腔。”说着说着,李安平在现场给我们唱起了《新水令》,那悠扬悦耳的腔调立刻回荡在广阔的天空中,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这与抚河相伴了500年的声音,却面临后继乏人的危机。现如今,大路背剧院共有31名成员,其中年龄最大的已年过八旬,成员的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学孟戏不仅要天赋,还得要有人肯学才行,没有收入,还要每天苦练,每年演出的时间也少,许多人都练了10多年才能上台,现在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要想找几个合适的人选实在太难了。”李安平沉重地说道。下一个500年,谁来传承孟戏,使其继续与潺潺的抚河相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洪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