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复兴式风格又称浪漫主义,始于18世纪40年代的英格兰。 19世纪初建筑风格的主流是新古典式,但崇尚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人则试图复兴中世纪的建筑形式。欧洲各国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社会得到空前发展,而当时的权贵们慢慢对大工业感到厌烦,并开始对城市生活产生抵触情绪,他们试图找回曾经那种自然而又舒适的浪漫生活。于是乎,在这一特殊背景下产生了浪漫复兴运动,并诞生了大量浪漫主义建筑。复兴运动对英国以至欧洲大陆,甚至澳洲、美洲及印度半岛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哥特式的复兴与中世纪精神的兴起有关。在英语文学里,哥特复兴式建筑和古典浪漫主义甚至被视为哥特派小说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
哥特式建筑被普遍认为始于1140年的巴黎圣丹尼斯修道院,终结于16世纪初亨利七世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复杂的工艺及高耸的体形是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建筑立面常用众多线脚及精致的雕刻加以装饰,并配以高大斑斓的彩色玻璃窗。标志性的尖拱门、屋顶上繁多的高耸入云的尖顶等等形成了哥特复兴式建筑特有的崇高感:激越性(图5-2)。凭借着其独特的工艺成就,哥特复兴式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法国维欧勒·勒·杜克是深具影响力的建筑师,擅长修复建筑。在整个职业生涯,他始终困惑于铁和砖石是否应该结合应用在建筑物中。哥特式建筑复兴初期,铁已在哥特式建筑物中使用。不过,拉斯金和其他复古哥特式支持者认为,铁不应该用于哥特式建筑。随着结合玻璃和铁的水晶宫和牛津大学博物馆庭院相继建成,并成功以铁表现哥特式风格,在19世纪中叶,否定铁的思想开始消退。在1863—1872年间,维欧勒·勒·杜克发表了一些结合铁和砖石的大胆设计想法。虽然这些项目从来没有落实,但影响了几代设计师和建筑师,特别是西班牙安东尼·高迪、英格兰本杰明·巴克纳尔等人。1872年,哥特复兴在英国已相当成熟,建筑教授查尔斯·洛克·伊斯特莱克出版了《哥特复兴式建筑的历史》。
哥特复兴多用于教会建筑,作为其内部重要装饰的彩色玻璃窗画也应运而生,尤其是哥特式教堂里的彩色镶嵌玻璃画(图5-3)。立面上一系列竖长的玻璃窗之上讲述了不同圣徒们的故事及传说,不识字的信徒把这种形式的彩画当做他们自己的“圣经”。彩画具有非常强烈的装饰美感,在偏暗的教堂内部能够带给人一种接近天国的神秘气息。随着哥特复兴式建筑影响力的提升,除教会建筑外也有不少世俗建筑采用这一建筑形式的例子。
图5-3 圣托马大教堂内的彩窗(www.xing528.com)
印度哥特复兴式风格建筑包括以下设计元素:
·尖拱门和尖窗户(Pointed Arches and Windows );
·不规则的外观(Irregular Appearance );
·注重竖向感(Vertical Emphasis );
·材料的多元化(Variety of Materials );
·丰富的色彩及装饰(Rich Colours and Decoration)。
19世纪末期英帝国殖民地印度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哥特复兴式建筑。孟买高等法院、孟买大学图书馆及钟楼、孟买威尔森学院(Wilson College)、大卫·沙逊图书馆、孟买英属印度海运大厦(British India Steam Navigation Building)、孟买皇家游艇俱乐部住所(Royal Bombay Yacht Club Residential Chambers)、加尔各答高等法院、孟买圣托马斯大教堂、坎亚库马瑞兰瑟姆教堂、阿拉哈巴德诸圣教堂、加尔各答圣安德鲁教堂、加尔各答圣约翰教堂、加尔各答圣保罗大教堂以及马德拉斯圣托马教堂等等都是其中比较著名的案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