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曾经连续4个世纪拥有相当于前苏联领土面积的殖民地帝国。与美洲和非洲相比,法国在亚洲殖民规模较小,是与其他的欧洲诸国尤其是与英国霸权竞争激烈的地区,其殖民城市的建造也和英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殖民地化的历史多集中在断续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头3个世纪(1533—1830)和之后断续实行帝国主义政策的1个世纪(1830—1930)。法国本国和殖民地的关系也因时代变迁有很大变化。本节的讨论对象为法国在印度的殖民地本地治里(图2-5)。
图2-5 本地治里区位
位于印度东南部的本地治里的历史始于1664年再度成立的皇家东印度公司,是1673年作为交易据点开发的。正如明确美洲和非洲的探险对确保通向印度的航路有着重大意义一样,印度贸易也是法国殖民地政策主要关注的问题,本地治里是其构想中殖民地领土的中心地。在面对印度洋的沙丘上,与内陆进行交易的本地治里河的河口以北,1683年正式开始了城市建设。这以后城市的范围多少被扩大,在与英国对抗加剧的18世纪加筑了城墙,除此以外的主要特征依然是建设当初的形态。
本地治里最大的一个特征,是市区常见到的用垂直道路划分出的长方形棋盘格状形态(图2-6)。法国在其殖民城市,不光是亚洲诸城市还包括非洲城市,采用棋盘格状规划的很多,越南的西贡就是另外一个很好的实例(图2-7)。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英国在亚洲建设的殖民城市,除被称为卡托门托(Cantonment)的兵营等地以外,采用棋盘格状规划的很少。可以说本地治里是法国殖民城市中最早定位为棋盘格状传统城市的,这也为其他地区如美洲及大洋洲殖民地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参考,对后来的城市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地治里市区内部布置了有排水兼防御双重作用的南北流向的水渠。东侧的沙丘部分被称为“白镇”(White Town),西侧背后的低地被称为“黑镇”(Black Town),居住根据人种划分得极为清晰。“白镇”以城堡和教堂为中心,主要由法国人居住区构成;“黑镇”的中心则聚集了市场、广场、小公园、收税署等与交易相关的设施。这是与城市整体以教堂为中心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城市最大的不同点,由此可知法国殖民地政策对商业行为的重视。
1744年以后,随着与英国霸权斗争的加剧,本地治里几度被占领,尤其是城中心遭受了多次破坏和复兴。到1816年被确定为法国领地时,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已十分牢固,其对法国的意义也大打折扣。(www.xing528.com)
1947年印度独立,法国与印度于1948年达成协议,由法属印度的人民公投表决,定其前途。在各法属印度属地中,金德讷格尔在1952年直接回归印度并并入相邻的邦,而本地治里、卡来卡、雅南及马埃四个地区则以“本地治里”的名义于1954年11月1日加入印度成为一个联邦属地,但法国国会至1963年方承认与印度签署的相关条约。
图2-6 本地治里(1741)
图2-7 西贡(1942)
目前法语依然是本地治里的常用语言之一。此外由于本地治里回归印度时,法国政府允许当地人民选择保留法国国籍或归化印度国籍,因此当地不少泰米尔裔人及其后代至今依然保留法国国籍。法国于本地治里设有领事馆,当地仍有法国文化协会及法国远东学院等机构。在本地治里,每年的法国国庆日(7月14日)民众都身穿法国军服,参加巡游活动,并沿街高唱《马赛曲》,不少屋顶也在当日同时悬挂印度国旗和法国国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