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建筑简述
(1)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做法和发展方面的基本特征为:
①独特的单体造型。中国古代建筑外形上的特征最为显著,它们都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3 个部分,各部分的外形和世界上其他建筑迥然不同,这种独特的建筑外形,完全是由于建筑物的功能、结构和艺术高度结合而产生的。
②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都是采用木构架结构,木构架是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4 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由几个间组成。建筑形式标准化通用化,即使用一种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就可以适应多种使用功能的需求。
③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庙宇、住宅等,一般都是由单个建筑物组成的群体。这种建筑群体的布局除了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或特殊功能要求(如园林建筑)外,一般都有共同的组合原则,那就是以院坝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坝,并在这一面设置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则是由若干个院坝组成。这种建筑群体一般都有显著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个体建筑之间有的用廊子相连接,群体四周用围墙环绕。人伦关系反映在建筑平面布局上。一般在一组建筑之内,正、倒、厢、耳、门、厅、廊、偏各房都各有等级。
④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上的装饰细部大部分都是梁枋、斗栱、檩椽等结构构件经过艺术加工而发挥其装饰作用的。我国古代建筑还综合运用了我国工艺美术以及绘画、雕刻、书法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如额枋上的匾额、柱上的楹联、门窗上的棂格等,内容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具有我国浓厚的传统的民族风格。
色彩的使用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如宫殿庙宇中用黄色玻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再衬以白色石台基,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更显得富丽堂皇。色彩的使用,在封建社会中也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在一般住宅建筑中多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也显得十分雅致。
(2)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从公元前5世纪末的战国时期到清代后期前后共有2 400 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逐渐成熟、不断发展的时期。
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秦朝统一时曾修建了规模很大的宫殿。现存的阿房宫遗址是一个横阔1 km 的大土台,虽然当时的建筑已完全不存在了,但还能大致看出主体建筑的规模。秦汉时期已有了完整的廊院和楼阁,有屋顶、屋身和台基3 部分,和后代的建筑非常相似;建筑的做法如梁柱交接斗栱和平坐、栏杆的形式都表现得很清楚,说明我国古代建筑的许多主要特征都已形成。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为传播,这时期寺庙、塔和石窟建筑得到很大发展,产生了灿烂的佛教建筑和艺术。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
唐代以后形成五代十国并列的形势,直到北宋又完成了统一,社会经济再次得到恢复发展。这时期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成就,制定了设计模式和工料定额制度,编著了《营造法式》由政府颁布施行,这是一部当时世界上较为完整的建筑著作。
辽、金、元时期的建筑,基本上保持了唐代的传统。
明清时期的建筑,又一次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高潮。这一时期的建筑,有不少完好地保存到现在。
近百年来,由于我国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封建制度解体,新的功能使用要求和新的建筑材料、技术,促使建筑传统形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是古代建筑中的某些设计原则、完美的建筑艺术形象,在现代的建筑发展中仍将得到有批判分析的继承和发扬。
(3)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
①平面。中国古房屋建筑的平面多以长方形为主,也有正方形。园林建筑的平面常为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少数城墙的用楼建筑为十字形或曲尺形(图2.23)。
图2.23 中国古建筑平面图
中国古建筑的房屋一般是以柱为承重构件,凡四柱间所围的面积,即两柱间宽与深的乘积为间。间较长的称宽,短的称深。左右两柱轴线的宽称为面宽,也有的称面阔或开间。数间相连的总长称为通面宽,前后两柱轴线的深称为进深,数间相连的总深度称为通进深。
古代建筑房屋的间数多为单数,正中的一间称为正间或明间或心间,在其两旁的称为次间,次间之外的称为梢间,梢间之外在房屋两个尽端的(一般指七间或九间房的尽端)称为尽间,在间之外有柱无隔的称为廊。
在建筑群体布置中,主要的建筑物多居中、向南,称为正殿或正房,两则可加套间称耳房;正殿、正房前左右对立着的称为配殿或厢房,四座建筑围成一个院子,如果只有三面有房屋就称三合院,四面都有房屋称四合院。规模较大的建筑通常是由很多院子组成的。
②木构架。清式建筑木构架分为两类,有斗栱的称为大式,没有斗栱的称为小式。
a.柱。总的来说有5 种,即檐柱、金柱、中柱、山柱和童柱(图2.24)。
图2.24 柱的分布
从檐口向里,位于檐柱以内的柱子为金柱,也有称为步柱,它一般同檐柱成对(组)设置。
山墙正中一直到屋脊的称为山柱。
在纵中线上,不在山墙内上面顶着屋脊的是中柱。
立在梁上下不着地,作用与柱相同的称为童柱,也称瓜柱。
b.间架。间架是木构架的基本构成单位。间架由下而上的构成顺序及各部件名称如图2.25、图2.26所示。
图2.25 木建筑构架
图2.26 木建筑檐部做法
间架的梁架大小,是以承受檩子的数目来区分的,三檩称为三架,五檩称为五架,较大的殿宇可以做到十九架。梁的名称也是以其上承受檩子的数目来定的,最下面的长梁俗称大柁,向上类推是二柁、三柁等,如图2.27所示。
图2.27 卷棚梁架
c.举架。举架是屋顶坡面曲线的做法。这种曲线是由于檩子的高度逐层加大而形成的。檩子之间的水平距离基本相同称为步架,各步架的高度都有一定的规定,如五檩举架为五举、七举(五举即举高为步架的5/10,余类推),七檩举架为五举、七举、九举,九檩举架为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图2.28)。
d.檐角起翘和出翘。我国古代建筑屋檐的转角处,不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而是四角微微翘起,称为“起翘”。屋顶的平面也不是直线的长方形,而是四角向外伸出的曲线,称为“出翘”。“起翘”和“出翘”都是因处理角梁和椽子的关系而形成的,如图2.29所示。
图2.28 举架示意图
图2.29 檐角起翘和出翘
③台基。台基也称基座,即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台基大致有4 种(图2.30)。
a.普通台基。用素土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1 尺(1 尺=0.33 m),常用于小式建筑。
b.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c.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如图2.31所示。
图2.30 台基构成
图2.31 须弥座的组成
d.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④木装修。分内檐装修和外檐装修。外檐装修主要是指做在外墙(檐柱之间)的门窗等。内檐装修包括分隔室内空间的各种隔断、门窗以及天花、藻井等。
a.门窗。门窗的做法和近代建筑的木门窗相似,对安装门窗的外框架子统称为槛框。在槛框中,横的部分称为槛,竖的部分称为框(宋称槛柱)。
槅扇、槛窗式:多用在较大或较为重要的建筑上。槅扇门、槛窗都做成槅扇式样,可打开横坡是固定的窗扇,如图2.32所示。
图2.32 门窗构造名称
图2.33 窗的构造
槅扇、支摘窗式:多用在住宅和较为次要的建筑上。支摘窗分里外两层,里层下段可以支起,下段固定。槅扇门有一可装两个门扇或檐子的帘架框。它固定在荷叶斗和荷叶礅上,可以根据需要拆装,如图2.33、图2.34所示。
b.大门。大门的做法和槅扇略有不同,因门扇宽度常常比柱间距离小,所以在中槛和下槛(又称为门槛)之间加门框。门框和抱框之间镶上称为余塞板的木板,在上槛与中槛之间镶上的木板称为走马板。
c.罩。罩是分隔室内空间的装修,就是在柱子之间做上各种形式的木花格或雕刻,使得两边的空间又连通又分割,常用在较大的住宅或殿堂中,如图2.35所示。
d.天花、藻井。天花即现代建筑中的吊顶或顶棚。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中的天花做法是用木龙骨做成方格,称为支条,上置木板称为天花板,在支条和天花板上,都有富丽堂皇的彩画,如图2.36、图2.37所示。
图2.34 窗的形式
图2.35 罩的形式
图2.36 天花
图2.37 藻井
藻井是用在最尊贵的建筑中,天花上最尊贵的位置上,如宫殿的宝座或寺庙的佛像上,一般建筑的顶棚是不许用藻井的。藻井是顶棚走向上凹进的部分,形状有八角形、圆形、方形等,多用斗栱和极为精致的雕刻组成,是我国古代建筑中重点的室内装饰。
⑤斗栱。斗栱是中国古建筑屋檐下面的一种传力构件,北方称斗栱,南方民间有称牌科,宋式称铺作。它由相互交叉层层重叠的斗、供、翘、昂、升等分件组成,统一简称为斗栱。一组完整的斗栱称为攒,即斗栱以攒计量。由于形状特殊,对建筑也起着很好的装饰效果,如图2.38所示。
图2.38 斗栱
⑥墙。古建筑的墙体,在房屋中不是承重构件,它只作围护、相隔断作用。依不同部位有不同名称,在前后檐下,伴随檐柱而立者称檐墙;有房屋两端者称山墙;有廊建筑,在檐柱与金柱之间砌墙者称廊墙或廊心墙;在极大建筑物中,有时在金柱间砌有与檐墙平行之墙者,称为扇面墙;沿进深方向所砌之墙称为隔断墙;有窗的地方,在窗槛下的墙称为槛墙,如图2.39所示。
⑦彩画。古建筑中的彩画,均以梁枋大木和一些面积较大的构件为主作构图基础,其他部位则随大木彩画作相应配合,在这些构图作品中,以清式彩画为主,总的归纳为三大类,即和玺、旋子和苏式。而和玺与旋子多用于宫殿,故合称“殿式”。(www.xing528.com)
和玺彩画是使用等级最高的一种,多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等处。在构图上以龙凤为主题,梁枋上的各部位用∑形线条作为段线,各主要线条均沥粉贴金,案底以青、绿、红等作底色,衬托金色图案,显得非常华贵,如图2.40所示。
图2.39 墙体
图2.40 和玺彩画
图2.41 旋子彩画
旋子彩画在等级上次于和玺彩画,多使用于官衙、庙宇的主殿、坛庙的配殿和牌楼建筑等处。它的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画有带旋涡状的几何图形,称为旋子或旋花,如图2.41所示。
图2.42 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起源于苏州,故而得名,它由图案和绘画两部分组成,常用于园林和住宅建筑。图案多画各种回纹、万字、整纹、汉瓦、连珠、卡子、锦纹等。装饰花常绘花叶、异兽、流云、博古、竹梅等,图案与画题互相交错,形成灵活多变的画面,如图2.42所示。
⑧屋顶。中国传统屋顶如图2.43所示,其中常见类型有6 种,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
图2.43 古建筑屋顶类型
a.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
b.歇山顶。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c.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d.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e.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f.卷棚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2)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简述
(1)中国园林建筑的特色 园林建筑是指园林中既有使用功能,又有造景、观景功能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它和山水、植物密切配合、构成美妙的园林统一体。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和中国园林艺术同出一炉,同时产生,共同发展。它是中国园林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结构、造型、空间等的巧妙。中国传统建筑的“巧”主要得之于木构架的灵活性,同时在布局上又很注意以“巧”取胜。它从结构、造型、空间的处理到建筑的整体布局都是一种巧妙而和谐的安排,它的局部与整体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且有灵活应变、活的、生长的特征。
②与环境、游人相适宜。园林建筑要根据环境的特点“按基形成”“格式随宜”“方向随宜”,不要千篇一律,不要凭自己主观的一时想象,更不要停留在图纸上的推敲,而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宜亭斯亭,宜榭斯榭”,随曲合方,做到“得体合宜”。因此,这个“宜”也就是应变能力的表现。园林建筑设计的中心课题,就是一切为了人,制造出人的空间,人的尺度,人的环境,把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合到了水乳交融般的空间境域之中。
③整体到细部的精巧。中国园林建筑的精美并不是一种局部的雕虫小技,而是一种风貌,从整体到细部都和谐地组织在一种美的韵律之中。它不仅注意总体造型上的美,而且注意装修、装饰的美,注意陈设的美,注意小品建筑的美;它们之间的位置、大小、粗细、宽窄、质地都恰到好处,有精到的分寸感、统一感。这种精美的建筑处理,处处都是合情合理的,它不仅是一种形象的美,也是一种合乎结构与构造逻辑的美。
④格调、意境的雅韵。中国园林建筑对“雅”的追求表现在几个方面:从建筑与环境的气氛上要“幽雅”;从建筑的造型、装修、细部的处理上要“雅致”;从建筑色调效果上要“雅朴”。
(2)中国园林建筑的类型
①厅、堂(图2.44)。厅、堂是园林中主体建筑,其体量较大,造型简洁精美,比其他建筑复杂华丽。《园冶》上说:“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取堂堂高显之义。”厅、堂因其内四界构造用料不同而区分,扁方料者曰厅,圆料者曰堂,俗称“扁厅圆堂”。
图2.44 厅、堂建筑
厅、堂按其构造装饰不同,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扁作厅、圆堂、贡式厅、船厅回顶、卷棚、鸳鸯厅、花篮厅、满轩;按其使用功能不同,又可分为茶厅、大厅、女厅、对照厅、书厅和花厅。
园林中,厅、堂是主人会客、议事的场所,一般布置于居室和园林的交界部位。厅、堂一般是坐南朝北。从厅、堂往北望,是全园最主要的景观面,通常是水池和池北叠山所组成的山水景观。观赏面朝南,使主景处在阳光之下,光影多变,景色明朗。厅、堂与叠山分居水池之南北,遥遥相对,一边人工,一边天然,既是绝妙的对比,衬出山水之天然情趣,也供园主不下堂筵可享天然林泉之乐。厅、堂的南面也点缀小景,坐堂中可以在不同季节,观赏到南北不同的景色。
②楼、阁(图2.45)。楼、阁属高层建筑,体量一般较大,在园林中运用较为广泛。著名的楼有岳阳楼,而阁以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为胜。
楼、阁这种凌空高耸、造型俊秀的建筑形式运用到园林中以后,在造景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楼阁常建于建筑群体的中轴线上,起着一种构图中心的作用。其次,楼阁也可独立设置于园林中的显要位置,成为园林中重要的景点。楼阁出现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园林中,常建于园的一侧或后部,既能丰富轮廓线,又便于因借园外之景和俯览全园的景色。
图2.45 楼、阁建筑
图2.46 园林中的榭
③榭(图2.46)。《园冶》云:“榭者,籍者,藉景而成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可见,榭这种建筑是凭借周围景色而构成。而今天,一般以临水而建的“水廊”居多,其他形式少见。
榭因其藉景而成,故在其功能上,多以观景为主,兼可满足社交休息的需要。而现代新建的一些水榭,在功能上更加丰富,可作为茶室、接待室、游船码头等,有的还把平台扩大,进行各类文娱活动。
在南方私家园林中,由于水池的面积一般较小,因此水榭的尺度也不大。建筑装修比较精致、素雅,还有的水榭做得非常简朴,以树干作桩支于水中,具有江南水乡情调。在岭南,由于气候炎热。水面较多,常有水庭设置,水榭在造型上也力求轻快、通透,与水面贴近。
图2.47 园林中的馆
④轩、馆(图2.47)、斋、室。轩、馆、斋、室是园林中使用较多的建筑物,有的属厅堂类型,有的附属于厅堂作辅助用房,从单体造型来看,没有什么特殊做法。从布局方式及与环境的关系来看,轩、馆、斋、室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它们对组织园林空间,丰富园林景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轩,轩的本义有虚敞而又高举之意。轩一般高爽精致,并用轩梁架桁,以承屋面,类似于车轩的高高昂首之势,正如《园冶》所述:“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在传统园林中,常常将轩建在地处高旷、环境幽静的地方,形式上常以轩式建筑为主体,周围环绕游廊与花墙。庭园空间一般小巧精致,以近视为主,常以庭院内山石和花木之景,形成该庭院的主要特色(如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网师园的看松读画轩等)。有时,也将轩式建筑成组布置,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庭院,以及清幽、恬静的环境氛围。
馆,原为官人游览或客舍之用。《说文》云“馆,客舍也”,道出了馆具有暂时寄居的功能特征。
江南园林中的“馆”,一般是休息会客的场所,常与居住部分或厅堂联系,正如《园冶》所述:“散奇之居,曰‘馆’,可以通别居者”。馆的建筑尺度一般不大,布置方式也较灵活。入园后可便捷地到达,往往又自成一局,形成清幽、安静的环境氛围。
北方皇家园林中,“馆”常作为一建筑组群而存在,常为帝王看戏听曲、宴饮休息之所。
斋,有斋戒的意思,在宗教上指和尚、道士、居士的斋室。园林中的斋一般是指书屋性质的建筑物,是修身养性的地方,常处于静谧、封闭的小庭院内,与外界隔离,相对独立;小院空间也是书斋的一部分,形成完整统一的气氛。斋常选址于某种幽雅、宁静的环境里,正如《园冶》所述:“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斋敬之义”“盖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道出了斋及所在环境的特征。
室,在园林中多为辅助性用房,配置于厅堂的两边或后部,在结构上较厅堂封闭,正如《尔雅·释宫》所云:“古者有堂,自半巳前虚之,谓之堂,半巳后实之,谓之室。”在园林中,室的体量较小,有时也做些趣味性处理,常和庭院相连,形成一个幽静舒适、富有诗意的小院落,是主人读书、习琴、吟诗之地。
⑤舫(图2.48)。江南地区,河流纵横,船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被人所熟悉和喜爱,由此诞生了画舫,其装饰华丽,绘有彩画,为文人雅士在水上游乐饮宴之用。而江南园林恰恰是以水面为中心,所以“画舫”就很自然地被借用到园林中来,进而产生了我国园林建筑类型中所特有的“舫”。舫,是一种类似船形的建筑,而实际不能划动,故又名“不系舟”。在园林中有供人游赏、饮宴及观景、点景之用。舫常建在水面开阔处,一般二面或三面临水,有时四面临水,设一小桥与陆地相连,有取跳板之意。
图2.48 园林中的舫
⑥廊(图2.49)。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之一,就是建筑物成组群布置,而把各单体建筑组织起来,形成空间有序、层次丰富的建筑群体,廊便起到了穿插和纽带的作用。
廊是一种“虚”的建筑形式,两排列柱顶着一个不太厚实的屋顶,常一边通透,形成一种过渡空间,其列柱、横楣在游览中构成一系列取景框架,增加了景观层次,增强了园林趣味,使游人在步移景异中欣赏一组景观序列。同时,廊因其造型别致、曲折迂回、高低错落,本身也构成了园林景观。
廊又是一种“线形”建筑形式,“宜曲宜长则胜”(《园冶》)。廊通常布置在两个建筑物或两个观赏点之间,是一种联系和划分空间的手段,这种形式是在园路加上屋顶、不仅可遮风避雨,而且可联系景点,组织和引导游览路线,使园林景观的观赏程序和层次得以展开。
图2.49 长廊
廊在位置选择上,不拘地形地势,“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园冶》)。不论在半地、山地还是水边,均可见到廊的倩影。廊的类型丰富,从其剖面结构来看,大致可分为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和双层廊等形式,其中以双面空廊运用最多。廊按其平面布局来看,可分为直廊、曲廊和回廊3 种形式。按其与环境结合的位置划分,又可分为沿墙走廊、桥廊、水廊、爬山廊等。
⑦亭(图2.50)。亭不仅体量小巧、结构简单、造型别致,而且选址极为灵活,几乎处处可用。所谓“亭安有式,基立无凭”(《园冶》),所以它是园林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类型之一。
亭的历史悠久,在园林中的运用最早的史料记载是在南朝和隋唐时期。亭最初的功能是作为游人驻足休息之用,正如《园冶》所描述:“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而随着园林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亭不仅有驻足休息、纳凉避雨的功能,更是重要的点景建筑,以其优美的造型与周围景物结合,构成优美的风景画面。
亭在位置选样上自由灵活、因景而立,无论花间、水际、竹里、山坛、溪涧等均可设亭。
亭子的结构与构造比较简单,其里间通透开敞,柱身下常设半墙、坐凳、鹅颈靠等便于休息观赏。亭的造型与时代及各地的传统、习惯有关。传统的亭在造型上就有南北之分。南方亭一般轻巧、玲珑,屋面多用小青瓦;北方亭端庄、稳重,屋面多用筒瓦,皇家园林中,还通常用琉璃瓦。
亭的类型非常丰富,如图2.51所示,从亭的平面形式看,可分为以下5 类:
图2.50 园亭
图2.51 园亭类型
图2.52 园林的塔
a.正多边形亭。如正三角形亭、正方形亭、正六角形亭、正八角形亭等。
b.长方形和近长方形亭。如长方形亭、圭角形亭、扁八角形亭等。
c.圆形和近圆形亭。如伞亭、蘑菇亭等。
d.组合式亭。如双方形亭、双圆形亭、双六角形亭、双三角形亭等。
e.其他形式的亭。如扇面亭、梅花亭、半边亭等。
⑧塔(图2.52)。塔原本属寺庙建筑类型,传统园林中常借园外佛塔之景,丰富园景,控制视线。但在现代园林中,塔已经作为一种园林建筑类型被广泛地引入园林,而且常作为构图中心出现。
塔的高耸造型,常成为一个园林艺术构图的中心或重点。塔作为醒目而集中向上的园林建筑所构成的风景线常常控制着整个景区,或者在一些原本十分优美的风景区内,塔作为一个点缀品而出现,使得环境愈加秀丽幽雅、富含文化气息。
⑨台。“台”是中国园林建筑类型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在我国古代园林中筑台之风很盛,是古代帝王将相显示尊贵、豪侈铺张的场所。古人对台的解释是:“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持也”(《释台》),“观四方而高曰台”(《尔雅》),“园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园冶》)。可见,台是一高大平整的平台,也可以是一组建筑物的基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