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近现代园林的产生与发展
18世纪后半叶,由于中产阶级的兴起,英国的部分皇家园林也逐渐对公众开放,如伦敦的海德公园、摄政公园、肯辛顿公园等。随即法国、德国和其他国家也竞相模仿,各个国家开始建造一些开放的、为公共服务的城市公园。到19世纪,美国的奥姆斯特德(F.L.Olmsted)在纽约市规划设计了中央公园,这是首个真正按近代公园构想及建设的公园。它以田园风景、自然布置为特色,成为纽约市民游憩、娱乐的场所,同时它的建成也极大地传播了城市公园的思想。此后,美国的城市公园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图2.17)。
图2.17 纽约中央公园
19世纪,尽管园林在内容上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形式上并没有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只是在自然式与几何式两者之间徘徊。新艺术运动的到来为园林注入了新的思想,新艺术运动是强调曲线、动感、装饰的浪漫主义艺术运动,它虽然反叛了古典主义的传统,但其作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而是现代主义之前有益的探索和准备。新艺术运动下的园林作品有德国达姆施塔特附近的“艺术家之村”的庭院、西班牙建筑师高迪的居尔公园等。
20世纪20—30年代,以法国和美国为首的装饰运动是新艺术运动的延伸和发展。当时法国重要的建筑师古埃瑞克安在1925年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展上曾设计了“光与水的园林”,对之后的园林设计影响很深,有明显的现代园林的特征,是现代园林发展的里程碑。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园林设计师唐纳德从理论上探索了现代园林的性质,1938年他在《现代景观中的园林》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景观设计的3 个方面,即功能的、移情的和艺术的。当时的另一位园林设计师杰里科认为应该消除建筑与园林严格的界限,景观将超越建筑成为艺术之母。在杰里科的设计中,建筑和园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此外,杰里科还喜爱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古典园林的要素,如绿篱、雕塑、链式瀑布、远景等,将许多其他传统园林要素单独或一起使用来强化景观,如凉亭、座椅、棚架、瓶饰和花篮等。这使得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古典色彩。
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艺术和建筑的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许多著名的设计师、建筑家来到了美国,带来了新思想和对现代设计的探索,引来了有名的“哈佛革命”。同时美国风景园林师托马斯·丘奇也正在实践中进行新风格的尝试,并形成了独有的“加州花园”的形式,锯齿线、钢琴线、肾形、阿米巴曲线结合形成简洁流动的平面,通过花园中质感的对比,运用木板铺装的平台和新物质,如波状石棉瓦等,创造了一种新的风格与学派。丘奇最著名的作品是1948年的唐纳花园(图2.18)。庭院由入口院子、游泳池、餐饮处和大面积的平台所组成。平台的一部分是美国杉木铺装地面,另一部分是混凝土地面。庭院轮廓以锯齿线和曲线相连,肾形泳池流畅的线条以及池中雕塑的曲线,与远处海湾的“S”形线条相呼应。树冠的框景将原野、海湾和旧金山的天际线带入庭院中。从花园中泳池的形状和木板的铺装不难看出阿尔托的玛丽亚别墅对丘奇的影响。
巴西风景园林设计师布雷·马科斯则从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中找到了创作灵感,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语言。在芒太罗花园中,马科斯将建筑融于自然园林中,利用自然景观和植物材料创造出美丽的景观,显示了他驾驭建筑与环境的能力。艺术的植物栽植形式同自然很好地融在一起,丝毫没有显示人统治自然的强烈意志。芒太罗花园(图2.19)并不是简单地用自由花带围绕着建筑,而是将建筑通过这种方式组织到园林景观中来,可以说是他设计的最充满活力的私家园林之一。色彩绚丽的热带植物与抽象化的铺装构成了马科斯的简约构图,他的设计方式也对后来现代园林产生了很深的影响。2)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反思与创新
图2.18 唐纳花园平面图
图2.19 芒太罗花园
20世纪60年代以后,艺术、建筑和景观都进入了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和重新认识的时期。在发展过程中,现代园林不断地与其他一些艺术和学科进行交流,形成新的分支。麦克哈格的理论,体现了生态学思想对风景园林的渗透。西方雕塑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扩展,雕塑艺术渗透到景观中,产生了一批如野口勇、穆拉色和塔哈等景观雕塑艺术家。现代景观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调整、修正、补充和更新,一批批艺术家、建筑师也加入到风景园林设计的行列中来,而风景园林师也吸取更广阔范围的思想与概念进行设计,如屈米、彼得·沃克、玛莎·施瓦茨、拉茨、哈格里夫斯等,他们为现代园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风景园林的概念极其广阔,从传统的花园、庭院、公园,到城市广场、街道、街头绿地、商业区、大学和公司园区,以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甚至整个大地都是景观规划设计室工作的范围。如今的西方景观设计正在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www.xing528.com)
(1)拉·维莱特公园与解构主义 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巴黎东北部,占地约50 hm2。乌尔克运河几乎恰好将基地一分为二。1982年法国文化部向全球设计师征集设计方案,建筑师伯纳德·屈米以他充满解构主义风格的方案脱颖而出。公园在结构上由点、线、面三个互不关联的要素体系相互叠加而成。“点”由120 m 的网线交点组成,在交点上共安排了40 个鲜红色的、具有明显解构主义风格的小构筑物。这些构筑物有些被赋予了一定的功能,有些没有功能。“线”由空中步道、林荫大道、弯曲小径等组成,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空中步道一条位于运河南岸,另一条位于园西侧贯穿南北。林荫道有的是利用了现状,有的是构图安排的需要。在规整的建筑与主干道体系之中还穿插了另一种线形节奏——弯曲的小径。这些精心设计的游览路线打破了构筑物构成的严谨的方格网所建立起来的秩序,同时也联系着公园中的10 个主题小园,包括镜园、恐怖童话园、风园、舞园、龙园、竹园等。这些主题园分别由不同的风景师或艺术家设计。“面”则是指地面上大片的铺地、大型建筑、大片草坪与水体等(图2.20)。
对于这种深受解构主义哲学影响,并且纯粹以形式构思为基础的公园设计,屈米认为是一种以明显不相关方式重叠的裂解为基本概念建立新秩序及其系统的尝试。这种概念抛弃了设计的综合与整体观,是对传统的主导、和谐构图与审美原则的反叛。他将各种要素裂解开来,不再用和谐、完美的方式相连接与组合,而相反却用机械的几何结构处理,以体现矛盾与冲突。这种结构与处理方式更注重景观的随机组合与偶然性,而不是传统公园精心设计的序列与空间景致。
(2)泰纳喷泉与极简主义 在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美国的彼得·沃克将极简主义艺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完美展现。泰纳喷泉是沃克设计中最富极简主义和雕塑艺术特征的作品。泰纳喷泉是一个神秘的、概念上简洁且富于探索精神的伟大的艺术作品。在此项目中,沃克利用简洁的形象和秩序化的景观,创造出了一个拥有丰富体的环境,泰纳喷泉本身形式的简单纯净使它在繁杂的环境中集中强调自身的景物,而不是看重物体的环境因素(图2.21、图2.22)。
图2.20 拉·维莱特公园
图2.21 泰纳喷泉平面
沃克对此设计的概念是利用新英格兰地区的材料,创造一件能够反映太阳每天运动及变更的艺术品。泰纳喷泉是沃克对于石头力量亲密性的一个重要展示。泰纳喷泉位于一个被建筑、构筑物、围栏所包围的步行路交叉口,由一个60 ft(英尺)(1 ft=0.304 8 m)直径的圆组成,内部由一些同心但不规则的巨石排列成圆,每块巨石约为4 ft×2 ft×2 ft,并且都镶嵌于地面之中。草地、沥青和混凝土路面在圆的不同点上相互交错,不断改变着场所的质地与色彩。这些巨石使人想起遥远的过去,同时也使人想到新英格兰的历史以及那些先驱者们清理散置在田野间石头的艰辛。然而这些联想又和放置在沥青路面上出现的巨石块相矛盾。远古、历史和现代新事物并置,在这点上与周围的建筑风格对比相一致:严肃的乔治式的砖房、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科技中心以及静思的哥特式纪念堂形成了对比。
(3)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园与生态主义 面积200 hm2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是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代表作品之一。公园坐落于杜伊斯堡市北部,这里曾经是有百年历史的一座钢铁厂。拉茨的设计思想理性而清晰,他用生态的手段处理这片破碎的地段。他保留了工厂遗留下来的东西,像庞大的建筑和货棚、烟囱、鼓风炉、铁路、桥梁、水渠等,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炉等工业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成为公园中的游步道,并被处理为大地艺术的作品,工厂中的一些铁架可成为攀缘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墙体可成为攀岩训练场……他对这些遗留物的处理方法不是努力掩饰这些破碎的景观,而是寻求对这些旧有的景观结构和要素的重新解释。
图2.22 泰纳喷泉实景
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留,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工厂中原有的废弃材料也得到尽可能地利用。红砖磨碎后可以用作红色混凝土的部分材料,厂区堆积的焦炭、矿渣可成为一些植物生长的介质或地面面层的材料,工厂遗留的大型铁板可成为广场的铺装材料……水可以循环利用,污水被处理,雨水被收集,引至工厂中原有的冷却槽和沉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拉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厂的历史信息,利用原有的“废料”塑造公园的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