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时期西方园林
古代时期的西方园林指的是4世纪之前这段时间的造园。人们对园林的想象往往是从神话传说中发展起来的。《圣经故事》中出现的伊甸园(Eden)可以说是早期人们造园的蓝本,是人类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崇拜与再现,伊甸园被描述为园子中种植有生命之树和分别善恶的树,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
(1)古埃及园林 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是西方文明发展的摇篮,同样也孕育出了早期的西方园林。公元前3 000 多年,古埃及在北非建立奴隶制国家。由于尼罗河经常泛滥,导致经常重新丈量土地而发展了几何学,古埃及便将几何运用到造园之中。最早有关埃及园林的史料可以上溯到大约公元前2700年的古埃及第二王朝时期,在地方官的墓穴中,已描绘有园林的形象。虽然现今古埃及园林的实物已荡然无存,但从流传下来的文字、壁画、雕刻中,人们仍可以大致了解其风貌。如古埃及古墓中发掘出的宅园石刻图(图2.10),从图中可见园林呈方形,四周围着高墙,入口的塔门及远处的三层住宅楼构成全园的中轴线。园林中的水池、凉亭均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式布局。园内成排地种植着埃及榕、椰枣、棕榈等园林树木,矩形水池中栽培着莲类水生花卉。庭园中心区域是大片成行作队的葡萄园,反映出当时贵族花园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底比斯阿米诺非斯三世某大臣墓室中发掘出的壁画则体现了当时花园的典型形式:园子采用对称式布局,中央的矩形水池中种着水生植物,还有水禽在游弋,水边有芦苇和灌木;椰枣、石榴、无花果等果木呈行列式间植。壁画的表现手法十分独特,色彩也具有了透视感。从庭院一隅的女佣和小桌上的果篮和酒壶中可以看出,此时的埃及宅园完全是游乐生活的场所。在当时其他大臣的陵墓中也发现有这类宅园壁画或石刻。
或许由于气候炎热的原因,早期的埃及园林中,花卉种植较少,园林色彩比较淡雅。当埃及与希腊接触之后,花卉装饰才成为一种时尚,在园中大量出现。以后,埃及开始从地中海沿岸引进一些植物,如栎树、悬铃木、油橄榄、樱桃、杏、桃等,园林中的植物品种也逐渐丰富起来。
图2.10 埃及宅园石刻图
(2)古巴比伦园林 关于古埃及园林的史料与实例非常有限,人们更为熟知的是位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图2.11),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实则就是建造在数层平台上的屋顶花园,反映出当时的建筑承重结构、防水技术、引水灌溉设施和园艺水平等都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这也反映出古巴比伦宫苑和宅园的显著特点:采取类似今天的屋顶花园的结构和形式。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为避免居室受到阳光的直射,人们通常在房屋前建有宽敞的走廊,起到通风和遮阴的作用。当灌溉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之时,人们还在屋顶平台上铺设灌溉设施,铺以泥土,种植花草甚至树木,营造屋顶花园。
(3)古希腊园林 古希腊文化源于爱琴文化,由众多城邦组成,以克里特岛为中心,在公元前12世纪之前曾经几度辉煌。公元前10世纪,盲人作家荷马的《荷马史诗》中有大量的关于树木、花卉、圣林和花园的描述。公元前5世纪波希战争,希腊取胜后希腊园林得到迅速发展。古希腊园林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供公共活动游览的园林,在原为体育竞技场的基础上,种植遮阴树并逐步开辟为林荫道,布置水景、雕塑、座椅等,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观看体育活动,也可以是散步、闲谈和游览的场所。第二类是庭院宅园,四周以柱廊围绕成庭院,庭院中散置水池和花木。第三类以神庙为主体的园林风景区,主要又以圣林为主,例如奥林匹亚祭祀场的阿波罗神殿周围有长达60~100 m 宽的空地,据考证就是圣林遗址。在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旁的圣林中还设置了小型祭坛、雕像、瓶饰和瓮等,被称为“青铜、大理石雕塑的圣林”。
(4)古罗马园林 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了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开始建造罗马城。其后的数百年间,罗马势力强盛,遍及整个地中海地区。公元前190年,古罗马在征服了被叙利亚占领的希腊之后,全盘接受了希腊文化,包括园林的建造。除了柱廊园和公共园林外,还着重发展了别墅园(Villa Garden)。由于罗马人具有更为雄厚的财力、物力,而且生活更趋豪华奢侈,促使在郊外建造别墅庄园的风气盛行。哈德良山庄就是罗马帝国的繁荣与品位在建筑和园林上的集中表现。山庄是为罗马皇帝哈德良建造的离宫别苑,坐落在蒂沃里的山坡上,占地规模达18 km2。从遗址上看,山庄处在两条狭窄的山谷之间,用地极不规则,地形起伏很大。中心部分采用规则式布局,其他部分则顺应了自然地势。古罗马时代园林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十分惊人。据记载,罗马帝国崩溃之时,罗马城及其郊区共有大小园林达180 处。古罗马版图曾扩大到欧、亚、非三大陆,罗马园林除了直接受到希腊的影响以外,还有其他各地,如古埃及和西亚的影响,文艺复兴运动源于意大利也正是古代罗马影响的直接反映。
2)中世纪时期西方园林
中世纪(公元476—1453年),也称为中古,是指从5世纪罗马帝国的瓦解,到14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开始的这段时期。中世纪欧洲园林受到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艺术和美学思想的严重制约,发展极为缓慢,处于园林发展的“黑暗时代”。这个阶段的园林前期是以实用性为主的寺院庭园,以意大利为中心;后期是城堡庭园,以法国和英国为中心。
(1)寺院庭园 随着基督教活动的公开化与广泛传播,修道院纷纷走出人迹罕见的山区,来到城市,为园林的生长创造必要的条件。那个时期僧侣们有严格的清规戒律,生活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为此,修士们在传教之余还要从事农业生产,修道院中随之出现了菜圃和果园。随着卫生保健和医学的发展,庭院中有一部分土地用来种植草药,出现了药草园。在满足必要的物需之后,僧侣们还种植了美丽的花卉,用它们装点教堂,慢慢地具有装饰性质的花园也出现了。
图2.11 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图2.12 中庭式柱廊园
从总体布局上看,寺院庭园的主要部分是由教堂及僧侣住房等围合的中庭。中庭四周有一圈柱廊,类似希腊、罗马的中庭式柱廊园(图2.12)。柱廊的墙上绘有各种壁画,内容多是圣经中的故事或圣者的生活写照。稍有不同的是希腊、罗马的中庭柱廊多为楣式,柱子之间均可与中庭相通;而中世纪寺院内的中庭柱廊多采用拱券式,并且柱子架设在矮墙上,如栏杆一样将柱廊与中庭分隔开,只在中庭四边的正中或四角处留出通道,目的是保护柱廊后面的壁画。中庭内由十字形或对角线设置的小径将庭园分成四块,正中放置喷泉、水池或水井等,是僧侣们洗涤有罪的灵魂的象征。四块园地中以草坪为主,点缀着果树和灌木、花卉等。有的寺院还在院长及高级僧侣的住房边设有私密性的庭园。此外,寺院中还有专设的果园、草药园及菜园等。
(2)城堡庭园 中世纪初期,由于战乱频繁而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这些战争是围绕着城堡和要塞展开的,城堡外面有厚厚的城墙和角楼,是典型的防御工事。在山岳地带的城堡,绝大部分垂直陡峭,巍然耸立在山顶之上,傲然俯视着山下的风光。耸立在平原之上的城堡,周围环绕着湖泊、池塘、江河或者是护城河。这些城堡在保护王公贵族安全的同时,也为创造其内部的园林提供了可能。
早期的城堡是为战争而设的,其中并没有庭园的一席之地。直到11世纪之后随着战乱的减少,居住其中的王公贵族把这种实用性的城堡内部添加了装饰或游乐的元素,为生活制造色彩,这时城堡园林才逐渐真正地发展起来。此后,城堡庭园的装饰性和游乐性不断地增强,甚至还出现了游乐极致的猎园,如德意志国王修建的猎园。在高墙围绕的大片土地上植树造林,放养鹿、兔等飞禽走兽,供贵族们狩猎取乐。此期间十字军东征对这种变化无疑具有一定的影响。他们把东方文化,包括精巧的园林情趣,甚至一些造园植物带回欧洲。
总的来说,中世纪城堡庭园结构简单,造园要素有限,面积不大但却相当精致。庭园由栅栏或矮墙围护,与外界缺乏联系。园内树木注重遮阴效果,并将乔、灌木修剪成球形或其他几何形体,与古罗马的植物雕刻相似。泉池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营造出欢快的庭园气氛。在那些较大的庭园中还有水池,并放养鱼儿和天鹅。重要的小品有成组的方格形花台,以及三面开敞、铺着草坪的龛座,偶有小格栅、凉亭等。豪华奢侈的庭园中设有鸟笼,豢养的孔雀陪伴着园主闲庭信步。
(3)伊斯兰园林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东起印度河西到伊比利亚半岛的广大地带,建立一个横跨亚、非、拉三大洲的伊斯兰大帝国,虽然后来分裂成许多小国,但由于伊斯兰教教义的约束,在这个广大的地区内仍然保持着伊斯兰文化的共同特点。阿拉伯人早先原是沙漠上的游牧民族,祖先逐水草而居的帐幕生涯,对“绿洲”和水的特殊感情在园林艺术上有着深刻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受到古埃及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阿拉伯园林的独特风格:以水池或水渠为中心,水经常处于流动的状态,发出轻微悦耳的声音;建筑物大多通透开敞,园林景观具有一定幽静的气氛。伊斯兰园林分布的主要地区为波斯、西班牙与印度,以西班牙的阿尔汗布拉宫苑为其代表。
阿尔汗布拉宫是中世纪摩尔人在西班牙建立的格拉纳达王国的王宫。“阿尔汗布拉”阿拉伯语意为“红堡”。它始建于13世纪阿赫马尔王及其继承人统治期间(图2.13)。在阿尔罕布拉宫中,有4 个主要的中庭(或称为内院):桃金娘中庭、狮庭、达拉哈中庭和雷哈中庭,最负盛名的当属“桃金娘中庭”和“狮庭”。“桃金娘中庭”是由大理石列柱围合而成,其间是一个浅而平的矩形反射水池,以及漂亮的中央喷泉。在水池旁侧排列着两行桃金娘树篱。狮庭是一个经典的阿拉伯式庭院,由两条水渠将其四分,水从石狮的口中泻出,经由这两条水渠流向围合中庭的4 个走廊。
图2.13 阿尔汗布拉宫桃金娘中庭
(a)长方形倒影池;(b)平面
中世纪伊斯兰园林大量采用轴线式的布局或“+”字形的对称布局,用绿篱分隔空间,在“+”字形的中心或尽端布有喷泉等水景,大量使用模纹花坛等。
3)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
(1)产生背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成为经济繁荣的中心,人们的思想从中世纪宗教中解脱出来,摆脱了上帝的禁锢,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园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达到极盛时期,特别是古希腊的建筑师、园林师为逃避土耳其入侵者,大批逃亡意大利,使希腊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文化在该国得以复兴,并得到高度发展。
别墅园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类型。别墅园林多半建立在山坡地段上,就坡势而作成若干的台地,即所谓的台地园。意大利的独特地形和气候特征造就了独特的台地园,自古以来,意大利的贵族、富豪多背靠山坡、面向大海建造宅院别墅。
(2)造园特点 意大利别墅园的建造以佛罗伦萨与罗马为中心,其规划设计一般都由建筑师担任,因而运用了许多古典建筑的设计手法。主要建筑物通常位于山坡地段的最高处,在它的前面沿山坡而引出的一条中轴线上开辟一层层的台地,分别配置平台、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各层台地之间以蹬道相联系。中轴线两旁栽植高耸的紫杉、黄杨、石松等树丛作为园林本生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过渡。站在台地上顺着中轴线的纵深方向眺望,可以收摄到无限深远的园外借景。
16世纪末至17世纪,欧洲的建筑艺术进入巴洛克时代。受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园林在内容和形式上产生了许多新变化,整体风格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庄重典雅,向巴洛克时期的华丽装饰方向转化。这一时期园林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墨守成规的僵化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直至出现一种追新求异、表现手法夸张的倾向。园内建筑物的体量都很大,占有明显的统帅地位。林荫道纵横交错,入口处采用城市广场中三叉式林荫道的布置方法与城市相联系。园中大量地布设装饰小品,随着植物修剪技术的发展,绿色雕塑物的形象和绿丛植坛的花纹日益复杂和精细。
17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的园林创作从高潮滑向没落。造园愈加矫揉造作,大量繁杂的园林小品充斥着整个园林,同时对植物的强行修剪作为猎奇求异的手段。园林的风格背离了最初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反映出巴洛克艺术的非理性特征,并最终导致了统治欧洲造园式样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园林的衰落。此后,与巴洛克艺术同期产生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登上了历史舞台。(www.xing528.com)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丰富的理水手法是其一大显著特点。高处汇聚水源作贮水池,然后顺坡势往下引注成为水瀑或流水梯(Water Stair),在下层台地则利用水落差的压力做出各式喷泉,最低一层平台地上又汇聚为水池。此外,在园中还常设有利用流水落差压力做出的各式喷泉,最低一层台地上又汇聚为水池;有为欣赏流水声音而设的装置,甚至有意识地利用激水之声构成音乐的旋律,利用种种技巧性处理,形成所谓的“水魔术(Water Magic)”,如有水剧场、水风琴、惊奇喷泉(Surprise Fountain)等。由于花园造在山坡上,意大利花园里的水主要是动态的。波阿索说:“水在干旱时可灌溉,也是庭园凉爽所不可缺的。特别是流水,在庭园的装饰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唯有生动活泼的流水,才是生气勃勃的庭园的灵魂。”
(3)埃斯特庄园 位于罗马以东梯沃里小城边的埃斯特庄园便是意大利台地园中水景极为丰富的一个园子(图2.14),是意大利台地园林的代表作。庄园用地紧凑,是一块面积约4.5 hm2的方形场地。在庄园中,花园作为建筑的延伸与补充部分,理所当然地采用建筑的设计手法。花园分为3 个段落:相对平坦的底层台地、错落有致的一系列台层组成的中层台地和顶层台地,由此引导人们拾级而上,抵达山坡上的府邸。这3 个段落中共有6 个台层,上下高差近50 m。入口设在底层花园,宽180 m、纵深90 m 的矩形园地上,三纵一横的园路划分出8 个方格。
图2.14 台地园林——埃斯特庄园
埃斯特庄园以其突出的中轴线,加强了全园的统一感。并且,沿着每一条园路前进或返回时,在视线的焦点上都有重点处理。埃斯特庄园因其丰富多彩的水景和音响效果而著称于世。这里有宁静的水池,有产生共鸣的水风琴,有奔腾而下的瀑布,有高耸的喷泉,也有活泼的小喷泉、溢流,还有缕缕水丝等;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的水景,在园中形成一曲完美的水的乐章。埃斯特庄园内没有鲜艳的色彩,全园笼罩在一片深浅不同的绿色植物中。这也为各种水景和精美的雕像创造了良好的背景,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4)17世纪法国古典式园林
(1)产生背景 法国位于欧洲大陆的西部,国土总面积约为55 万km2,为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其平面呈六边形,三边临海,三边靠陆地,大部分为平原地区。由于它位于中纬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呈明显的海洋性气候。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也为多种植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为造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反映的是以君主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度,是绝对君权专制政体的象征。就法国整个古典园林而言,其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直到路易十四统治时期达到顶峰。
文艺复兴运动使法国造园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花园里出现了雕塑、图案式花坛以及岩洞等造型,还出现了多层台地的格局,进一步丰富了园林的内容。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园子的功能除增加了游憩、观赏的功能外,仍保留着种植、生产的功能,总体规划还很粗放。
(2)勒诺特尔与法国古典式园林 直到17世纪下半叶,勒诺特尔才真正开创了法国式园林。在此之前,人们局限于借鉴意大利的造园手法;之后,人们不再满足于模仿,而是要创造出能与意大利园林相媲美的作品。勒诺特尔以园林的形式表现了皇权至上的主题思想,使作品鲜明地反映出这个辉煌时代的特征。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期贵族、主教们的别墅庄园所望尘莫及的。园林成为路易十四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勒诺特尔为他设计的凡尔赛花园则成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代表。
(3)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是设计师勒诺特尔和著名建筑师勒沃在路易十三的狩猎行宫基础上为法王路易十四建造新宫殿。1667年,勒沃在狩猎行宫的西、北、南三面添建新宫殿,将原来的狩猎行宫包围起来;勒诺特尔设计了凡尔赛花园,它以海神喷泉为中心,主楼北部有拉冬娜喷泉,主楼南部有桔园和温室。花园内有1 400 个喷泉,以及一条长1.6 km 的十字形人工大运河;还有森林、花径、温室、柱廊、神庙、村庄、动物园和众多散布的大理石雕像。凡尔赛花园的总体布局是为了体现至高无上的君权,以府邸的轴线为构图中心,沿府邸—花园—林园逐步展开,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并以林园作为花园的延续和背景,可谓构思精巧。而园林布局则强调有序严谨,规模宏大,轴线深远,从而形成了一种宽阔的外向园林,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图2.15)。
(4)造园特点 从凡尔赛花园的设计上看,它完美地体现着古典主义或者说是勒诺特尔式园林的造园特点:
①在勒诺特尔式园林的构图中,府邸是中心,起着统率的作用,通常建在地形的最高处。
②花园本身的构图,体现出专制政体中的等级制度。在贯穿全园的中轴线上,加以重点装饰,形成全园的艺术中心。整个园林因此编织在条理清晰、秩序严谨、主从分明的几何网格之中。
③空间的广袤与无限。体现在园林的规模与空间的尺度上,便是追求空间的无限性,因而具有外向性的特征。
图2.15 凡尔赛花园
④地形平缓或略有起伏。
⑤水景以静态的水镜面或运河为主。
⑥刺绣花坛是重要的造园要素。由于地形平坦,布置在府邸近旁的绣花花坛在园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7世纪下半叶,法国不仅在经济上和军事上是全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国,在政治、文化以及造园方面也成为全欧洲效法的榜样。此后的一个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影响迅速传遍了欧洲,成为取代意大利台地园的一种新样式,主导并统率着当时的欧洲造园界。
5)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
(1)造园风格的发展 在17世纪以前,英国园林主要模仿意大利封建贵族的别墅、庄园。整个园林被设计成封闭的环境,以直线的小径划分成若干几何形的地块。至17世纪,由法国勒诺特尔设计和建造了豪华的凡尔赛宫园林,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按照法国园林模式造园成为英国上流社会的风尚。
直到18世纪初,英国人开始探求本国新的园林形式,发展形成了自然风景园。这种风景园以开阔的草地,自然式种植的树丛,蜿蜒的小径等为特色。它的产生同英国本身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这一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审美观点等的影响有着很深的联系。英国本土丘陵起伏的地形和大面积的牧场风光为园林形式提供了直接的范例,社会财富的增加为园林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不列颠群岛潮湿多云的气候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庞大城市,促使人们追求开朗、明快的自然风景。这些条件促成了独具一格的英国式园林的出现。
此外,英国园林师从英国自然风景中汲取营养进行造园,还深受欧洲风景画、田园文学与中国园林、绘画的启发。欧洲从文艺复兴末期开始,便普遍产生了对风景画的兴趣,那时的意大利画家都喜爱选择希腊神话作题材,并以山水作为背景,从而导致山水风景画的盛行,18世纪相继出现了兰伯特、威尔逊及盖恩斯·巴勒等风景画家。在文学方面,英国自伊丽莎白时期开始,由于对自然美的向往而产生了田园文学。至18世纪,英国田园诗人辈出,有蒲柏、汤姆森、戴尔等,当时英国民间广泛地流行着歌颂自然美之风。由于绘画和文学这两种艺术出现了自然趣味的倾向,就给18世纪英国自然式造园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2)造园家及其造园思想 真正从事自然式造园是从布里基曼开始的。布里基曼是英国由规则式花园艺术转向风景式造园的开创者。他的造园手法,可以从在白金汉郡的“斯陀园”中看出。他首次在园中应用了非行列式的、不对称的树木种植方式,并且放弃了长期流行的植物雕刻。斯陀园是规划式园林与自然式园林之间的过渡状态的代表,被称为“不规则化园林”。此外,他在巨大的园地周围布置一道隐垣(Sunk Fence),使人的视线得以延伸到园外的风景之中。当时这隐垣是新奇的事物,主要设在园路的终点。
继布里基曼之后,肯特是18世纪后半期风景式庭园进入全盛期的先导者。他完全抛弃了规则形式,走向非规则形式。他天才地从不完善的造园理论中建立起较完整的体系,发现越过绿篱的所有自然界都是庭园。他的成名作是契斯维克别墅园。在该园林设计中,他大量运用了自然式手法,园林中有形状顺应自然的河流和湖泊,起伏的草地,自然生长的树木,并在规则划分的地块中间修建了弯曲的小径(图2.16)。
L.布朗对斯陀园又进行了彻底改造,去除一切规则式痕迹,全园呈现一派牧歌式的自然景色。这种新型园林使公众耳目一新,争相效法,遂形成了“自然风景学派”,或称作布朗派。布朗设计的园林尽量避免人工雕琢的痕迹,以自由流畅的湖岸线、平静的水面、缓坡草地、起伏地形上散点的树木取胜。他排除直线条、几何形、中轴对称及等距离的植物种植形式。他的追随者们将其设计誉为另一种类型的“诗、画或乐曲”。
雷普顿是继布朗之后18世纪后期英国最著名的风景园林师,他十分理解并善于找出绘画与造园中的共性与差异,主张在建筑物周围运用花坛、棚架、栅栏、台阶等装饰性布置,作为建筑物向自然环境过渡,而把自然风景作为各种装饰性布置的壮丽背景。在种植方面,采用散点式,更接近于自然生长中的状态,并强调树丛应由不同树龄的树木组成;不同树种组成的树丛,应符合不同生态习性的要求。他的这些造园手法雅俗共赏,因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在自然风景园的形成过程中,还出现了所谓的英中式园林,威廉·钱伯斯是一位集建筑师、园林师及理论家为一体的代表人物。他到过中国,先后在1757年和1772年出版了《中国建筑、家具、服饰、机械和生活用具的设计》和《东方造园泛论》。主张在英国园林中引入中国情调的建筑小品,如亭、桥、塔、廊等作为点缀,这些虽实际上还未能显现出中国园林的精髓,不过,在当时欧洲兴起的中国园林热的浪潮中,钱伯斯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也留下了不少作品,在邱园中至今还留有中国塔这个引人注目的景点。
18世纪自然风景园风靡了英国整个造园界,肯特、布朗与雷普顿是这一时代3 个最杰出的造园家。
图2.16 自然风景式造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