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先后出现了囿苑、林苑、皇家宫室园林、皇家离宫园林、私家别业园林、私家宅第园林、寺庙园林等园林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我国的古典园林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古典园林发展的生成期
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园林是殷周时期建立的“囿”,园林里面主要的构筑物是“台”,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
最早的囿是蓄养禽兽的地方,主要目的为帝王狩猎活动,《说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苑,所以养禽兽也;囿,苑有垣也”;《周礼地官》则称:“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等等。“囿”的范围广阔,除有天然植被外,种树、养菜,也有一些简单的建筑物。帝王在打猎的间隙,可以观赏自然风景,这就具备了园林的基本功能和格局。“台”即用土堆筑而形成的高台,《吕氏春秋》:“积土四方而高曰台”,它的用处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
在商朝末年和周朝初期,不但“帝王”有囿,等而下之的奴隶主也有囿,只不过在规模大小上有所区别。从各种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商朝的囿多是借助于天然景色,让自然环境中的草木鸟兽及猎取来的各种动物滋生繁育,加以人工挖池筑台,掘沼养鱼。范围宽广,工程浩大,一般都是方圆几十里,或上百里,供奴隶主在其中游憩或从事礼仪等活动。在囿的娱乐活动中不只是狩猎,同时囿也是欣赏自然界动物活动的一种审美场所。
殷周时期的王、诸侯、卿士大夫所经营的园林,可以统称为“贵族园林”。它们尚未完全具备皇家园林的性质,但却是后者的前身。它们之中有两处特别典型的,也是文献最早有记载的苑囿: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的“灵囿”。
到了秦汉时期,“囿”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皇家园林的基本形式——宫苑。在这个时期,“囿”除供游乐狩猎的活动内容外,还在其中开始建“宫”设“馆”,增加了帝王寝居、静观活动的内容,促使了具有宫苑式特征的“园”的形成。
(1)秦汉宫苑与“一池三山”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后,开始连续不断地营建宫、苑,大小不下三百处,其中最为有名的应推朝宫——阿房宫。据《三辅黄图》记载: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作前殿阿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怀刃者止之。周驰为复道,度渭属之咸阳,以象太极阁道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从对阿房宫的记述中,可以看出秦朝的宫苑建筑大抵因势而筑,规模宏伟壮丽,显示出了帝王的尊严和极权。
西汉迁都长安,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政权巩固,皇家造园活动遂达空前。汉武帝在秦上林苑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据《三辅黄图》记载,上林苑周围三百里,可容千乘万骑,其中“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形成了园中套园,宫、苑并存的形式。其中最大的宫苑“建章宫”,最早出现了在“太液池”中建立“瀛洲、蓬莱、方丈”的“一池三山”的宫苑式布局的形式。从此,遂成为历来皇家宫苑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图2.2)。
图2.2 上林苑建章宫
(2)私家园林 秦汉时期文献记载的私家园林极少,可见私家园林并非为造园主流。《汉书·梁孝王传》中记载,西汉文帝的四子梁孝王刘武酷爱园林之乐,建有兔园,也称梁园,在园内已开始用土、石堆叠假山。东汉桓帝时,大将军梁翼在洛阳修建园林规模也为可观。汉代商业发达,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不下王侯,也营造园林来满足寻欢作乐的需要。汉时期贵族、富豪的私园,规模比宫苑小,内容仍不脱囿和苑的传统,以建筑组群结合自然山水,构石为山,反映当时已用人工构筑石山。园中有大量建筑组群,景色还是比较粗放的。这种园林形式一直延续到东汉末期。
(3)小结 在这个阶段中,首先,中国古典园林尚不具备其全部的类型,造园的主流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仅是模仿皇家园林的内容,二者无明显区别。其次,园林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逐步转化为游憩、观赏为主。此外,造园活动多数是大自然的客观写照,虽本于自然却未必高于自然。在园林里进行审美的经营,还处于较低水平上,造园活动尚未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
(1)造园风格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段时期由于社会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从而引起园林创作的变革。文人雅士厌烦战争,加之老庄哲理、佛道精义、六朝风流、诗文画作趣味的影响,他们玄谈玩世,寄情山水,风雅自居,并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把自然式风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的私家园林中。古代苑囿中山水的处理手法依然被继承,以山水为骨干作为园林布局的基础。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祟门丰室、洞房连户,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入其后园,见沟渎蹇产,石蹬礁峣。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如西晋石祟的“金谷园”,是当时著名的私家园林。据他自著《金谷诗序》: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2)造园形式的多样 南北朝时道、佛盛行,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道观大量出现。随着寺观的大量兴建,相应地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很多寺庙建于郊外,或选山水胜地营建。佛寺园林不同于一般帝王贵族的园林,它已经有了公共园林的性质。这些寺庙不仅是信徒朝拜进香的圣地,还逐步成为风景游览的胜区。
这一时期皇家园林的造园方面远不如私家园林之盛,加之由于注重传统的承传,造园艺术势必有一定的保守性,对待时代美学思潮远不如私家园林敏感。但后期的皇家园林也逐渐受到私家园林的影响刺激而局部运用默写写意的手法,不断向私家园林吸取新鲜营养。从此以后,在私家园林、皇家园林与寺观园林三大园林并行发展中,成了中国园林史上一直贯穿的事实。
(3)小结 这一时期的园林主要表现出以下两方面特点:
①园林风格得到了发展。园林艺术转向自然山水园发展,绘画理论中的各种构图规律开始作为造园的理论基础。在以自然美为核心时代的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模拟自然山水进而艺术化地再现自然,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方面进行探索。
②园林形式变得多样化,由以皇家宫苑单一为主,转而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了皇家、私家、寺观三大园林体系并行发展的局面。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以前的苑囿,其主要特点是气派宏大、豪华富有,在内容方面尽量包罗万象。而艺术性还处于初期阶段,既不可能富有诗情画意,更不可能考虑韵味和含蓄,也没有悬念。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没有过多的政治束缚,当时的文化思想领域也比较自由开放,人们的思想比较活跃。加之文学绘画等方面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美从直观、机械、形式的认识中有所突破,不再是单纯地追求园林宏大、华丽富贵、铺张罗列,而是追求自然恬静、情景交融,这对以后的园林艺术创作是一个崭新的开端。
3)古典园林发展的全盛期(隋唐)
隋代统一全国,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呈现出历史空前的太平盛世的安定局面,人们普遍追求园林享受之乐,各类形式的园林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
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集中在长安和洛阳的城内、近郊、远郊,规模之大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显示了泱泱大国的气概。皇家三大御园类型分工明确,各自布局特点也更为突出。这个时期皇家造园活动以隋代、初唐、盛唐最为频繁。在为数众多的隋唐宫苑中,洛阳西苑是其中的佼佼者。
(1)隋唐宫苑——西苑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在洛阳兴建的西苑,是继汉武帝上林苑后最豪华壮丽的一座皇家园林。
西苑有起伏的平原,北背邙山水源充沛,南临洛河,是一座人工山水园。园内理水、筑山、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工程极其浩大,总体布局以人工开凿最大水域“北海”为中心,周长十余里,海中筑三座岛山,立出水面百余尺。北海的水渠曲折萦绕注入海中。沿着水渠置十六院,均极为华丽,院内皆临渠,三岛相距几百步,岛上分别建置各种楼台亭阁,水上有船,连接十六院。关于西苑十六院,《大业杂记》中记有延光院、明彩院、凝辉院、丽景院、飞英院、流芳院、耀仪院、百福院、长春院、永乐院、清暑院等,每院开东、西、南三门,门开临龙鳞渠,渠宽二十步,上跨飞桥,过桥百步即杨柳修竹,四面郁茂,名花异草,隐映轩陛(台阶)。另外筑游观数十,或泛轻舟画舸,习采菱之歌,或升飞桥阁道,奏游春之曲。
从西苑布局内容可见,它以人工叠造山水,并以山水为园的主要脉络。总体结构上大体沿用汉以来的“一池三山”的宫苑模式,山上有道观建筑,但仅是求仙象征,实为观赏景点;用十六组建筑群结合水道的穿插而构成园中有园的小园集群,则为规划创新之举。苑内营造大量建筑,植物配置范围广泛,品种极其丰富,足以说明西苑不仅是复杂的艺术创作,也是庞大的土木工程和绿化工程,是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里程碑,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到来。
(2)城市私园与文人造园的兴起 皇家园林建造深化的同时,私家园林也大为发展。北宋时期的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提到,唐贞观开元年间,公卿贵戚在东都洛阳建造的邸园,总数就有一千多处,足见当时园林发展的盛况。在唐代担任地方官职的官僚有许多都是著名的文人,他们不仅参与风景的开发,还参与建造园林。这些文人以风雅高洁自居,多自建园林,并将诗情画意融贯于园林之中,追求抒情的园林趣味。这便出现了“文人园林”。文人园林的兴起更侧重于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隐逸,渗透出另一种造园风格——园林与诗画的沟通,折射出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作为园林艺术的灵魂,造园并非仅为生活的享受,而是以泉石松竹养心怡情——地与尘相远,人将境共幽。白居易便是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参与造园的文人官僚,他曾先后主持营造了自己的四处私园,比如庐山草堂正是表达了一个历经宦海沉浮、人世沧桑的知识分子对于退居林下,独善其身作泉石之乐的向往之情。
私家园林此时不单在城市中兴盛,郊野别墅园也出现了一些典型的实例,如王维、白居易创造的辋川别业与庐山草堂。
(3)郊野别墅园——辋川别业 别业一词是与“旧业”或“宅第”相对而言,业主往往原有一处住宅,而后另营别墅,称为别业。辋川别业是王维晚年在陕西蓝田县南终南山下建造的(图2.3)。据《唐书》记载:维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泮,辛夷坞。《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有: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从《辋川集》的诗句中,更可体会到王维别业的诗情画意了。《华子冈》有:“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等诗句,说明园林建筑建在山岭起伏,树木葱郁的冈峦环抱中的辋川山谷,隐露相合,是王维很得意的好居处。在文杏馆一景有“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用文杏木作栋梁,香茅草铺屋顶的文杏馆是山野茅庐的构筑,更富山野趣味了。此外,还有以树木绿化题名的辛夷坞、漆园、椒园等。
图2.3 辋川别业
辋川别业今已不复存,但从题名和诗情来看,辋川别业是有湖水之胜的天然山地园。别业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未必胜过南方,但由于在造园中吸取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精心布置,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构成湖光山色与园林相结合的园林胜景。别业内山、岭、岗、湖、溪、泉、植物的茂盛,总体上以天然风景取胜,王维长于绘画,园林造景更重画意,寓诗情于园景。
(4)郊野别墅园——庐山草堂 白居易在游庐山时被自然景观所吸引,营建了庐山草堂,并自撰《庐山草堂记》,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庐山草堂前有平地广十丈,中为平台,台前有方池,广二十丈,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种植有白莲,亦养殖白鱼。由台往南行,可抵达石门涧,夹涧有古松老林,林下多灌丛萝。草堂北五丈,依原来的层崖,堆叠山石嵌空,上有杂木异草,四时一色。草堂东有瀑布,草堂西依北崖用剖竹架空、引崖上泉水,自檐下注,犹如飞泉。草堂附近四季景色,春有杜鹃花,夏有潺潺门前溪水和蓝天白云,秋有月,冬有雪。阴暗、显晦、晨昏,千变万化各有异景,犹如多变的水墨画。
(5)小结 从以上造园实例中,可以看到园林的基本形式有以西苑等为代表的皇家宫苑,以洛阳等地为代表的城市私家园林。这些园林在形式、造园手法等方面,进一步开创了我国园林艺术的一代新风,进入了极高的境界。这一阶段的园林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认识:
①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作为该种园林的特征,不仅表现为规模的宏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出现了像西苑、华清宫、九成宫这样的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②私家园林融糅诗画,应运而生的便是意境含蕴。唐代以诗入园、因画成景的做法已见端倪。通过山水景物诱发游赏者的联想活动,意境的创造还处于朦胧的状态。文人参与造园,他们把儒家、道家、佛家的哲理融汇于造园思想之中,从而形成独特的园林观,给私家园林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深化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为宋代文人园林兴盛打下基础。
③寺观园林进一步世俗化,发挥出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郊野寺观的园林,不仅促进原始型旅游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
④由于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3 个艺术门类的相互渗透,中国古典园林诗画情趣的特点开始形成。虽意境含蕴还处于朦胧状态,但隋唐作为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已经成型,这种全胜的局面继续发展下去,自然走向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
4)古典园林发展的成熟前期(宋)
宋代由于都城的迁移,皇家园林集中在东京和临安,若以规模和气派论它远不及隋唐,但其规划设计的精细、艺术水平之高则远远有过之而无不及,寿山艮岳就是其中的代表。(www.xing528.com)
(1)皇家园林——寿山艮岳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兴工,宣和四年(1122年)竣工,初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寿岳,或连称寿山艮岳,亦号华阳宫(图2.4)。艮岳位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景龙门内以东、封丘门(安远门)内以西、东华门内以北、景龙江以南,周长约3 km,面积约为50 hm2。它突破秦汉以来宫苑“一池三山”的模式,把诗情画意移入园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创作为主题,苑中叠石、掇山的技巧,以及对于山石的审美趣味都有提高。全园以山石奇秀、洞空幽深的艮岳为园内各景的构图中心。“山周十余里,其最高一峰九十步,上有介亭,分东西二岭,直接南山。”艮岳的掇山,雄壮敦厚,是整个山岭中高而大的主岳,而万松岭和寿山是辅,形成主从关系,这就是我国造园艺术中“山贵有脉”“岗阜拱状”“主山始尊”的造园手法。苑中奇花异石丰富,多取自南方民间,此事件为历史上著名的“花石纲”。艮岳称得上是一座集叠山、理水、花木、建筑为一体,具有浓郁诗画情趣而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它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这个典型的山水宫苑,也成为宋以后元、明、清宫苑的重要借鉴。
(2)私家文人园林的兴盛 北宋以汉唐旧都洛阳为西京,私家园林为数众多。宋时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中,记述他所视历的出名园林19 处,大多是利用唐代遗址所建。萌芽于唐代的文人园林,到宋代已成为造园活动中的一股新兴潮流,占园林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影响了皇家和寺观园林。文人园林,相承着南北朝以来的隐逸思想的表现,而不重于生活之享受,其园林的风格特点大体可归纳为:简约、疏朗、雅致、天然。这一期间文人园林渗入到寺观造园中,佛寺园林也由俗世化进一步文人化,对原有寺院大加整修、完善。寺观园林除了尚保留着一点烘托佛国、仙界的功能之外,它们与私家园林的差异已基本消失。
(3)其他园林 公共园林性质的寺院丛林在宋朝也有所发展,如在我国的一些名山胜景庐山、黄山、嵩山、终南山等地,修建了许多寺院,有的既是贵族官僚的别庄,往往又作为避暑消夏的去处。此外,散布在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区在宋代也已成型,尤以杭州成为最为集中之地。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西湖及近郊一带,皇戚官僚及富商们的园林数以百计,众多的诗人画家更以西湖为题吟诗作画。“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苏东坡这些描写西湖的名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他们写园,也参加造园,这都直接促进了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
图2.4 艮岳平面设想图
1.上清宝箓宫;2.华阳门;3.介亭;4.箫森亭;5.极目亭;6.书馆;7.萼绿华堂;8.巢云亭;9.绛霄楼;10.芦渚;11.梅渚;12.蓬壶;13.消闲馆;14.濑玉轩;15.高阳酒肆;16.西庄;17.药寮;18.射圃
(4)小结 宋代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一阶段造园的主要成就表现在:
①文人园林兴盛,这是我国古典园林发展到成熟境地的一个重要标志。文人园林作为一种风格几乎涵盖了私家造园的所有活动,并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②皇家园林较多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佛寺园林也由俗世化进一步文人化。
③公共园林虽不是造园活动的主流,但比之以前更加活跃,除了寺观园林之外,某些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也定期向社会开放,发挥公共园林的职能。
④对于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处理技法更加精湛丰富,进一步提升了园林设计的精致程度。
⑤“写意山水园”的塑造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从唐代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园林传统转化到了写意园林的创作,深化了园林意境的蕴涵。
5)古典园林发展的成熟后期(元明清)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这一时期内进入了它的成熟阶段,不仅继承了宋代文人园的园林设计理论和造园手法,而且也出现了较多反映民间艺术和市民生活需求的新的审美意识的园林艺术,这就形成了代表市民文化的以享乐为目的的民间园林和代表士大夫阶层的以陶冶性情、注重个人情感的文人园重叠并置的格局。这两种园林经过长期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最后呈现逐渐融合的趋势。从清乾隆到宣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集大成阶段,这时的中国园林艺术已经达到了它的艺术最高峰,显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尤其是在乾隆年间,造园活动之广泛,造园技术水平之高超,超越了宋、元、明以来的造园水平。在北方的北京、河北承德一带地区建造的大批皇家园林和在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高峰。
(1)北方皇家园林 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大力营造宫苑,历经营建,完成了西苑三海、故宫御花园、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等著名宫苑。宫苑中以山水、地形、植物来组景,因势因景点缀园林建筑,但仍可明显地看到“一池三山”传统的影响。
元代宫苑的代表作为太液池。太液池为元大都内御园,主要是琼华岛及其周围的湖泊开拓而成,池中三岛布列,沿袭皇家园林的“一池三山”的传统模式。最大的岛屿即金代的琼华岛(曾改名万岁山)。明代西苑是在元代太液池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元代太液池只有北海和中海两部分,明代又开凿南海,于是形成了中、南、北三海,清代在三海中更进一步兴建。北海在三海中面积最大,形状不规则,琼华岛突出于水中,岛的面积较大,也相当高,用土堆成。岛山选山石建殿宇,岛顶在元明时代原有广寒宫,是皇帝赐宴群臣的地方;清代顺治八年,在此改建成一座白色喇嘛塔,构成北海整个园林区的中心,对整个北海起到收敛凝聚的作用。北海西岸建筑物很少,东岸看到一些土山与树木,北岸有几组宗教建筑,如小西天、大西天、阐福寺等。整个布局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重点是集中在琼华岛上。中海是南海和北海联系过渡的狭长水面,两岸树木茂密,园林建筑较少,仅在东岸露出万寿殿一角和水中立一小亭,西岸也只露出紫光阁片段。南海水面比较小而圆,水面却十分清幽,在碧波清澈的湖水中构置岛屿,称为瀛台。岛上建筑物都比较低平,远远看去,高出水面却十分协调。北海与中海、南海连在一起,总称西苑。西苑建筑疏朗,树木蓊郁,既有仙山琼阁之景,又有富水细园之野趣。
清代皇家园林建设重点逐渐转向行宫和离宫,如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等。清朝皇家园林的建造往往规模宏大,历时甚久,就其代表作圆明园来说,康熙在位六十年,期间修建圆明园的工程一直未停过,后又雍、乾、嘉、道、咸五朝,一百五十年的经营,建成了这座历代王朝前所未有的、世界园林史上的奇迹。乾隆在《圆明园后记》中,曾得意地写道:“规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万春(绮春)三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 200 余亩(约350 hm2),是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清朝皇家园林的另一代表作,是位于北京西郊的清漪园,是清乾隆在大型天然山水瓮山、瓮山泊的基础上改建的,占地290 hm2,水面约占3/4,并将原来的瓮山、瓮山泊分别改名为万寿山、昆明湖,营建大量亭、台、楼、阁、轩、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被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修之后,改名颐和园(图1.3)。这座大型天然山水园林是中国最后的一座皇家园林,光绪、慈禧太后曾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因此颐和园具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则是承德避暑山庄,清初这里还只是帝王狩猎途中的一座行宫。由于这一带地区峰奇水美,气候宜人,又离京城较近,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起,开始营建大型离宫别馆。至乾隆年间,在山峦连绵起伏,松林苍郁的自然山地,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宫苑。
就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来说,除继承了历代苑园的特点外,又有新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在两宋时期的皇家园林,比如艮岳虽然规划设计精细,但规模气派相对更接近私家园林,冲淡了皇家的味道。到元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的规模又有趋大,重新浓郁皇家气派。
②建造的数量大。特别是清朝,园林艺术装饰豪华,建筑尺度大、庄严,园林的布局多为园中有园。在有山有水的园林总体布局中,非常注重园林建筑起控制和主体作用,也注重景点的题名,形成清代山水园林与建筑宫苑的明显特点。这种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如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故宫中的乾隆御花园,以及众多的私家园林。
③使用上的多功能。皇家园林的功能多样,如听政、看戏、居住、休息、游园、读书、受贺、祈祷、念佛以及观赏和狩猎,栽植奇花异木等,在著名的圆明园中,连做买卖的商业市街之景也设在其中,可以说是包罗了帝王的全部活动。
④再现自然,模仿江南。这一时期皇家园林积极地吸收江南私家园林的养分,引进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尤其是某些小品、细部装修等。运用江南各流派堆叠假山的方法(但材料以北方所产的北太湖石和青石为主),临水的石矶、驳岸的处理,水体开合变化,水面划分也都借鉴江南园林。把讲究整体格局、精致淡雅的宫廷色彩融入江南文人园林的自然、朴质、清新、素雅的诗情画意。更直接的干脆在皇家宫苑中仿建江南名园,比如狮子林是苏州的名园,乾隆三次御驾三观此园后,在北京的长春园与承德避暑山庄内也分别建制小园林“狮子林”;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是模仿无锡寄畅园;昆明湖上西堤六桥,是模仿杭州西湖苏堤六桥;承德避暑山庄的小金山,则是模仿镇江金山寺的金山亭;避暑山庄的烟雨楼是模仿嘉兴南湖的烟雨楼;文津阁是仿宁波天一阁等。
(2)江南私家园林 元代的私家园林主要是继承和发展唐宋以来的文人园形式,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河北保定张柔的莲花池,苏州的狮子林,浙江归安的莲庄,以及张九思的遂初堂,宋本的垂纶亭等。有关这些园林详尽的文字记载较少,但从存留至今日的元代绘画、诗文等与园林风景有关的艺术作品来看,园林已开始成为文人雅士抒写自己心情的重要艺术手段,由于元代统治者的等级划分,众多汉族文人往往在园林中以诗酒为伴,弄风吟月,这对园林审美情趣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也对明清园林起着较大的影响。
明、清是我国园林艺术的集成时期,除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之外,封建士大夫们为了满足家居生活的需要,还在城市中大量建造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宅园,满足日常聚会、游息、宴客、居住等需要。江南水多,气候好,花木繁多,又盛产石材,为造园创造了条件。其私家园林以扬州、无锡、苏州、湖州、上海、常熟、南京等城市居多,其中又以扬州、苏州最为著称,也最具有代表性。私家园林也出现了一些特有的地方风格,逐渐显露出造园艺术的地方特色,形成北方、江南、岭南三大体系(图2.5、图2.6)。
这一时期的江南私家园林,除继承了历代私园的特点外,也有新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以小见大、巧于因借是江南私家园林的一大特点。在园景的处理上,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区和游览路线。利用借景的手法,使得盈尺之地,俨然大焉。借景的办法,通常是通过漏窗,使园内外或远或近的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有限的空间以无限延伸,造成空间多变,层次丰富。这种园中之园,又常在曲径通幽处,在你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却又“柳暗花明又一村”,使之产生“迂回不尽致,云水相忘之乐”。有时也远借他之物、之景为我所有,丰富园景。比如拙政园中部就远借其西面的北寺塔,西部的宜两亭又临借中部之景。
图2.5 留园曲溪楼景区
图2.6 怡园鸟瞰
②特有的室内陈设艺术。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室内普遍陈设有各种字画、工艺品和精致的家具。这些工艺品和家具与建筑功能相协调,经过精心布置,形成了我国园林建筑特有的室内陈设艺术,极大地突出了园林建筑的欣赏性。如苏州留园的楠木厅里,家具都由楠木制成,室内装饰美观精致、朴素大方,形成了一个典雅的室内环境。
③文人画家参与园林的设计与造园实践。明朝有著名的张南垣、周秉成、计成等,清代有张链、张然、叶眺等。他们既擅长绘画,又是造园家。其中计成总结了造园的理论,著有《园冶》一书;张涟叠白沙翠竹与江村石壁;计成叠影园山;石涛叠片石山房、万石园等。他们的实践和理论,大大地促进了江南园林艺术的发展。
(3)小结 元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造园活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的造园活动,私家园林达到艺术成就的高峰,江南私家园林是其代表。在后期,私家园林更是形成江南、岭南、北京三大地风格的鼎峙局面。
②皇家园林的规模趋大,皇家气派浓郁,反映了明以后绝对君主集权政治的日益发展。此外,在皇家园林中全面传承、创新地引进江南造园技艺,形成南北园林的大融糅,为宫廷造园注入了新血液,出现一些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优秀的大型园林作品,例如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等。
③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出现一批优秀的造园家,一批理论著作也刊行于世,如《园冶》《一家言》《长物志》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果,这是江南民间造园艺术达到高峰境地的一个标志。但清代中期之后,造园的理论探索停滞不前,许多精湛的造园艺术仅停留在口授心传的原始水平上,未能系统地总结提高从而升华为科学理论。
④明末清初,叠石假山更为流行,流派纷呈,促使写意山水园开辟和发展,带动了造园技巧的丰富多彩。
⑤在某些发达地区,公共园林已经比较普遍。它们多数利用废旧水渠、运河、废园等加以改造修建而成。这些公共园林虽不是主流,但其绿化空间具备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性质已是非常明显了。
6)古典园林发展的尾声(清末)
清朝末年是中国园林由古典园林转入近代园林的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全部发展历史的一个终结时期。这个时期园林既继承了以上的传统,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暴露了封建文化的末世衰退迹象。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是到达顶峰之后就是衰退的开始,中国园林艺术也不例外。在清代后期的园林设计中出现了程式化严重,过分拘泥于形式和技巧等问题,成为园林艺术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再加上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腐败和帝国主义的大肆劫掠这样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以及经济水平的严重倒退,大量西方文化的涌入,使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无法再现昔日辉煌的局面,开始进入近现代园林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