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期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3 000 余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体系。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我国古典园林主要分为三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1)皇家园林
(1)概说 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被称为“苑”“囿”“宫苑”“御苑”等,是属于皇帝个人或皇家所私有的。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从而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在我国漫长的造园发展过程中,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宫苑的建置,而这些皇家园林因功能的不同有“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之别。大内御苑一般建置在皇城和宫城之内,如北京北海(图2.1)、中南海、故宫内的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西侧花园(乾隆花园)等;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则建置在都城的近郊、远郊或更远风景地带。前者供皇帝偶尔游憩或驻驿之用,后者则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如颐和园。总的来说,皇家园林的特点尽管是模拟山水风景的,但营造山水风景的同时也要体现皇家气派和皇权的至尊。
(2)造园特点
①规模宏大。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地面积来营造园林,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可比拟。
图2.1 北京北海平面图
②选址自由。皇家园林既可以包罗原山真湖,如清代避暑山庄,其西北部的山是自然真山,东南的湖景是天然堰塞湖改造而成;亦可叠砌开凿,宛若天然的山峦湖海,如宋代的艮岳、清代的清漪园。可见,凡是皇家看中的地域,皆有构造为皇家园林的可能。
③建筑富丽。秦始皇所建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汉代未央宫“宫馆复道,兴作日繁”,到清代更增加园内建筑,凭借皇家手中所掌握的雄厚财力,加重园内的建筑分量,突出建筑的形式美因素,作为体现皇家气派的一个最主要的手段,从而将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论其体态,雍容华贵;论其色彩,金碧辉煌,充分体现浓郁华丽、高贵的宫廷色彩。
④皇权的象征寓意。在古代凡是与帝王有直接关系的宫殿、坛庙、陵寝,莫不利用其布局和形象来体现皇权至尊的观念。皇家园林作为其中一项重要营建,概莫能外。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皇权的扩大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在当时所修建的皇家园林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其皇权的象征寓意比以往范围更广泛,内容更博大。
⑤江南园林意境的汲取。北方皇家园林模仿江南,早在明代中叶已见端倪。康熙年间,江南著名造园家张然奉诏为西苑的瀛台、玉泉山静明园堆叠假山,稍后又与江南画家叶洮共同主持畅春园的规划设计,江南造园技艺开始引入皇家园林。而对江南造园技艺更完全、更广泛的吸收,则是乾隆时期,乾隆六下江南,由于他“艳羡江南,乘兴南游”,凡他所中意的园林,均命随行画师摹绘成粉本,作为皇家建园的参考,从而促成了自康熙以来皇家造园之模拟江南、效法江南的高潮。他们把北方和南方、皇家与民间的造园艺术来一个大融汇,使其造园技艺达到了前所未见的广度和深度。
2)私家园林
(1)概说 中国古代园林,凡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地主等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林;古籍里称之为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园林的享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必然受到封建理法的制约,无论内容上或形式方面都不同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位置在邸宅的后部“后花园”,成前宅后园的格局,或一侧而成跨院;在郊外山林风景的私家园林,大多数则为“别墅园”。
与皇家园林相比,私家园林更多体现的是文人学士的审美心态。文人士大夫建造私家园林,希望造山理水以配天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总令信奉礼教的中国知识分子失望,于是一部分士大夫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形成与儒家五行学说比较形式化的天地观而相对立的、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地观念。由于封建权力和礼制的打压,私家园林的规模与建筑样式受到诸多限制,从南北朝时期起,私家园林就自觉地“尚小巧,贵情趣”。(www.xing528.com)
儒家知识分子虽不像道家知识分子那样消极遁世,却也有了“道不明则隐”的清醒选择。他们要在城市的喧闹中造就一种隐居的氛围,在小小的园林(“勺园”“壶园”“芥子园”“残粒园”等)中“一箪食,一瓢饮”,乐而不改其志,坚定地等待着。
(2)造园特点 归纳私家园林的造园特点,大体有以下几点:
①规模较小。一般占地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迪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
②内向式布局。私家园林多处市井之地,布局常取内向式,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围合,精心营造。它们大多在中心设置主厅堂为主要活动中心,假山和水池与主厅堂形成对景,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景物紧凑多变,用墙、垣、漏窗、走廊等划分空间,大小空间主次分明、疏密相间、相互对比,构成有节奏的变化。它们常用多条观赏路线联系起来,道路迂回蜿蜒,主要道路上往往建有曲折的走廊;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大多采用不规则状,用桥、岛等使水面相互渗透,构成深邃的趣味。
③诗画情趣、意境深远。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园林与山水画和田园诗相生相长,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人画家遍游大山名川之后,要把它移植于有限的空间庭院。原封不动地照搬是根本不可能的,地理环境、植物选择等都受其局限,唯一的办法就是像绘画那样把对于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方法再现于园内。
④中国私家园林相对多集中在南方。因为南方地区具有造园的自然、经济与人文的诸方面优势条件。江南江流纵横,河网密布,水源十分丰富,气候温和,适宜生长常青树木,植物花卉品种繁多。江浙一带还多产石料,如苏州洞庭西山所产太湖石自唐代以来就蜚声全国。此外,江南人文荟萃,很多江南文人或士大夫参与了造园,使得江南私家园林盛极一时。
3)寺观园林
(1)概说 寺观园林或称寺庙园林,指的是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寺观园林最晚在公元4世纪就已经出现。东晋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僧人慧远在庐山营造东林寺。据慧皎《高僧传》说:“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径苔生。”这已经是在自然景观环境中设置人工禅林的先驱。《洛阳伽蓝记》描述北魏洛阳城内外的许多寺庙:“堂宇宏美,林木萧森”“庭列修竹,檐拂高松”“斜峰入牖,曲沼环堂”。可以想象到当时城内寺庙园林的盛况。从两晋、南北朝到唐、宋,随着佛教、道教的几度繁盛,寺庙园林的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十分可观,名山大岳几乎都有这种园林了。
相对于皇权来说,佛教或道教始终屈居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以儒家为正宗、儒道佛互补互渗,在建筑上无更新、更特殊的要求,而是世俗住宅的扩大和宫殿的缩小,更多地追求人间的赏心悦目、恬适宁静,很讲究内部庭院的绿化,多有以栽培名贵花木而闻名于世。郊野的寺观大多修建在风景优美的地带,一些名山也多为名僧所占,形成“自古名山僧占多”的格局。狭者仅方丈之地,广者则泛指整个宗教圣地,其实际范围包括寺观周围的自然环境,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水和天然山水的综合体。一些著名的大型寺庙园林,往往历经成百上千年的持续开发,积淀着宗教史迹与名人历史故事,题刻有历代文化雅士的摩崖碑刻和楹联诗文,使寺庙园林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游赏价值。寺庙园林的范围可小可大,伸缩的弹性极大,小者往往处于深山老林一隅的咫尺小园,取其自然环境的幽静深邃,以利于实现“远者尘世,念经静修”的宗教功能;大者构成萦绕寺院内外的大片园林,甚至可以结合周围山水风景,形成大面积的园林环境,形成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2)造园特点
①特殊的受众群。寺观园林不同于专供君主享用的禁苑和属于私人专用的宅园,而是面向广大的香客、游人,除了传播宗教以外,还带有公共游览性质。宗教目的旨在“普度众生”,对来庙敬香者、瞻仰者、游览者,一概欢迎。由于具有公共游览性质,因此它有适应最广大阶层游客观赏的景观内涵,不同于只供少数人独享其乐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②发展的稳定性。帝王苑、囿常因改朝换代而废毁,私家园林也难免受家业衰落而败损。相对来说,寺庙园林具有较稳定的连续性。一些著名寺观的大型园林往往历经若干世纪的持续开发,不断地扩充规模,美化景观,积累着宗教古迹,题刻下历代的吟诵、品评的诗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交织,使寺庙园林包含着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③选址多名山胜地。宫苑多限于京都城郊,私家园林多邻于宅第近旁,而寺庙则可以散布在广阔的区域,有条件挑选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僧占名山”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带规律性的现象。特殊的地理景观是多数寺庙园林所具有的突出优势,不同特色的风景地貌,给寺庙园林提供了不同特征的构景素材和环境意蕴。
④由于寺庙园林主要依赖自然景貌构景,因而在造园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设计手法。传统的寺庙园林特别擅长于把握建筑的“人工”与自然的“天趣”的融合。为了满足香客和游客的游览需要,在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中,以园林构景手段,改变自然环境空间的散乱无章状态,加工剪辑自然景观,使环境空间上升为园林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