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经济结构中心已经逐步由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消费为中心转变。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文化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发展,科斯洛夫斯基认为现代和后现代的文化主要表现为生产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差别。“就西方来看,社会发展经历了从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转变,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文化也不断从崇尚节俭向注重享乐再向审美和个性化的方向过渡。”[36]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积累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因此,消耗这些社会财富就成了社会的主要任务。于是,一个以消费为特征的社会时期随之到来,随之而来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文化的产生。洛文塔尔的“消费偶像观”[37],可以被看作是后现代社会消费社会理论的先驱。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经济方面的巨大成就。虽然说中国目前离现代化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中国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却同时存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大量学者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和理论思潮做了大量的介绍,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后现代主义的中国化,使得中国的文学、艺术、消费等方面都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消费文化成为“20世纪末和2l世纪初大众文化的主流。消费是后现代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动力,以符号和影像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消费,消解了艺术与生活、学术与通俗、文化与政治、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区别[38]”,同时也消解着人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使得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滋生了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潮流。
(二)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
在后现代社会里,大众传媒无疑是传播消费文化中的最有力的工具,传媒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在传播消费观念和消费产品、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在不自觉中影响和控制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改变着社会的思维模式甚至是信仰等,不断向大众输出和传递着意识形态。大众传媒在带来新的商机的同时,也在形成着新的消费观念和社会观念,而消费文化在借助大众传媒使得自身传播力逐渐扩大的同时,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变化,更使得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甚至是价值观念的改变。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正成长为一个消费大国,消费社会也在随着中国消费方式和行为的变迁而成为必然。伴随着这些变化,中国传统消费观念中的“勤俭持家、以俭养德、反对奢侈浪费”等根深蒂固的思想正在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物质上的超前消费和精神上的娱乐消费。物质上的超前消费可以说是人们在享受自身所创造的劳动成果,最多也只能将人们带入奢侈与享乐的行列,而精神层面的娱乐消费则会将人们带向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虚无态度。(www.xing528.com)
(三)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所体现的历史虚无主义
我国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具有非常明显的两个属性,即“社会属性”和“公共属性”。大众媒体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和价值导向的重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电视媒体责任意识出现式微,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电视文化日益商业化、低俗化、肤浅化,甚至渲染情色、暴力,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甚至戏说经典、调侃正义,亵渎我们的历史人物与历史文化,节目的设置并不是针对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是快餐式的暂时狂欢。
美国好莱坞以中国的历史文化为载体,拍摄了《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在全球赢得了巨大的票房收益的同时,也在传播着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国人坐拥五千年优秀的历史文化却不知珍惜,肆意地被调侃、糟蹋。例如,贾玲的小品《花木兰》将花木兰描写成一个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在博得观众一乐的同时,将中国的优秀传统历史人物形象抛在了脑后。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心由生产逐步转向了消费。回归到我们的荧屏,现如今充斥着大量的以抗日为题材的“抗日神剧”,虽然博得了大众的一笑,赚取了经济利益,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经典和英雄是用来歌颂的,而不是用来调侃和戏说的,在当代中国,无论外部大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摒弃这种娱乐化倾向所带来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的不尊重,这是处于后现代消费文化中的中国社会的病态现象,我们应当警惕“娱乐至死”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