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说过:“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27]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也曾在其著作中说过:“媒介即文化。”[28]二者深刻揭示了传播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在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传媒的不断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文化现实,大众传媒作品就反映着当今社会的一个文化现实,同时也蕴含着一个社会所流行的社会思潮。
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29]然而,我们某些影视剧创作者们却坐拥厚重的历史文化不知珍惜,一味地拍些戏说、传奇,没深度、没品位,只为吸引眼球,一味地“娱乐至上”,却不顾真实的历史和对社会的那份责任感。以2011年上映的影片《鸿门宴传奇》为例,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事件,竟被恶搞成了一场围棋争霸赛,众多的历史情节被篡改,众多的历史人物被颠覆:刘邦和项羽竟是拜把子兄弟,四面楚歌成了大白天吹笛子,虞姬成了卖唱出身,张良也演绎无间道,离间范增和项羽的功劳被张良生生夺走……虽然导演李仁港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拍的不是历史纪录片,没必要完全按照史书来。电影的魅力在于艺术加工,我可以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那段历史,找一个点、一个角度,这不是篡改历史。”但是,要知道经典是不容置疑和改编的,即使改编也不能脱离开历史已有的模样,任何的改动都会改变历史经典在人们心中的那份完美,因为,经典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标志,它凝聚着一个民族最深厚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内涵。针对这种篡改历史的现象,我们调查了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结果见表10.22。
表10.22 对改编传统文化的看法
结果显示,认为“本人对历史熟知,不造成任何影响”和“剧情要求,影响不大”的仅仅占到了4.1%和10.1%,认为有一定影响和影响很大的加起来占到了85%以上,可见,这种颠覆历史的影视作品对我们的被调查者影响还是很大的。
2011年,广电总局对于个别影视剧不尊重历史的现象进行了批评,告诫影视剧创作者们在创作历史题材影视剧时,应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保留经典的韵味,尽量做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与此同时,国外一些影视创作公司却在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赚取着巨额的经济利益并传播着他们的价值观念。以好莱坞为例,已经推出了两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影视作品:《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在调查中,有26.9%的学生认为应该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价值立意比较好的影视作品,如2010年上映的《孔子》,通过各种经典的对白,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儒家治国理念及其“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精髓,成为不可磨灭的经典。经典是一个民族前进过程中的文化印记,后来人只有沿着经典指引才能脚踏实地地前行,所以,留住经典,让更多的人熟知经典,是文化人特别是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者们必须担当的责任与义务。(www.xing528.com)
(二)恶搞近代抗战,遵从娱乐至上
抗战的胜利是中国近代百年来第一次获得反抗外辱侵略完全意义上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反民族压迫斗争的巨大胜利的一部分。然而,就是这样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如今却在我们的荧幕上成了被恶搞和戏说的对象,众多的雷人桥段和雷人镜头出现在我们的荧屏上:从前几年的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到现在的裤裆里掏出手榴弹、自行车拦火车等等,从小处说这是在愚弄大众的智商,往大了说这是在解构历史、亵渎我们的抗日英雄。据横店影视城2012年的数据统计,全年共有150部电视剧开拍,其中抗日题材的有48部,约占30%,在一天之中拍摄的18个剧组中,抗日题材占7个,横店影视城曾在17天里一共打死鬼子10846人,其中一位经常扮演鬼子的史中鹏因为在一天里扮演鬼子死8次而迅速走红网络。
如此泛滥的“抗日神剧”也引起了很多百姓的不满,为此央视“新闻1+1”栏目专门做了一期关于抗日神剧的节目,其中请到的时事评论员李千帆说道:“在这些抗日剧中,历史的真相与当下的真实已经被娱乐得无影无踪,这绝非爱国主义,而是愚民主义。这种泛滥和幼稚化倾向,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是很恶劣的,不能任由电视台和投资方为了收视率肆意涂抹历史。”[30]“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已悄然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包袱’,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自是有它的内在逻辑。但这种‘自我解放’也确实够‘彻底’的,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为掩饰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②的确,影视剧不仅是用来娱乐的,还可以输出价值观,民族的历史可以通过它的影视剧来体现。如果一个外国人想要了解中国,当他看到这样一部又一部的“抗日神剧”时会对中国是一种什么印象?中国的民族性格又何在?有些人说,我们拍这些剧不是给外国人看的,那就更可怕了,当我们的年青一代看到这些“神剧”时,他们的历史观会扭曲成什么样?针对这种“抗日神剧”现象,我们调查了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结果见表10.23。
表10.23 对夸张描写近代历史看法的调查统计
数据显示,在484个调查样本中,认为这种“抗日神剧”影响很大的占到了44.4%,而认为影响不大和无影响的加起来才仅仅有17.2%。可见,很大一部分被调查者还是认为“抗日神剧”对他们的历史观影响很大。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伟大而悲壮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堆砌出了最终的胜利,“我们的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基本理性”。[31]这段历史值得我们去颂扬,英雄也值得我们去铭记,但绝非是以这种误读误导的方式去宣传他们。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拍摄较好、较为客观的抗日题材影视剧,如《亮剑》《北平无战事》《长沙保卫战》等等,这种较为客观地艺术创作和宣传方式,同样也可以获得成功。然而,后者在传播与接受方面,不如“抗日神剧”那样更能走进青年群体,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正能量教育与影响值得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