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在大学生成长中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优良的学风是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提升综合素质的保障。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对落实发展素质教育、激励大学生扎实求真的优秀品格有着重要影响,并且能让学生时代养成的优秀品格追随其一生,为日后的成长打好根基,使学生成为品格高尚的优秀人才。
(一)改进学习制度
良好学风的形成非一时半刻之事,学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应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改进学习制度。当代大学生从小接受的基础教育都是“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缺少引导式、启发式的思想教育,学生注重埋头苦读,教育是通过题海战术等高强度的“束缚性”被动学习来实现的。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当前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提倡的是“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鼓励大学生多元化发展,注重创新和实践教育,教育是通过学生的“自觉教育、自我管理、主动服务”实现的。此外,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还可以结合现在的新技术、新媒体进行网络引导,这种方式也更能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日常。日前世界一流大学普遍对学生立异思维进行重点训练,主张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与人文教育贯通,我国高校也在努力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的特性发展,强化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完善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引导和教育学生养成的求真务实、创新发展的学风。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把幸福观教育纳入思政教育的课堂中。当代大学生之所以会对幸福观把握不当,学校教育中的不重视是一个重要原因,当前大部分学校的思政教育缺乏实质性内容,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空话或文件上。然而幸福观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融于平日的学习、生活中,不易被发现和重视,却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甚至日后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思政理论课能够以其强理论性、高系统化等突出优势,从理论层面引导教育大学生对享乐主义的认识问题,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幸福观内涵理论教育,以此避免大学生价值观扭曲问题。高校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热忱心态,建章立制,形成学风建设长效机制,让大学理念、规章制度在耳濡目染的教育和引导中深入学生的内心[71]。大学应在日常教学管理、教学宗旨标准、学生违反校规校纪处分等方面订立完备的规章制度,设立由教学宗旨、质量规范系统、教学质量考核评价系统等组成的教学质量监管系统,并且形成长效机制。(www.xing528.com)
文化往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高校校园不仅是流行思维和文化的宣扬场域和诞生地,也是各式错误见解必然要渗透,而且可以轻易渗透的场所,这便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性。校园氛围是一所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显现,因此学校各部门要形成合力,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建立长效机制,为当代大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受教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育人环境。优化校园文化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净化校园风气,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让正能量时刻萦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除了把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增加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还应将大学生幸福观的内涵丰富到大学日常校园文化建设中,把享乐、享乐主义的概念区分融入大学生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过程中。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目标明确,如积极开展以健康观念的营造为目标的主题活动,邀请校内外老师定期与大学生进行理论讲授与座谈等。校园文化的教育引导形式应多样化,从讲座、座谈、报告等到辩论赛、校园主题文化节、社团活动等都更加亲近学生生活。如在2009年9月新生开学之时,北京大学等高校在新生入学导论课时,邀请学者讲授学术道德;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的校领导也登台讲授,为新生解说本校学风建设情况[72]。2014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开展的名教授为大一新生当导师活动,名教授走进新生课堂为大学新生讲授学科前沿及在大学中读书、良好学风的重要性等,这些形式都是值得推行的。
此外,对学校周边的饭店、娱乐场所等各类鱼龙混杂的文化经营场所,学校应积极与当地公安系统、工商等部门联系,加强对监管力度。此外,要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学术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高雅的艺术交流活动、娱乐活动等,熏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使大学校园时刻被积极健康、有益身心的文化氛围所渗透涵养,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也必然会融入其中,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