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享乐主义表现:网信时代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享乐主义表现:网信时代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据结果表明,虽然基本不认同享受当下的大学生占比超过了半数,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支持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主义生活,可见享受当下、渴求贪图享乐生活的思想已开始侵蚀大学生的信念。(二)学习观上的中心地位弱化此次调查中,对“读大学是为了混文凭”的观点,4.3%的人表示想法与此观点完全符合,15.7%的人认为基本符合,18.9%的人不确定,32.1%的人认为基本不符合,28.9%的人表示与该观点完全不符合。

大学生享乐主义表现:网信时代的实证研究

享乐主义是违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过度谋求“个人”餍足的极度个人主义,常导致贪恋享受、理想信念动摇等,是“把享乐当成人生追求的终极梦想、以享乐为人生价值最高准则的思维见解和行为方式”,严重违背了个人遵从社会集体主义价值观。

(一)思想上安逸懒散低追求

在本次调查中,对于观点“今朝有酒今朝醉,享受当下也是合理的”,629人中14人完全同意此观点,占比2.2%,认为基本符合的占23.8%,不确定的占19.7%,基本不符合的占29.4%,完全不符合的占24.8%。数据结果表明,虽然基本不认同享受当下的大学生占比超过了半数,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支持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主义生活,可见享受当下、渴求贪图享乐生活的思想已开始侵蚀大学生的信念。在对理想信念态度的调查中,35.9%的人表示有清晰的理想信念并努力实现着,55.2%的人选取有大致的理想但没有特别规划,还有8.9%的人没想过这个问题甚至持有“过一天日子撞一天钟”的态度。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还是要求进步的,有自己的理想目标,但缺乏实现理想的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加之学校、家长没有及时、合理地引导规划,更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存在一部分得过且过的学生,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消耗大学生活

如同享乐主义支持追求享受快乐,现代社会为大学生们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环境、坚实的物质保障,他们中很大一批人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导致普遍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批大学生在平日生活里拈轻怕重,只会享受。在此次调查中,对于“目前很多学生把脏衣服寄回家,洗好再快递回学校,费用还蛮高”这种现象,6.5%的大学生认为很正常,当代大学生养尊处优已成为习惯;11.4%的大学生表示能理解,大学生的懒惰思想也是家庭教育不当的结果;64.1%的大学生不认同,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是起码的生活准则;只有18.0%的大学生明确反对,认为这是大学生节俭意识、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把脏衣服寄回家这类懒惰、自立能力差的行为只是表示不认同,而没有到反对这么强烈的程度,甚至还有大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养尊处优的正常现象,可见艰苦奋斗精神在当代大学生观念中已几乎被抛弃。此外,是否是独生子女和对艰苦奋斗的看法有一定差异,独生子女中选择不认同把脏衣服寄回家洗的比率高于非独生子女,而选择反对的比例却低于独生子女,可见,通常看法中独生子女会更养尊处优,没有责任意识,不懂艰苦奋斗的观点是有一定偏差的。

(二)学习观上的中心地位弱化

此次调查中,对“读大学是为了混文凭”的观点,4.3%的人表示想法与此观点完全符合,15.7%的人认为基本符合,18.9%的人不确定,32.1%的人认为基本不符合,28.9%的人表示与该观点完全不符合。综合来看认为与“混文凭”观点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比例为61%,可以看出,对于应以学业为重、提升自我的大学生来说,这个比例显然不够,甚至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完全认同此观点,可见,当代大学生不健康的学习观显现无疑,只为一纸文凭混日子的想法违背了大学这个神圣知识殿堂对学生的教育宗旨。对“考试是应付差事,以‘60分万岁’为原则”的观点,表示基本不符合与完全不符合的人数占69.6%,说明大部分人对考试的态度还是认真的,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但也有18.6%的人表示基本符合、完全符合,表明对大学考试持得过且过态度的人也占了相当数量,需要高校、教师引起重视,及时进行引导教育。

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上课“抬头率”低等现象,大学课堂本应是思维火花碰撞的殿堂,而如今小说、杂志、手机等被戏称为“课堂小三”,学术圣殿一时间成为“综合娱乐放松重灾区”、“拼知识”变成“拼流量”,有学校还因此出台上课前收手机、上课玩手机扣学分、放置干扰器屏蔽手机信号等奇招制服“小三”。如表8.3所示,在此次调查中,对于“大学生上课时间手机不离手,时时刷微信是合理现象”观点表示完全符合、基本符合的大学生分别占9.4%、42.4%,认为与此观点完全不符合的大学生仅占7.8%,可见现在很大一批大学生已不以学习为主业,贪图玩乐,并认为这是一种正常且合理的现象,大学生对学习主业的消沉思想亟须合理引导。(www.xing528.com)

表8.3 “大学生上课时间手机不离手、时时刷微信是合理现象”的调查统计

(三)消费观上的消费主义倾向

调查中发现,虽然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一批大学生无法把握合理消费和欲望消费之间的“度”,存在不符合自身能力的消费行为。在大学生对名牌产品认知和追捧程度的调查中,49.0%的人选择了可以理解;25.9%的人表示不认同,大学生不应过早追求名牌;仅有13.8%的人选择了反对,认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扭曲,值得警惕。这一结果表明,如果不对大学生的三观进行合理教育,这一现象可能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扭曲群体继续加大,刺激更多大学生的物质欲,引起学生间攀比现象,形成不良校园风气。对于如何看待“上海大学有新生开新车报道,随后其他学校也出现新车炫车贴,大学入学三件由手机、电脑相机变为房子、车子和股票”这种现象的调查中,13.7%的大学生认为很正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29.4%的大学生表示能理解,钱怎么花是自己的事,45.2%的大学生不认同,认为这种炫耀性消费现象会刺激学生越来越强的物质欲,引起学生间攀比现象,形成不良校园风气,仅有11.8%的人明确表示反对,认为物质比拼和炫富会让学生的精神层面更加苍白。可见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对炫耀性消费持不以为然的态度或是不认同态度,并没有达到反对的程度,没有把此问题上升至精神层面。从占比来看,家庭所在地为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乡镇、农村的大学生对炫耀性消费持认同态度的比例分别是52.9%、46.1%、45.8%、43.7%、42.7%、35.8%。由于大城市拥有更开放的环境和对外来思想文化的接受力,越是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对物质比拼和炫耀性消费的认同度越高,他们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自己的钱自己有选择支配权,而来自乡镇、农村等地区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与大城市学生不同,因而思想也相对传统保守。

(四)就业观和婚恋观上的功利主义取向

大学生就业观方面,在对国家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大学生村官”等举措态度的调查中,选择赞成并愿意去的大学生占37.7%;52.5%的大学生赞同国家的这种举措,但自己不愿意去;表示条件艰苦,限制个人发展的大学生占9.9%。数据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国家这一举措都是认可的,但因现实或利益驱使,大部分人自己不愿意选择这条路。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二、大三的学生表示赞同且自己愿意去的比例最高,由于大一刚进校的学生还处于“大学懵懂期”,对就业没有太深入的看法,而大四学生经历了找工作、实习等的洗礼,更多的会从现实利益和自身发展考虑,很少有人首先想到国家需要,因此对国家这些就业举措虽认同度较高,但自己不愿意去。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处于大学中期阶段,比大一学生老练成熟,又没有大四学生的世故,因此有着更多的热血情怀,更愿意以自身行动支持国家的这些举措。从专业上看,人文社科类的大学生愿意去的占比最高。从政治面貌来看,党员、共青团员选择赞成并愿意去的比例更高,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群众选择因待遇差而不赞成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9%、2.9%、10.3%,表明比起一般群众,中共党员、共青团员更注重国家、集体利益。

当代大学生在择偶观上表现出较为突出的注重物欲享受、当下快乐,一些女大学生虚荣心作祟,加之求职会遇到性别歧视,故把希望寄托于“好老公”等,出现了功利化等选择偏差,倾向于不努力便能直接享受生活。在本次调查中,对于大学生迫于生计傍大款、求包养这一现象的态度,19.5%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个人选择而已;11.6%表示能理解,迫于生计可以接受;38.4%的人表示不认同,认为迫于生计只是自己不愿努力的借口;仅有30.5%选择了反对,认为这是违背道德底线的行为。其中男生选择“正常现象”和“能理解”的分别占性别比例的25.4%、14.9%,选择“不认同”和“反对”的分别占性别比例的36.3%、23.4%,女生选择“正常现象”和“能理解”的分别占性别比例的15.2%、9.4%,选择“不认同”和“反对”的分别占性别比例的39.6%、35.2%。对于婚恋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群体,学校、家长、社会都应给予正面、积极的引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