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因素在个体道德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包括父母在生活中的榜样作用、父母对子女尤其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以及家长的德育教育内容是否和学校的道德教育处于同一链条上,都将影响道德相对主义的传播。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
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之家庭环境,对于塑造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崇高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基础性作用。然而目前大学生却常常处于这样一个左右为难的处境:在学校时,老师教导我们要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在家里时,父母却经常告诉我们,做好事不是人人能做的,要量力而行,不要什么事情都冲在前面。家长爱子心切的这种教育也使得学校与家庭的道德教育中间出现了脱节和真空地带,大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总是犹豫或选择没看见,社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道德冷漠和道德底线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怕被讹,不敢轻易地去扶起路边摔倒的老人或者小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只要自己不去做违背道德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殊不知,道德正是因为具有利他性才使得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因此,这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断层,也使得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判断和选择时充满了矛盾,不知应该相信老师的教育还是家长的敦促,使得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美德失去了原有的权威地位,大学生们也不再以道德的绝对价值性来引领自己的行为,这就降低了大学生对道德的信仰,容易催生一种道德相对主义情绪。
(二)父母榜样作用的弱化(www.xing528.com)
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表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父母的榜样作用在不断地弱化。家庭是子女最信赖、最稳定的生活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道德素质水平会直接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产生影响。随着大环境以及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够重视自身的道德建设,最常见的就是家长对其父母的态度、对亲戚朋友的态度、对外界一些道德问题的观点和行为不好,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价值观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然而在如今,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似乎要受到一定的挑战,父母的所作所为对还未定型的子女道德价值观念里产生了潜在危机。有些家庭的父母在孩子们心目中形象已经有所动摇,父母的行为难以起到一种典型的模范作用,突出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心目中家长已经不处在绝对权威的地位。部分家长榜样作用的弱化使得大学生父母的行为与学校教育时,心理出现了比较和反差,这种矛盾极易导致道德价值作用的削弱。
(三)独生子女教育的偏颇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大学生最直接感受到的氛围,所以对子女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塑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对大学生尤其对已经来临的独生子女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并克服道德相对主义有重要意义。独生子女拥有着独特的家庭结构,“四一二结构”中两辈人的关注点全都放在了一个人身上,难免有些溺爱,对他们的道德要求放低,对道德教育中的集体和社会意识教育有所淡化,对他们所犯的错误行为可以无限原谅,使得大学生认为犯了错误可以无所顾忌,在行为方面也经常以自己为中心,更加助长了独生子女的这种个人主义心理,这也是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