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德相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发展趋势

道德相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德相对主义通常在潜移默化中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影响,并且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影响将更加趋向多元化和深刻化的发展方向。道德相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首先就表现在削弱了道德判断的客观性,使得大学生过于重视生活中的情境性、具体性、特殊性,使道德成为主观情感化的表达,忽视绝对的道德价值对具体规范和情境的引领作用。

道德相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发展趋势

道德相对主义通常在潜移默化中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影响,并且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影响将更加趋向多元化和深刻化的发展方向。

(一)削弱道德判断的客观性

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使得道德判断更加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宏观和微观环境的交叉重叠性,使得当代大学生正面临道德领域中各种新现象和新问题的重重考验。当这种现实的环境遇上传统的道德评价方法,道德评价就会愈加模糊,真正的判断标准“退居二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道德相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首先就表现在削弱了道德判断的客观性,使得大学生过于重视生活中的情境性、具体性、特殊性,使道德成为主观情感化的表达,忽视绝对的道德价值对具体规范和情境的引领作用。在对“善意的谎言是道德的”这一观点的调查中,有超过一半比例的人赞同这一观点,其中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比例分别为15.2%和43.3%,持比较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的比率仅有7.8%和1.5%,还有32.2%的人对此持不确定态度。由此可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正是干扰我们形成正确思想观念的因素。判断某一行为道德与否的真正标准,并非因它在某一事件情境中的特殊性和偶然性,而应选择整个社会和人类作为参照标准。当代大学生关于道德内涵的理解,存在很多偏颇之处,需要及时加以纠正。

(二)冲击社会道德与心理底线

道德相对主义在看似“自然而然”的状态中把人们推入了一个又一个道德困境,个人层面的道德相对主义对人类的行为影响更为明显。忽略集体和社会意识,道德判断即将缺失统一、客观的标准,而逐渐成为主要依靠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而存在的约束力,依靠个人对道德的认知和喜好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这势必会造成社会的无序状态,在无形中助长了道德的个人主义心理和主观化倾向,淡漠大学生的责任感、公德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道德的理解多以自己为出发点,忽略道德的利他性,把自己作为参照物,认为道德就是不做伤害或干涉他人的行为,显然这是种道德的个人化心理,冲击着人们的社会道德底线和心理底线。腾讯新闻曾报道“抢座抢出新花样”“女子地铁撕衣大战”“公交上女子睡着未给老人让座反被毒打”等新闻,此时,道德领域的底线已被突破,道德素养的说教已然苍白无力,言辞上的斥责和批判已经无法扭转或者遏制这种不文明的举动,道德警醒与自觉只是一句空话。当道德底线被突破,就会愈演愈烈地发展为更加暴力与血腥的一幕。

首先,这种道德的个人化心理忽略普遍道德原则的存在,也就延伸出道德底线化问题。何怀宏先生曾把建立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可能达成的基本道德规范的认识称为“底线伦理[36]。他认为,这种底线伦理针对人生理想和价值观的高级阶段,即无论每个个体向往怎样的终极目标和价值旨趣,都有最基本的原则和界标不能违背和无视,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这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却存在着另外的问题,它表示道德只是以一种否定的形式要求人们不要去做什么,是一种外在的限制,而不是由衷地鼓励我们应该主动去践行那些高尚的、崇高的美德和价值。这种底线道德表面上是坚守道德规范,实际上是模糊、削弱道德的真正内涵和意义。有人开始认为自己不去损害其他人的权利就是一种道德行为,因此在道德的利他性实践方面就会显得被动。这种外在的约束无法实现整个社会的真正善,这种善的实现是人们内心自主自觉的力量使然。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是人行为或实践活动的目的,并且最高的善就是幸福,幸福又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而德性又是使得我们好并使其实现活动完成的好的道德品质(如勇敢、公正等)[37]。也就是说我们要从心底有对高层次价值的追求,而不仅仅是遵循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只有具备这种德性才能促进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为社会的道德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其次,这种道德的个人化心理对人们的影响还表现在社会冷漠上。可见,这些人不作为行为状态的结果却给和谐的社会秩序带来深重的破坏。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随着现实社会中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判断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中,今日之道德可能在明天就要受到谴责,并且伴随着一些负面社会现象的产生,人们越来越有消极抵触情绪,好心做自己该做的事却不被理解甚至被讹诈,而那些没有做出实际行动的旁观者却没有受到任何谴责。因此,在一些可能危及别人利益或生命的道德情境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沉默或静观其变,这反而成为人们认为的最好的方式。

对大学生“看到摔倒的老人后会如何去做”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犹豫或选择作为旁观者,其中看到别人前去帮忙也会上前帮忙的占近一半比例,为43.5%,选择不清楚的调查人数占比20.6%,一直站在旁边和立刻走开的大学生分别占比3.9%和5.6%,选择立刻上前扶起来的人数仅仅占比26.4%。由这一数据可见,曾为传统、主流的美德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今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已经严重受到了这种相对主义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的影响,遇到这种摔倒老人扶不扶的事情时也开始犹豫和后退。就这一现象本身而论,这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失足之处,需要各界及时加以纠正,使当代大学生建立明确而笃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三)淡化崇高的道德理想信仰

道德相对主义割裂了道德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只看到偶然性和情境性,逐渐演化为一种相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判断方式,这就极易造成大学生崇高道德信仰的淡化。对大学生对“‘最美’现象只是社会上的个别现象”这一观点的调查显示,非常赞同、比较赞同和不清楚观点分别占比8.7%、34.0%、25.8%,而比较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的比例为25.1%和6.5%,概括地说赞同这一观点的比例远超过不赞同的比例。可见,当代大学生对这种社会上的美德已无崇拜之情,而把这种现象只当作是生活中的一些特例或者是与己无关的现象。这也正是一种不承认道德的绝对性,只认同其相对性的错误观点所致,使得道德权威逐渐失去其绝对支配地位。(www.xing528.com)

此外,在对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不确定的态度。表示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这一观点的比例分别为8.9%和33.1%,而不确定态度占比39.8%,比较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的比率分别为13.0%和5.2%。可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以此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这一点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很多人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已经可有可无,不能再作为一种权威指导。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思想意识,同时对于学校道德教育也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危害。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关系不大”的调查结果显示,2.6%和10.4%的人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这一观点,认为它只是一些官样文本,和自己没什么关系,还有28.1%的人对此持不确定态度,比较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占比分别为40.7%和18.2%。可见,学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遇到了现实的瓶颈和阻碍,近一半比例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不确定和怀疑态度。

(四)强化了道德虚无主义意识

在多元、复杂、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塑时期,而此时的氛围正好适合大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意识。与一元、传统、强制的社会背景不同,在多种多样的生存状态里,大学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即传统的道德观念在潜移默化中降低了影响力,敢于追求时髦成了这个时代的召唤。因此,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受到的拘束不再像从前那样多,很多规范在大学生心目中也不再那样不可触犯,规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没有客观存在的约束规范和原则。本研究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通过实证调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对大学生关于“‘至善’‘完美’和‘真理’是不存在的”观点的调查显示,持不确定观点的大学生占比21.6%,认为赞同的大学生超过了不赞同的人数,其中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比例分别为13.4%和28.1%,比较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的比例分别为24.0%和12.8%。可见,大学生对于“至善”、“完美”和“真理”的认知存在偏差,有的只看到暂时性、特殊性的一面,忽视了其本身即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同时,这也反映出目前大学生对于道德价值真理的态度,认为这些只不过是课本上宣传的理论知识,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这就会逐渐形成一种道德价值虚无化甚至是虚无主义意识。因此,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受到此种意识的影响,随意而为,不受约束,这都是高校中现实存在的问题,也就迫切需要多方形成合力以发挥指导作用。

此外,这种道德虚无意识还强烈表现在对道德的本质理解中,如表6.4所示。由这一观点的调查结果可知,绝大多数人认同这一观点,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比例分别为22.9%和53.0%,还有16.5%的人对这一观点不确定,仅有6.3%和1.3%的人比较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这一观点,赞同的比例远大于不赞同比例。可见,大学生凭借自己对道德现象的理解得出结论,完全忽视道德的绝对性和价值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把道德看作是一种随人们主观评价而变化的相对的状态,这是一种典型的道德虚无意识。这也极易导致大学生不以严格而普遍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的实践活动,行为随意化,这对崇高的人生理想信念和高尚价值观的建立及稳定都起着腐蚀与动摇的危害作用。

表6.4 对“世上没有不变的道德,只有变动的道德评价”的选择比率

(五)过分强调价值主体的地位

道德相对主义提倡社会宽容和人性解放,能起到一定积极性的作用。它促使人们从传统、一致的道德条目下获得一定的“解放”,使每个人能够根据具体的现实情况去选择自己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实践,这种自由不是指单纯的道德规范束缚被解开,而是一种内心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作用及个人理性作用的发挥。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个体的极大发展,归根结底,人类历史即是个体发展的写照。[38]市场经济打破了传统的人身束缚之后,人们更多地依靠自身的意识支配自己的行为。大学生对于自身经常遇到的道德难题,越来越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希望社会能够同样考虑、照顾到他们自身的利益。这也凸显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主体价值,希望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到社会的认可。然而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过于夸大自己的主观意识在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中的作用,忽视了道德的客观性和绝对性。因此,在适度的范围内,辩证地看待道德相对主义的影响和存在的必然性,有助于我们找到合理的应对策略,增强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