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德相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基本特征

道德相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层面上的道德相对主义对大学生的利弊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均衡,而个人主观意识层面上的道德相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和深远。尽管绝大多数大学生否认道德的绝对性,但却有几乎一半的被调查比例不认同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认为道德是永恒不变的。其次,调查当代大学生对道德相对主义的认知。

道德相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基本特征

道德自身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有机统一,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协调。道德相对主义的理论内核违背了道德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辩证道德观,只追求道德实践的偶然性和特殊性必然导致该思潮的盛行。文化层面上的道德相对主义对大学生的利弊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均衡,而个人主观意识层面上的道德相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和深远。这种个人化、功利化、底线化的道德倾向,势必对大学生的集体和社会意识、对道德的崇高信仰及道德共识的建立造成毁灭性的破坏。道德相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道德认知上是非观念模糊

当代大学生对于道德的固有属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认知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偏差,而这正是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的一个主要条件。在此结论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大学生对于道德绝对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这两个对立概念的认知,其结果也同样存在着很大偏差,具体情况如下:

首先,调查当代大学生对道德绝对主义的认知。关于“道德是放之四海而不变的”这一观点的选择,占比16.4%的大学生非常赞同这一说法,27.7%比例的大学生比较赞同这一观点,25.3%的大学生不赞同这一观点,11.3%的大学生非常不赞同这一观点,19.3%的大学生对此持不确定态度。对于这一观点的理解,持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态度的比例占多数,与对道德是否具有绝对性的调查出现了一定的偏离情况。尽管绝大多数大学生否认道德的绝对性,但却有几乎一半的被调查比例不认同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认为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其次,调查当代大学生对道德相对主义的认知。对道德相对主义典型代表观点的调查结果如表6.3所示,逾半数的大学生赞同“不同地域、文化和情境的道德无所谓对错”这一观点,其中持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大学生比例分别为12.8%和37.5%,占比17.7%的大学生对这一观点持不确定态度,分别有21.2%和10.8%比例的大学生比较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这一观点。对于这一观点的理解比例程度与对道德相对性的调查结果比较协调,单纯地就占比多少来看,在承认道德相对性的同时,也有过半比例的大学生承认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因时因地而异。这也显示出大学生对于道德相对性理解失误之处,混淆了道德的相对性与相对主义之间的本质界限,使得道德相对主义思潮在主观上有了一定的存在基础。此外,卡方检验结果p值为0.048,p<0.05,拒绝原假设“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于不同地域、文化和情境的道德无所谓对错的认知没有显著的差异”,说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于道德相对主义的认识有比较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呈现在不同年级所接受和理解的道德内涵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应注重把对道德本质的认知教育摆在高校德育建设的突出位置。

表6.3 对“不同地域、文化和情境的道德无所谓对错”的选择比率

上述数据结果表明,样本群体无论是对道德的相对性、绝对性还是道德绝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的认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对道德本质属性的不当理解误导着大学生对道德理论和实践的认知,使得大学生对道德在规范层面和价值层面的认识模糊,过于忽视道德的绝对性,而又在抽象理论上认同一些极端的观点。过于重视道德绝对主义往往让人容易忽视道德的相对性,忽略道德行为发生的情境性与偶然性,而只以规定的教条来进行评价,片面注重道德的某一面。而道德相对主义又否认了道德的一般性、绝对性,只注重文化、地域、境遇和个人情况的差异,抹杀了道德所具有的根本特质,无所谓某一行为的是非对错,这样的后果就是不承认存在道德,也就取消了道德。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对道德的理论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偏颇之处,尤其是对道德相对主义的认知。大学生认为对于其他国家、文化、习俗的事物无法进行评价,因为各自有着不同的传统,这极易导致大学生混淆是非观念,模糊不同文化、情境的客观判断标准,拒绝生活中行为约束规范的客观性

(二)道德选择上集体和社会意识弱化

由于部分大学生在认知上对道德相对主义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容易混淆是非、善恶、美丑等观念或将判断标准感情化、个人化。除道德认知外,部分大学生受道德相对主义思潮影响的另一个表现是在道德选择上集体和社会意识弱化,社会旁观心理愈加浓厚,“事不关己,做好自己就是王道”是这个时代很多年轻人的观念。(www.xing528.com)

首先,对大学生集体意识进行调研。对于赞同“集体出游的地点不是自己想去的,可以不参加”这一观点的选择结果比例分别为10.2%和30.5%,持否定态度的大学生分别占比30.7%和4.8%,还有占比23.8%的大学生对此不确定。由这一调查综合结果可见,持赞同态度的比率超过不赞同态度的比率,而有极小部分对此持非常不赞同观点。对于正处于一个社会雏形状态的校园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而言,以此种道德观念来约束自己显然是不够的。可见,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中的集体意识有待于加强培养。

其次,对大学生社会意识进行调查。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在追求个性和自由的同时,社会意识不断弱化,已经干扰到社会秩序的和谐。关于公共道德的调查,即使条件限定的是在公共场合且超过一定限度的过分亲密行为,仍有占比7.4%和34.6%的人认为这样的行为很正常和比较正常,还有14.9%的大学生对这一行为持不确定的观点,这也恰好反映出大学生缺失社会公德和底线意识后,想要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很艰难。占比38.3%的大学生认为这一行为不太正常,仅有4.8%的大学生坚定地认为这一行为是很不正常的。就综合结果来看,还是有很多大学生对此行为的态度不够明确,也侧面反映出传统的、普遍的道德规范正日益失去其约束的魅力,并逐渐退出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这种道德相对主义的认知和实践,造成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和道德共识底线的不断降低,逐渐失去判断某一行为正确与否的普遍参照标准,家庭、学校和社会迫切需要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念中社会意识的锻炼和培养。

(三)价值取向上具有相对主义倾向

具体来说,价值观表现为人们进行价值选择的标准,人们认为什么事物对他们有用,或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该事物对他们来说就是有用的。[35]设置的“以富二代、白富美作为首要择偶条件无可厚非”问题对大学生的择偶条件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分别有28.4%和14.7%的人比较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这一观点,但仍有3.7%和24.4%的人认为以富二代、白富美作为首要择偶条件无可厚非,认为这是个人的价值选择自由,别人无权干涉,还有占比28.8%的人对这样一个观点持不确定态度,不置可否。可见,伴随着社会环境影响的变化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发展特点的改变,很多人在价值观判断上呈现出一种相对主义倾向,认为怎么做是自己的事情,别人不应加以干涉,也不能妄断是非。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这样一种价值观的选择表现出不确定的态度,不能客观、全面地做出判断结果。

在不同性别对“以富二代、白富美作为首要择偶条件无可厚非”的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最小期望频数为8.02,适宜做卡方检验。p值为0.386,p>0.05,原假设“不同性别对以富二代、白富美作为首要择偶条件无可厚非的选项无差异”成立,说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于以富二代、白富美作为首要择偶条件的态度上没有差异,对此都有着普遍相似的认识。这种中立化的、相对主义的自由价值观,已经严重渗透到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中。

此外,在对汶川地震中正在讲课的范美忠丢下学生先行逃生的“范跑跑”事件的问卷调查中,有32.5%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完全理解这一行为,这是人的本能体现,36.4%的人认为这一做法应该受到谴责,这是个人主义的表现,有31.2%的比例选择无所谓,纯属个人喜好。虽然“范跑跑”事件不断升级发酵,对这一事件各界也是争论不休,但是单纯地就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角度来看,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认为无论是否是一名老师,相较于自己的利益和生命安全,道德毫无立锥之地,这是个人的价值选择,其他人没有任何干涉的理由,没有任何人能左右我们的行为方向。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价值观念,选择什么、怎样选择都是个人自由,没有什么绝对的、客观的评判标准。需要引导和纠正这种自由的、相对主义价值观倾向,以期从根源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坚定、客观的价值信念和理想信仰。

(四)行为表现上体现出自由化趋势

道德相对主义的干扰特征还体现在大学生的行为表现上。当代部分大学生已经抛弃传统的道德行为约束力和普遍的道德规范,越来越追求一种自由化和随性化的生活方式。对于“当前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或同居行为很正常”这一观点,大部分的学生持非常赞同、比较赞同的态度,分别占6.9%和35.7%,认为这一现象很普遍也很正常,仅有8.7%和24.0%的人持非常不赞同和比较不赞同的态度,还有24.7%的大学生持不确定的态度,对这一行为正常与否的判断模棱两可。可见,传统的道德约束力和道德规范正在渐渐失去普遍有效的约束作用和支配地位,大学生越来越追求一种“行为时髦”,认为这是21世纪,应该跟上潮流,对很多行为不再以传统的眼光来看待,从而使得大学校园充斥着一种所谓自由、散漫、随意化的生活行为风气。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迫切需要联合起来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风尚环境。

(五)思维方式上呈现多元化现象

道德相对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还在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高度重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体价值的认知。对于“因为身体不适不让座也应受到道义上的批评”这一观点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不赞同这样的观点,其中比较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的比例分别为37.0%和42.9%,比较赞同和非常赞同分别占比5.0%和3.2%,还有占比11.9%的大学生持不确定态度。由此可见,尽管有小部分大学生认为无论身体状况如何都应让座,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美德,然而大部分人还是认为既然自己身体已经不舒服,那就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特殊情况,而非使自己机械、教条地去遵守一些道德规范。尽管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但单纯就看问题的角度来说,很多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需求和地位,能够倾向于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主体性去全面评价此类状况,也不失为道德相对主义存在和盛行的客观必然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