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金太尔曾说过就像其他的怀疑主义一样,相对主义也是目前为止已经被推翻了好多次的理论之一。可见,道德相对主义之所以依然对部分人群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在于它的存在迎合了一部分人内心的想法和现实遭遇,有一定的必然性。其立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多种多样的道德观点
日常生活中鼓励道德相对主义的一句俗语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人们评价某一行为,有很多时候总是认为你和我的处境不同,观念不同,就无法站在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反之亦如此。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你不要干涉我,我也不去评论你的是非。由于现实生活中社会交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方式越显多元和陌生,找到对道德评判的唯一解决之道已不能说服大众的思维心理。某一行为的当事人或第三方,不论具体是非,内心各执己见,这被作为保留自己观点的最好方式,相安无事的态势得以蔓延。由此,对于某一事件的理解,出于自身背景的差异性,理解也就愈加多元化,各种观点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道德两难问题的判断(www.xing528.com)
莫里斯·金斯伯格认为:“确定道德判断多样性的特点与范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31]道德情况的发生,往往归因于多种原因的相互联系。作为需要做出判断的当事人或者旁观者,如何确定这种多样化的状况,实为难题。特别是对一些道德两难问题的决断,我们总会无所适从。柯尔伯格关于道德两难推理最经典论述是“海因兹偷药”: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只有一种药能挽救她的生命,但是药价非常高,且不能赊账。她到处借钱未果,无可奈何去偷了药。关于这个故事,我们可能会问很多疑问,主人公是否应该这样做?为什么?她是否应该被判刑?为什么?作为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者,无论使用怎样的语言和逻辑技巧,如何看待此种情况恐怕难有定论。
(三)复杂多变的道德情境
道德情境性既包括宏观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的差异,也包括某一行为发生时周围的情况或氛围的小环境。这种宏观上源于地域差异性的道德相对性,使得人们相信在做出道德判断和评价时,不应以自己的现实条件作为标准,而应该警惕习俗间存在不可通约性的可能;另一方面,对于不同时间、地点、当事人等维度构成的事件,如何分析和定论需要多重考虑,单一的情境判断不符合实际情况和人道主义的考虑。人们对道德的判断,面临的困境也正是要结合这种具体性,大到社会风俗的差异,小到道德事例的发生,无疑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境遇因素。人们也更加倾向于首先考虑到这种情境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至于在做出道德评价时总是会以细致具体的情况作为基础。当然,这其中有合理性的一面,只是这种合理性没有按照适量的“度”去发展,而是片面强调特殊性和差异性,忽视在具体情境指导下的道德原则性,使道德逐渐演化为多样化情境中的一种个人情感表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