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信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民族主义思潮特征

网信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民族主义思潮特征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互联网传播在民族主义思想和观念时表现出了新的形式和特点。回顾近十年有关民族主义的事件,无不和网络有关,民族主义参与主体呈现过度年轻化之势。(二)民族主义表现方式走向极端化民族主义表现方式走向极端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行动暴力,二是语言暴力。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表达民族主义情感的渠道增多,互联网的匿名性加强了人们对民族主义的极端化表达。

网信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民族主义思潮特征

人们通过互联网能够方便快速地了解时事政治,能够在网络上搜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单凭我们个人有时还是很难获取到准确无误和全面的信息。我们接触到的小事都极有可能激发我们的民族情绪,引发民族主义事件,更别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涉及国家安全、利益的事件了。所以,互联网传播在民族主义思想和观念时表现出了新的形式和特点。

(一)民族主义表达载体倾向现代化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的革命一直引领舆论平台的生成和发展。互联网的运用使更多的网民有更多的机会来表达自己意愿和诉求,如新闻跟帖,就是网民在浏览新闻时,可以在网页下面的评论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论坛发言,就是指网民针对BBS论坛上的话题发表言论,这种言论分为主帖和跟帖两种,BBS论坛有官方的(强国论坛),机构的(网易论坛、天涯社区),还有一些业余的(各院校开设的论坛);博客、微博和微信发言,就是网民在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和客户端上发表言论,或者评论、转发、回复别人的言论等;SNS网站,通过社交网站能结识更多的人,扩大自己的社会关系网,这样使得信息传播更加速度化和规模化。由于这些平台的迅速发展更新和手机用户的增长,人民群众不仅仅满足使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民族情感,而是通过网络中的各种平台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民族情感。互联网的跨国性、即时性、高效性、规模性、传导性、匿名性和互动性的特点,给人们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形式,继而“网络民族主义”一词应运而生。回顾近十年有关民族主义的事件,无不和网络有关,民族主义参与主体呈现过度年轻化之势。

(二)民族主义表现方式走向极端化(www.xing528.com)

民族主义表现方式走向极端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行动暴力,二是语言暴力。行动暴力就是指个别群众在表达自己的民族情绪时不再采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而是用打砸抢烧等方式,例如针对奥运圣火在巴黎遇袭引发的抵制法货行为,针对钓鱼岛抵制日货到萨德系统抵制韩货行为等。语言暴力不言而喻,就是通过使用过激的言语来谩骂、侮辱那些被认为是卖国贼或敌人的人。上述列举的事件对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方式来说,无疑是表现出极端性的特点。民族主义走向极端,一方面是因为当代民族主义的参与主体越来越年轻化,尤其以大学生为主,大学生处于价值观的形成和成熟时期,他们拥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自信心,希望通过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来让更多的人认可,强烈要求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同时大学生的思想还处于摇摆状态,理性判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缺乏,导致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在面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出现困难,有时不经意间就会陷入极端的民族主义阵营当中来。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表达民族主义情感的渠道增多,互联网的匿名性加强了人们对民族主义的极端化表达。人们只要用数字、字母、符号等构成的所谓昵称就可以登录一些网站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不需要实名认证,这就给语言暴力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三)民族主义包含内容缺乏价值内核

当前的民族主义思潮显现出“空洞化”的非理性特征,民族主义在中国始终缺乏一个让大家基本认同的、持久的、普遍的为人们乐意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体系和思维模式。不少学者的研究中都明确提到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缺乏价值内核。因此,在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的引领下,一些大学生在认识民族主义时出现模糊状态,在表达民族情绪时出现非理性状态,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只是在某些立于“潮头”的学术旗手们的指引下完成的,这样他们就陷入了抽象的“爱国主义”中,从而削弱了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升其思想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