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意见领袖带动“小群体”
网络传播与传统大众传播同样也存在“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影响力通常很大,当网络舆论兴起时,意见领袖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通常扮演中介或者过滤的角色,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由此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成为不断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正如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社会也时不时涌现出一些能引导舆论走向的具有宏大影响的人物,我们可以将其称作意见领袖。[11]交互传播的不同言论和意见能够演变成网络舆情危机,原因在于那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立足自己的立场与利益不断地整合网民群体的意见,并不断指导舆论走向自己预设的路径。在网络民粹主义的形成过程中,网络精英对意见路径进行设置是很重要的一环,但仅仅如此还不够。纵观网络民粹主义的突出事件,网民观点的极端化倾向是必不可少的。在网络社会中,不同群体的成员最初会带有对某种观点的倾向,在意见病毒式传播之后,人们的观点逐渐朝偏激方向转移,并最终形成极端化的观点。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民粹主义随着事件被关注的热度开始高涨。在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大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所以网络意见领袖都在努力使自己的声音更加响亮,观点更加清晰。某些网络意见领袖为了宣扬自己的观点、扩大影响力或增加认同度,会力求说服更多的人来支持自己,可以说是使出浑身解数。原帖发布后,观帖网民自发转帖或跟帖,这一过程中,事件本身所引发的见仁见智争议,即使是造成了不同网民观点的博弈与争论,都会造成网民对热点突发事件的网络关注程度。同时,某些具有操纵能力的意见领袖通过对网民评论的整合与分析,提出了具有一定系统性的综合表述来维护自己的观点,从而引起更大的争论与关注,这就是普通网民与网络精英相互融合与扩散的现象。
(二)“小群体”走向多数人的“运动”(www.xing528.com)
网络民粹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运动流程在网络意见领袖带动下形成“小群体”,再由小群体走向多数人的“运动”。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诺提出为人们所熟知的“沉默的螺旋”机制学说。其核心观点是群体意见对沉默的中间派的影响是一个渐进过程,最终能形成强大的效果。网络民粹主义的渲染与喧哗,使原本的少数人“小群体”逐步演变为多数人的“运动”。这种运动一定程度上就是托克维尔所说的“多数人的暴政”。他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对于美国的民主政府,最令人担心的……是它的力量过于强大。对于美国来说,最让人担心的……是它对暴政的限制措施太少。”[12]2003年的黄静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82年出生的黄静是湖南人,生前是一名音乐教师,2003年2月24日上午被发现全身赤裸着死在学校宿舍床上,25日湘潭市公安局鉴定为心脏疾病发作而猝死。但这一鉴定结果遭到多方质疑,司法部门的证据处理方式及长久以来积聚在人们心中的对司法的不信任,使公众和网络舆论几乎绝对地倒向黄静家属一方。在此案件中,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表现非常明显——认定被告有罪的意见占据绝大多数。虽然最终法院判决宣布被告无罪,但是从社会维稳的角度上看,他被羁押比被释放对社会的危害要小,可悲的是这已经背离了法律精神:一个无法被证明有罪的人,已经被司法羁押长达九个月,这便是托克维尔所论述的“多数人的暴政”。这种“多数人暴政”在“合肥少女毁容事件”“北京李某某案”的审理过程之中也十分明显,网络群极化给予的压力也很大。
在网络社会中,原本一件微小的事情也会引起热烈的话题讨论而被热炒,以至于不断升温发热,迅速上升为微博热帖,被更多的用户转帖,成为网络社会的一时热点。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热情地参与其中,不断地围观和起哄使事件变得扩大化和复杂化,使得单一事件在短时间内聚焦了巨大的注意力,成为网络社会“街头巷尾”讨论的中心。也就是说,中国式的网络政治参与热,一定程度上有公众起哄的非理性成分,容易造成民粹主义的“多数人的暴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