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招应对普世价值对大学生影响

五招应对普世价值对大学生影响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应当对“普世价值思潮”等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手段等进行更全面细致的研究,从而采取针对性的举措,对隐蔽性强的渠道如影视文化渗透、非政府组织交流活动等更要予以特别重视。另外,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也要进一步跟上。

五招应对普世价值对大学生影响

(一)促进新媒体在校园的健康发展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媒体,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此基础上,社会思潮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良莠不齐的思想极易对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大学生带来复杂的影响,新媒体对此必须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第一,新媒体自身要提高责任意识。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意识形态环境较为宽松,普遍以粉丝模式运营的新媒体,往往过分看中关注量、浏览量带来的商业价值,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日渐逐利化,越来越多扰乱视听、哗众取宠的内容的发布扭曲着社会主流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侵害着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思想意识,不仅阻碍社会发展,对文化传媒产业自身也带来了莫大的困扰。而事实是新媒体是无法脱离社会独自生存的,新媒体要将目光放长远,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信息时代的新媒体应当端正自身的价值导向,多传播正能量的资讯,多报道与人民群众尤其是大学生等年轻群体关注的热点、焦点相关的内容;应当将自身的技术优势运用在社会所需、高校所需的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上,对于包含不良思想观念的内容自觉予以抵制和清理。第二,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和管理。仅仅靠新媒体“自省”、自我管理显然不够,政府部门的引导与监管工作也要到位。一方面要对新媒体的发展予以大力支持,指导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支持技术创新进步;[39]另一方面要发挥监管职能,制定相应的规则制度,重视网络空间治理,加强检查力度,对违背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予以清除,对不合格的公众号、直播间等平台予以封禁。新媒体是当前与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力量,在对其进行管理约束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加强其舆论引导的正面作用,发挥其在治理方面的特殊作用,利用其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思想环境。只有良性健康发展的新媒体,才能有利于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

(二)深化对不良思潮的学术研究

当今的国际格局下,西方国家依然掌控着国际政治话语权,不遗余力地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传播、输出其意识形态,侵蚀着社会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我们由于相关的学术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在论战中往往落入他们的话语语境,导致批判的力不从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加强对不良思潮的学术研究,对其理论基础、内在逻辑、传播机制等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制定更有效的应对措施,实质性地增强反驳、批判力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了学术话语的主动权,才能为争夺政治话语权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要加强对不良思潮理论的研究。一方面要明晰相关思潮的内涵与外延,避免视角混乱、范围不清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对相关思潮的发展起源、哲学依据、具体到社会中的表现等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发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增强说服力。第二,要加强对不良思潮传播机制的研究。社会思潮只有在不断传播中才能保持生命力与影响力,堵住了传播的道路,就等于掐住了不良思潮的“成长”之路。为此,应当对“普世价值思潮”等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手段等进行更全面细致的研究,从而采取针对性的举措,对隐蔽性强的渠道如影视文化渗透、非政府组织交流活动等更要予以特别重视。另外,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也要进一步跟上。目前关于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普遍较少,而大学生是极容易受到社会思潮影响的群体,一旦其误入歧途,未来国家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往后应当更加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都要加强,以求结果科学、严谨,进一步丰富社会思潮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成果。

(三)加强对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

第一,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础,面对不良思潮攻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攻击社会主义道路,诱导大学生思想观念“西化”的现状,只有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武装学生的头脑,才能有效抵御不良思潮的危害。一方面,要使大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与阶级分析方法的学习。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40]要转变“运用阶级分析法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念,积极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与阶级分析法分析意识形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普世价值思潮”包裹在“民主”“自由”“人权”“平等”诱人外衣之下的实质:这不过是西方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经过“去意识形态化”伪装之后的产物,其内核依旧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使大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与唯物史观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在分析事物时,都是将其看作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对之进行历史的分析。通过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方法与唯物史观,学生就能够揭示“普世价值思潮”所鼓吹的“适用于所有人所有社会、具有普适性永恒性”的虚伪:价值观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适用于特定阶段、服务于特殊阶级的,抽离特殊性、具体性,只强调抽象性、普遍性的“普世价值”根本不存在于世。另外,高校还需要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研究思潮问题时注意区分政治语境、学术语境与大众语境,避免出现“扣帽子”的现象。

毛泽东说过:“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自由、民主,没有抽象的自由、民主;有了剥削劳动人民的自由就没有劳动人民不受剥削的自由,有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就没有无产阶级的民主。”[41]只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就能揭穿“普世价值思潮”的谎言,揭露其资产阶级代言人的实质,从而使学生自觉予以抵制、防范。同时,还应当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判断国内外局势及热点事件的能力,“普世价值思潮”往往利用国内外热点事件、话题等进行价值观的宣扬与意识形态的渗透,通过对其的鉴别与判断,能够使大学生养成在日常社会活动中发现问题、看清本质的意识。

第二,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应对各种意识形态挑战,集聚社会力量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历史性的意义,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支撑着国家的运转与社会的维系。而代表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普世价值思潮”,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带来了碰撞与冲击。一方面两者有着“相似”之处,都包含有“民主”“自由”等内容,另一方面两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意识形态却是截然对立的。大学生如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不够、把握不清、缺乏兴趣,就容易被“普世价值思潮”所吸引,认为其才是最能反映“全人类追求”的价值观,甚至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拾其牙慧的产物。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既蕴含传统文化的特质,又具有新的时代内涵,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统一。[42]与强调个人自由、代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西方“普世价值”相比,强调劳动、代表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有先进性,真正符合我国的社会发展道路。高校应当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其所代表的精神实质,和其与“普世价值思潮”相比具有的优越特性,使学生自觉地远离“普世价值思潮”的错误诱导;高校要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熏陶;同时配合全社会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在学生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导、引领地位,在校园内形成对“普世价值思潮”等不良社会思潮的批判、改造、提升格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深深植入校园文化,就能够把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令其“无所遁形”。

【注释】

[1]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2010—2014社会思潮的动向调查分析报告[EB/OL](2015-01-09)[2018-09-28].http://theory.rmlt.com.cn/2015/0109/367950.shtml

[2]赵丽涛.“普世价值”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3]新华社.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京召开[EB/OL].[2013-08-20].http://www.wenming.cn/xj_pd/ssrd/201308/t20130820_1422721.shtml.

[4]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http://www.wenming.cn/ll_pd/shzyhxjztx/201312/t20131223_1654835.shtml.

[5]卫兴华.掀开西方“普世价值”的面纱[N].人民日报,2015-11-30(007).

[6]蒋旭东.“普世价值”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政治学研究,2008(5):28-30.

[7]张苗苗.普世价值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22-127.

[8]汪亭友.旗帜鲜明坚持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8-05(A0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10]周新城.关于“普世价值”的随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25-28.

[1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108.

[12]金民卿.走出“普世价值”论的迷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2-13(008).

[13][法]孔汉思·库舍尔.全球伦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2.

[14]汪亭友.“普世价值”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8.

[15]崔雷.专题文献高频主题词的共词聚类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4):49-51.

[16]唐进.我国外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综述——以社会网络分析为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2(1):64-69.

[17]郭文斌,俞树文.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基于3170篇硕士及博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共词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4(2):45-49,67.(www.xing528.com)

[18]薛薇,陈欢歌.SPSS Modeler数据挖掘方法及应用(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76.

[19]李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厘清的基本理论问题[J].社会主义研究,2016(3):50-55.

[20]林伯海,杨伟宾.习近平“共同价值”思想与西方“普世价值”论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8):37-41.

[21]周新城.论“普世价值”是否存在及“普世价值”鼓吹者们的政治目的[J].政治学研究,2008(5):16-21.

[22]刘军.整体网分析:UCINET软件实用指南(第2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53.

[2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24]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5]杨晓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

[26]梅荣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5.

[28]范跑跑践行“普世价值”的楷模[EB/OL].2008.http://groups.tianya.cn/post-185186-260427030774152487830929-1.shtml.

[29]互动百科[EB/OL].2015.http://www.baike.com/wiki/%E4%BA%BA%E7%94%9F%E8%A7%82&prd=button_doc_entry.

[30]陈春莲,陈蕾.西方“普世价值”思潮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91-94.

[31]张潇文.基于传播学视角的意识形态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15(3):232-238.

[32]项丹.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效果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33][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4][英]弗朗西斯·斯托纳·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35]易重华.虚假的仁义之师[J].政工学刊,2017(2):94-95.

[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37]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3-05(006).

[38]女留学生称美国空气香甜[EB/OL].2015.http://news.sina.com.cn/c/nd/2017-05-23/doc-ifyfkkme0208848.shtml.

[39]黄楚新.我国新媒体发展现状、趋势与政策建议[J].新闻战线,2017(9):82-85.

[40]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1]周新城.一些人鼓吹的“普世价值”实质上就是西方的价值[J].政治学研究,2008(6):3-4.

[42]包霄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比较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5(1):80-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