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裸贷事件发展脉络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裸贷事件发展脉络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吉林、江苏、湖南、安徽、山东至少发生四起“校园贷”受骗事件。(一)“裸贷”事件发展演变的一般过程由“校园贷”至“裸贷”的东窗事发。女大学生“裸贷”事件序幕由此拉开。“裸贷”事件进入舆论高潮。处于网络环境下的“裸贷”事件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事件的爆发是某种集体情绪的集中表达。随后,类似于“涉及10G裸条”的事件爆出,对网络借贷平台和女大学生的指责慢慢展开,逐步向网络议论转化。

裸贷事件发展脉络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裸贷”一词源于网络,很形象地表征了这一行为的基本特征,指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来替代借条获得贷款。当发生违约不还款时,放贷人以公开裸体照片和与借款人父母联系的手段作为要挟逼迫借款人还款的行为。[48]“裸贷”是“校园贷”的进一步升级,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3月至今,报纸媒体详细披露的校园贷事件就达40多起,涉及全国22个省市,涉案金额高达5496余万;在短短的一年不到时间里,有据可查的校园裸贷事件受骗人数达3679人,不良“校园贷”在各地蔓延为“裸贷”的“转型升级”铺路。2018年9月起,天津对市高校开展了“校园贷”全面调查摸底,共在31所院校排查出受骗学生,年级分布在大二至大四区间。[49]在国家相关部门、高校大力整治后,还有如此普遍的现象,不得不说网络平台陷阱是多么的可怕,治理又是多么的严峻

以媒体曝光的统计数据来看(见表1.5),多地高校均受“校园贷”事件的影响,辽宁省一度是“校园贷”事件的重灾区,涉案人数高达350人,涉案金额达700万元。吉林、江苏、湖南、安徽、山东至少发生四起“校园贷”受骗事件。不良“校园贷”事件频频爆出,起初是大学生轻易相信借贷平台“零门槛,无抵押;免担保,放款快”口号,盲目消费,缺乏信用风险意识签订合约,陷入利诱陷阱;到后来发展成为满足不了自己膨胀的金钱欲望,套取他人信息,以“友情帮助”为由绑架同学信任,发展下线拉人借款,落入同时扮演被骗者和实骗者的双重身份。更严重的是,部分女大学生群体甚至被虚荣心冲昏了头脑,不惜铤而走险为钱脱光,以致被曝光。

表1.5 全国校园贷案件媒体曝光涉案的不完全统计

注:数据来源于名校贷《大学生借款数据报告》。

(一)“裸贷”事件发展演变的一般过程

(1)由“校园贷”至“裸贷”的东窗事发。2016年3月,河南某大学生欠贷60万跳楼自杀事件曝光,校园贷平台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2016年底11月底包含167名女大学的10G“大学生裸条”照片、视频压缩包在网上流传开,甚至包括所谓的“肉偿”视频,诱因是有部分女学生在通过借贷宝平台借贷时,借方为保证欠款可以追回,要求并胁迫女学生以视频和照片作为抵押,这些借款的学生集中在20岁出头。除了视频外,文件中还包含女大学生的学信网资料、身份证、手机号,以及亲友的联系方式等信息。女大学生“裸贷”事件序幕由此拉开。2017年1月19日,甘肃警方成功抓获首位“裸条”放贷人杨某,据其向警方交代,已胁迫两位女生发生关系,然而大部分抱着侥幸心理的利色放贷者并没有就此收手。

(2)“裸贷”事件进入舆论高潮。2017年4月11日,厦门一名大二女生因陷“校园贷”,在泉州一宾馆自杀。据报道,该女生卷入的校园贷至少有5个,仅在一个平台就累计借入57万多元,贷款笔数达到257笔,家人多次帮她还钱后,至今仍欠款5万余元,其间家人还收到过“催款裸照”。该女生从微商创业开始亏钱、通过借贷东墙补西墙,最后无力偿还,选择自杀,引发“裸贷”舆论高潮。(www.xing528.com)

统计数据显示,“裸贷”的高校女生大都来自农村或者乡镇,三本院校或独立学院、大专高职等,这类型高校的学风、学习环境相对要差些,学生整体家境较好。大部分学生对物质生活的专注程度更大,缺乏健康消费观念,易产生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甚至甘愿以“裸条”抵押去借钱消费。这样不计后果的金钱观着实令人震惊,在校女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生活很大程度上尚未展开,却已经形成了畸形的消费观念,与自身的消费能力严重不匹配。

(3)网络环境下的“裸贷”舆论。处于网络环境下的“裸贷”事件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事件的爆发是某种集体情绪的集中表达。网络公众的交互式评论、意见交流、观点表达逐步扩大引发对事件的舆论影响,并加快事件的传播速度。从结构化理论来看,网络舆论的产生是由网络公众引发的,但舆论不是随心所欲创造的,而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触碰“社会事件”形成的。“裸贷的讨论是经过系列社会问题的重复暴露,事件的产生是客观的、必然的,但舆论的表达却是一种主观能动行为。”[50]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为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便利的平台,自媒体的发展使得网络公众的话语权日益彰显。面对这样时代背景,网络公众对某一事件舆论的形成和走向产生何种影响呢?“裸贷”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过程更是一种传播现象,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网络公众的态度以及网络环境下对社会的影响,更应看到“裸贷”事件与社会的外在关联。网络舆论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同样是社会选择的结果,不同的事件所引发公众的关注度是不同的。

(二)“裸贷”事件的网络舆论形成

从“裸贷”事件可以看出,评论呈现出“先情后理”的变化趋势,虽然进入理性分析层次的网络言论数量较少,但却能够产生强大而持久的社会影响。与校园贷事件不同的是,“裸贷”是经由网络媒体首先曝光的,而这种由新媒体流向主流媒体的互动显现了舆论的“溢散效果”,让主流媒体不得不卷入敏感话题中。这不仅使新闻报道面的影响扩大,而且拓宽了网络公众的言论空间,使得网络公众话语权增强,言论渠道更为拓宽。[51]“裸贷”事件由议论话题变为舆论焦点事件经过了以下几个步骤。

(1)社会问题向话题转化。通常情况下,“校园贷”风波还未完全退去,网友又会接连爆料。比如,有人通过一款熟人间网络借贷平台向在校女大学生提供“裸条放款”,来自网络平台的个人发声,会不经意间导致一个普遍性热点话题的出现。随后,类似于“涉及10G裸条”的事件爆出,对网络借贷平台和女大学生的指责慢慢展开,逐步向网络议论转化。

(2)个体意见的网络化扩展。个体意见在网络空间环境中是分散的。这里的分散,更多的是指网络公众的来源更为多元化、看问题的角度更为分散化、信息文本的表达较为零散以及信息要素的不完整性。当事件处于个体意见阶段,从微博用户对于事件的讨论来看,社会反映是不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如网络大V们各唱各的调,开展了“网络平台的规范性”“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与指责讨论”“网络消费观”“女大学生道德”及“法律层面问题”等的大讨论。借由网络平台上的扩散,这种传播是各种碎片意见碰撞、冲突的过程,话题的意见类型也在扩散中不断补充发展。

(3)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与互动是一个从混沌逐步走向清晰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靠网络公众的内部协作,另一方面靠网络媒体的专业化操作。对于公众而言,通过微博用户爆料,网络公众评论初步形成后,讨论集中凝练出关键话题,便于信息意见的传播与互动。如“裸贷5000元滚成26万元”等形成主题讨论帖,评论区更出现置顶精华区(即月阅读量大于百万的微博用户和金V参与话题讨论的微博事件)。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它们能从事实与意见信息的碎片式表达中,提炼言语的价值,并用结构化手段挖掘信息间的关系完成碎片的“拼图”,向公众展示更为完整的事件过程与意见聚合。

(4)主流媒体的意见主导与整合。当“裸贷”事件舆论到达高潮时,一些官微的意见便从网络大众中脱颖而出,体现出强有力的舆论导向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能提出部分指导性的见解。他们不仅能够对不同的意见进行归纳和整理,还能够生产意见,鼓动和引导公众正确认识“裸贷”背后的社会问题。[52]如通常情况下,头条校园、新浪财经、行业洞察者、各大高校官微会主动发表理性且具有层次的见解。这些官微的介入不仅提高了社会意见的质量,将话题的波及范围进一步扩大,还使舆论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最后,传统媒体的进入,政府官方的回应和整治措施的强力执行使“裸贷”事件由成熟走向消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