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站在校园中非常受欢迎,校园网络社区活跃着师生人群。一份针对454所中国高校的调研报告表明:“33.70%的高校已建有网上虚拟社区,用于师生、社团交流思想与文化交流,还有21.81%的高校在开发中。”[44]社交网络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信息和资源,构建学习社区,实现与家长、学生的广泛交流。
2016年12月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无独有偶,早在2000年,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45]人人网聚集着大量高校学生群体,借助人人网的新兴网络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其意义不言而喻。教育者应该一改往日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教育方式,将网络融入对学生生活、学习、人际的教育中。
1.社交网站充实了思政教育的内容
思政教育的内容应该从不断发展的网络环境里吸收新鲜的内容,思政教育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理论的授课模式中。社交网站具有开发共享的特点,因此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转载思政教育材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开放的平台能做到兼收并蓄,使得思政素材变得源源不断,丰富鲜活。高校思政教育的部门和老师作为思政教育的发出者,通过人人网等社交平台及时快速地发布了教育内容、传达会议精神;高校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接收者,及时地从社交平台上浏览,搜集到教育信息。所以这一过程,不仅让思政教育的内容丰实了,沟通传播也更加便捷了。
2.社交网站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时空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讲;或者老师找学生面对面的谈话。网络出现之后,特别是社交网站的应用,使教师和学生随时可邀约坐在电脑终端前面探讨思政教育的话题。现在手机上网功能的普及,让这种师生间的交流移动化,学习时间更加随意自由。让课堂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变得随时随地、持续有效。
同时,以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具有资源共享的特点。人们只要想学习,对任何人都不设关卡。不同地域的民族,不同领域的人们都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展开思政教育的探讨。原本物理意义上的狭小教室教育空间,延伸到了整个社会,甚至全球,使得思政教育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得到了延伸、拓展。
3.社交网站创新了思政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通常情况下思政教育内容多以政治、品德课本的形式呈现,大量的文字性表述,缺少活力和色彩。社交平台上可以编辑文字、投放图片、剪辑视频,这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声、像、文字相结合的教育途径,也使得教育手段直观化、形象化和现代化。
社交网站可以成为宣传主流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大学生通过社交平台传递和共享信息的同时,也传递着人间温暖,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价值观念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地传承和弘扬。[46]2013年9月,公益助学插上了社交网络平台的翅膀。国内知名的支教公益组织——美丽中国(TeachforChina)与中国领先的实名制社交网络平台人人公司开始创新尝试。双方启动战略合作,通过人人网及人人公司旗下各项资源共同为美丽中国提供一系列支持,搭建志愿教师线上招募平台并启动为农村学生提供一对一交流的“梦想导师”计划。自闭症患者普遍面临医疗条件受限和社会群体关爱不足的现状,促使人人网在2012年5月正式启动了关爱自闭症儿童高校公益性“星星雨蓝色行动”。大学生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人人网不仅表达了当代大学生内心的感情,也成了社会主流价值观自我内化的重要途径。
(二)教师应用社交平台进行思政教育
1.社交网站有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www.xing528.com)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国高校负责思政教育的工作主要落在教学二线的辅导员身上。但是每位辅导员通常情况下要负责200多位学生的思想辅导工作,一位位面对面谈心,显然是应付不过来的。另外,高校教师也相对紧缺,师生间面对面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不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启发学生。高校教学模式和高中大不一样,学生和老师的接触时间一般只有课堂的几十分钟。课后学生基本上很难见到任课老师,人人网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人人网等网络社交平台具备的优势能使高校学生可以利用零碎化的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老师可以利用人人网等社交平台,实现和学生的自由沟通,让师生的学习互动突破时空的限制。教师需要具有创新教育思想,善于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在人人网这个社交平台上,师生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这种虚拟的师生关系会对现实师生关系产生积极反作用,促使现实师生关系趋于平等化和越来越融洽。
2.社交网站有助于形成多元互动教育局面
政治辅导员和高校教师都要更新网络观念,紧跟时代潮流,巧妙地利用好网络社交这个新型平台。借助社交平台的互动性、便捷性,及时深入学生现实生活。辅导员不仅要能敏锐捕捉到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出来的新动态,还要洞察到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社会动态和热点对于大学生网络变化的影响。辅导员也要理解高校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让交流贴近学生,更好地引导学生。
从表1.4中,我们看到,在选择与教师的交往方式上,44.02%的学生选择“电话和短信联系老师”;28.26%的学生愿意通过“QQ、微信或者社交网络联系”老师或者辅导员;14.13%的学生选择“直接去办公室找老师”;13.59%的学生选择使用“E-mail联系”。可见,人人网、QQ等社交网络媒介,是手机电话联络方式之外的很好的补充。而且,社交网站的交流相对于手机等通信方式具有轻松和随意的特点。而且,班级建立QQ群、人人网创建班级花名册都让信息能及时方便经济地传送给同学们。社交群里的及时回复实现了师生间的互动。
表1.4 “和自己的老师和辅导员保持联系,你比较倾向于选择什么方式”的调查
3.推进社交网站服务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探讨
(1)加强网上精神家园建设。利用社交网站创建一个网上家园,该家园涵盖文化和生活多方面。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活动筹备和文化传播的中心。多姿多彩的团体活动、个人兴趣小组、文化倡议活动都可以在校园社交网站上广泛展开。通过社交网站,科技竞赛的团队可以找到合适满意的队员,文娱活动能物色到技巧惊人的拍档,就业信息、毕业动态都可以通过社交网站在学生间传播。另外,学校在现实中也要推广人人网等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学校课程可以大胆创新增添部分人人网等社交平台交往知识的章节,老师在教育思想上更加开放包容地接纳网络交往这种新方式。网络社交平台可以成为现实人际交往的一个有利补充和拓展。
(2)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网络交往。高校教师可以一起注册人人网账号,主动邀请学生一起参与互动,将自己的教育想法发表在社交网站上,书写内容积极的日志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在自己的页面留言互动。高校学生在人人网、QQ等社交平台空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日志和状态记录了学生们的心情,从前文的图1.1分析可知,很多同学会在自己的人人网上记录自己的经历,发表自己的状态。曾有学者指出,抑郁症患者在决定结束自己生命之前,内心常会伴随着挣扎,会偶尔透露出求救信号。这些蛛丝马迹如果正好能被老师在社交平台网络上捕捉到并及早疏导,或许能减少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
(3)发挥同辈教育的正能量。首先,重视和发挥同龄朋友的自我教育功能。高校学生社交平台上的好友大部分都是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他们有着共同的成长环境,价值观也比较相近,不存在年龄的代沟。话题和感兴趣的事物也较为相似。同辈之间如果发挥相互鼓励的积极作用,正方向的力量巨大;反之,负面效果也成级数放大,所以抓好同龄相互教育、影响,意义深远。很多同学会将自己的心情发布在不断更新的状态中,将自己的苦闷融化在自己的日志里,将喜悦展现在页面的照片上。遇到开心的正能量事件,大家都备受鼓舞,催人奋进;遇到郁闷烦恼的事情,则相互加油,共渡难关,这就是社会支持功能。
高校学生在网络上还可以相互监督。每个人在发表言论,阐述观点的时候,要时刻记得自律。不在社交网站上传播违法乱纪的信息,发表危害祖国团结统一、抨击共产党执政等不当言论。因为社交网站是一个熟人圈子,好友们一旦发现此类现象,可以相互监督或向老师反映,共同教育好每一位学生。
发挥“人气之星”在校园舆论的建设和传播中的作用。在每个校园、每个学院,总有那么几个特别活跃,备受大家关注的同学,这些同学可能是学生会干部,也有可能是文体突出者,抑或是思想独到的一些人,等等。他们的每日访问量、每周访问人数在同学中遥遥领先,学校思政教育可以利用好这些“人气之星”。同时,做好对这些“人气之星”的话题引导。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同学们会形成一个网络交际圈。更可怕的是,在这样一个交际圈中会形成一个相同的声音。即使这种声音具有偶然性,也会不断被相互影响,最终导致群体不理性,引发网络传播言论的失真。所以,对“人气之星”的话题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