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信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证研究成果

网信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证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人网发挥了高校学生联系沟通好友的功能。(二)人人网对现实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人人网在高校学生中得到普遍的使用,对现实高校人际关系存在许多积极的作用,让现实和网络人际关系得到优势互补,成为高校学生的交际平台,为学生拓展了交际圈,并提供了社会支持。

网信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证研究成果

(一)人人网基本情况概述

1.人人网的网络特征

(1)坚持实名制认证。因为真实,所以精彩,这是大家所熟悉的人人网口号。因为传统网络的这个匿名性特点,在网络社会中,自己可以随意扮演任何身份,塑造任何形象与人交往,不必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人人网要求用户实名注册,用户注册、登录后才可以看到网站内容、他人信息。这满足了注册人人网的用户需求——大多数是想和以前或者现在的同学朋友保持联系,因此他们都会尽量使用自己的真实个人信息进行注册。通过本次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表明:72.58%的人在注册信息中都有“自己真实的姓名和照片”,83.33%的人在注册信息中出现“自己真实的院校信息”,55.91%的使用者的注册信息有“自己的生日和爱好”等。

(2)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空间。在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社交网站上,每个用户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页面,通过自己的真实姓名或者昵称能检索到自己的页面。页面的风格、版面等都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安排。例如,用户可以在人人网上设置特别关心好友,可以添加特色背景音乐。因为以用户为本,所以不同用户会塑造出不同个性的空间。

(3)强大的RSS订阅机制及分享功能。一登录人人网,用户通过RSS订阅功能,可以迅速浏览最近好友发生的新鲜事,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图片、视频可以点击分享。而且人人网还支持第三方的插件,使得人人网页面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人人网风靡校园调查及原因分析

为了调查大学生网络社交平台人人网的使用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了设计更加合理的问卷,通过阅读相关文献,选择了两位资深人人网用户进行了深度约谈,了解他们的使用情况,确定了研究问题的范围。调查对象主要是研究者所在高教园区大学生。大部分的学生来源都是沿海地区,主要以浙江省为主,也有来自全国其他地方的学生。调查对象中有一部分是已经毕业的学生,他们曾经使用或现在还在使用人人网。为了样本全面并具有代表性,尽量做到各个年级段的学生都有覆盖。共调查了192名同学,其中,注册人人网的有186名同学,注册率非常高。笔者选择了已经注册人人网的186名同学作为有效调查样本。

由表1.2数据可知,高校学生对于人人网的使用频率比较频繁。“每天上网就会登录”的比例有27.33%,“两三天登录一次”的比例是31.69%,“一周大概登录一次”的比例是24.59%,“注册后就没登录过”的比例是16.39%。从这个数据可以推断出,一般以上的学生会经常登录人人网,将人人网作为一个获取同学好友近况,分享信息的有效工具。

表1.2 人人网的使用频率

由表1.3数据可以看到使用者每次登录人人网持续的时间,69.61%的人会在30分钟之内下线,或者关闭页面,18.23%的人登录时间持续“30~59分钟”,6.08%的人持续登录时间为“1~2小时”,6.08%的人登录时间“超过2小时”。大部分同学在人人网上逗留的时间都控制在30分钟之内,这是一个比较适宜的登录持续时间,既了解掌握了信息,又不至于占用过多的学习生活时间。但还是有很少一部分人比较沉溺于社交网站,有网络成瘾的趋势,对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不利。

表1.3 登录人人网持续的时间

从图1.1的数据可以得出,高校学生登录人人网“关注好友动态,留言互动”比例高达90.86%;紧跟其后的是“查看别人的日志和照片”,比例为65.05%;再次是“分享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和图片”,比例为44.09%。人人网发挥了高校学生联系沟通好友的功能。

图1.1 “一般在人人网上做什么”的调查

综上分析,人人网风靡于校园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定位学生群体。高校学生是人人网的主要目标客户,高校学生群体集中,人员数量可观,且具有相似的身份特征。人人网根据目标客户的统一需求,创设了一个集娱乐、休闲、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网站。学生内部的相互推荐,使得人人网在学生群体中迅速铺开。

其次,多样的互动方式。用户可以书写日志,分享音乐、视频,上传照片,评论文章,参与互动游戏,等等;或者建立公共主页,邀请好友或者陌生人参与。例如,有些游戏可以邀请好友一道加入,形成一个游戏团队,增加人气。

再次,群体归属感的满足。高校学生在人人网上根据兴趣和爱好集聚好友,形成固定的朋友圈。他们在群体里分享自己的新鲜事,探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交换彼此的看法,有效满足了群体归属感的需要,进而增加了网络社交平台的黏性,推动网站发展。

(二)人人网对现实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

人人网在高校学生中得到普遍的使用,对现实高校人际关系存在许多积极的作用,让现实和网络人际关系得到优势互补,成为高校学生的交际平台,为学生拓展了交际圈,并提供了社会支持

1.人人网使现实和网络人际关系优势互补

学生们在人人网上的许多好友是现实好友在网络上的延伸,同时网络交往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人人网这一社交平台让高校学生的现实和网络人际关系得到优势互补。SNS网站的好友大部分来自现实好友,可以说网络人际交往是现实人际交往的延伸。网络社会依托于现实物质关系,无法超越现实人际关系。互联网上人际交往的满足缓解了现实人际交往的需要,因此高校学生群体的理想人际关系状态应该是现实和网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2.网络人际交往的独特优势

网络人际关系实现了一种现实社会不可能实现的“虚拟”平等。一方面,“虚拟”平等给那些自卑的、怯于在现实生活中表达自我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另一方面,它也使那些优越感过强的大学生收敛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特权,从而强化他们的平等意识,认识到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被他人尊重。

现实中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同学,在虚拟世界可以抛开身份、外貌等现实的客观条件,自由地与他人对话,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过滤掉一些外在的个体因素对人际交往的阻碍。社会心理学家巴格研究发现:面对面的交流更容易发现实际的自我,而网上交往更容易发现真正的自我。与面对面的交往者相比,网上交往在展示真正的自我方面更成功。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当人们远距离交往时,倾向于投射理想自我,而这种理想化的期待会成为自我实现语言[36]

网上交往可以对谈话的步调进行更好的控制,从而奠定了更坚实的关系。由于网络交往是身体缺位的交流,在更加平等化、扁平化的网络上,年龄、相貌、语言表达能力、社会地位等外在个体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不再那么明显,而更多的是兴趣、爱好、性格、学识等内化的品格结构性因素在决定着网络人际吸引力。因此,青年更倾向于吐露自己现实中不好说、不方便说的话,更深入地探讨感情、兴趣爱好、生活和学习等私密性强的话题。很多同学觉得通过人人网等社交网站和同学、好友、老师沟通,可以“不用过多地在意对方的反应”“让自己更好地组织语言”。

3.网络交往延伸现实交往

SNS社交平台可以有效化解和改善现实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也可以补充和替代生活中的礼尚往来。例如虚拟空间里的沟通,第三方的调解,对状态的互动留言,玩互动游戏,送虚拟礼物等等。如今这个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很多大学生会利用人人网和QQ空间,为好友送上生日祝福或虚拟礼物。网上好友的生日注册信息如果真实,用户就可以通过人人网等社交平台的生日提醒,及时地表达线上和线下的祝福。这些网络社交平台的功能为现实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很好的工具作用。

从图1.1数据可以知道,在人人网社交平台下,7.53%的人曾经有送过或者收过别人的虚拟礼物。不过人人网在这一模块上有一个缺陷,运营商几乎将这一块功能全部商业化,用户基本没有免费礼物可以领取,一旦选择礼物,就会跳出充值页面。在这一点上,QQ空间的社交平台设计更加人性化:哪怕不是黄钻用户,你也可以找到一款恰当的免费礼物,送给生日即将到来的好友。所以,QQ好友中互送礼物比较频繁。网络社交平台不仅充当了现实交往中感情的催化剂,也让网络交往轻松、便捷,具有人情味

(三)人人网成为高校大学生的高效交际平台

1.人人网沟通降低了经济成本

SNS网站的发展是对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的一个很好诠释。SNS网站使人们实现了视觉和听觉的延伸。人们借助SNS网站,接送信息,寻找到许久未联系的朋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加深和延伸,情感得以延续。虚拟网络和现实社会相交到一个有机结合点,真正达到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和传播。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现代化在人与人关系上表现最深刻的就是距离缩短了,接触增加了,范围扩大了,相互往来频繁了。”[37]手机和电话是目前大学生和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常用媒介,但是如果长时间的通话,对于经济还未独立的高校学生来说,话费开支压力大。无论在省内还是省外的同学和朋友,都可以从人人网的页面上及时获取信息,了解近况,保持联系。

2.人人网沟通降低了时间与精力成本

布劳曾经指出:“社会联系取决于社会接触的机会。”[38]当前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各个高校普遍开始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同一个专业的同学,只有少部分专业课程相同,大部分的专业课选修和任意选修课等都不一样。哪怕是同一门课程,选择不同的授课教师,上课的时间和地点也差异很大。所以,在没有固定教室之后,同学之间的共处时间不如高中时期充裕,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变得非常有限。虽然校方竭力将校园文化建设得繁荣多样,努力推进校园社团更加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但是高校学生肩负着繁重的学业压力,面临着残酷的就业竞争,在校期间不可能将过多的时间投入社团交往中。而人人网的使用便于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浏览好友的新鲜事,跟随好友的生活学习轨迹,及时掌握最新资讯,节约了时间和精力。

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也正好解释了人人网的这一功能。考虑到成本和效率的关系,人们更习惯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只用来关注自认为重要的人和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则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忽略那些需要耗费更多精力和成本关注的“尾部”的人和事。高校学生利用人人网的用户界面,不只关注那些现实中关系亲密的好友,还了解到了平日里关系一般的朋友,同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并没有明显的增加。因此,更能激发好友间的互动,促成人人网的高强度活力。

总而言之,SNS社交网站提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频率和效率,人际交往变得更加方便、直接和快捷,为高校学生群体创造了更为高效的交际平台,身边人际关系得以更加便捷地维系。人人网等校园SNS网站与以往社区交友网站最显著的不同就在于其功能定位于关系维系型,而非工具型。它不仅是结交朋友的平台,更是全面维系和经营各种日常人际关系的平台和增进友谊的平台。

(四)人人网拓展了高校学生的人际圈

高校学生渴望交友,人人网让高校学生可以认识朋友的朋友,并且可以和远距千里的同学好友保持联系。人人网还让现实中那些存在弱联系的人们能够保持联络。

1.扩大人际圈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兰姆提出了六度空间理论,简言之:“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即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39]社交型网站早期建构的灵感就源自该理论。网站上的用户借助现实中已有的好友圈,再沿着好友链,不断拓展延伸,形成一个大型的社交网。按照六度空间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www.xing528.com)

德国学者斯普兰格曾经说道:“在人的一生中,再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强烈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陷入强烈的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40]人人网等网络社交平台让同学和好友间的交往和联络冲破了地域的限制,即使远隔万水千山,也可以轻松快捷地保持交流,实现了友谊的跨时空连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方面,保持与老朋友关系的维系。这使得由于毕业升学、转学换校、调工作等而失去联系的同学、朋友、熟人重新建立联系,使那些小时候就悉心培养起来的友谊,或经历长时间考验的社会关系不会因为外在客观因素的变动而被割断。另一方面,结识可靠陌生人。人人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以共同的“圈”和“缘”为纽带,以朋友认识朋友的朋友,这种通过“知根知底”的朋友为中介认识新朋友的方式既扩大了高校青年学生的交际范围,形成巨型的交际网络,满足了其渴望结识熟悉的陌生人的心理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交往的风险因素。

2.维持弱关系群

网络社会研究学者格兰诺维特指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这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然而范围有限的社会关系,即“强关系”;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较浅,然而却是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格兰诺维特把后者称为“弱关系”。[41]“弱关系”一般是指关系一般的熟人。在社交网站出现之前,这些点头之交通常会很快消失于人们的生活之外。而现在,用户可以与这些“弱关系”的人们建立好友关系,通过社交网站可以及时捕捉到那些一面之缘的好友发布的动态。

社会学家发现,弱联系有时可以给用户带来很大的收益,极大地增强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访谈中某大学生讲述的案例为例:该学生当年报考浙江大学思政教育专业,在准备复试的时候,根据浙大网上公布的上一年的录取名单,在人人网上搜到了这些人,然后加为好友。她在和他们的沟通中得到了许多复试的建议。在复试的现场,还见到几位共同复试的同学,彼此在人人网上加为好友。日后,尽管该学生未能如愿进入浙大,但是通过人人网还能继续和这些同学保持联系跟互动。如果没有人人网这个社交平台,他们的生活并无交集,会迅速地淡出彼此的视线。因为网络社交平台,让我们现实交际圈变大了、变广了,也让弱关系群保持了联系。

(五)人人网为大学生提供社会支持

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愿望,社交平台可以让他们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心中有烦恼和不解的时候,也能通过社交平台寻找到社会支持。

1.大学生需要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42]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需求显得比其他年龄段更加强烈。但在现实中,他们的情感需求未必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在现实中面临各种不良刺激,容易滋生迷茫、烦恼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大学生具备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较有限,但又碍于面子不肯咨询心理老师,因而就无法得到较好的解决。在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有着轻松的气氛,加之交谈者双方的网络平等关系,因而高校学生乐于通过人人网等社交平台来宣泄情绪,表达自己的想法,抒发自己的心情。久而久之,稳定的网络人际关系伴随着稳定化的倾诉小团体而固定下来。大家相互鼓励和安慰,为不良情绪找到一个宣泄空间。

高校学生在人人网上探讨的问题,包括很多类型。探讨“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困惑”的比例最高,达到36.56%,接下来是“感情方面的问题(友情,爱情等方面)”和“关于学业、专业知识”,均为34.95%。

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刚刚结束高中时期的压抑,开始有时间和精力关注自身情感问题。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会面临爱情、友情等复杂的情感困扰,借助人人网可以找到倾诉的途径,寻找同学、老师的帮助和开导。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披荆斩棘考入高校,发现现实生活和理想预期存在差距,在新旧价值观更替过程中,非常需要支持和帮助的平台,排解忧虑,减轻不安,冲出迷茫。

2.话题讨论折射孤独值

在人人网上探讨不同话题,会影响到孤独值平均分值。探讨“感情方面的问题(友情,爱情等方面)”的孤独值为40.15,略高于其他几个选项;探讨“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困惑”的平均孤独值为38.54;“其他”孤独值较高,这是因为受访者在不清楚自己是否穷尽选项的时候,附带选上的一个选项。这也会造成平均孤独值高,所以针对“其他”就暂不分析。

总体上看,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烦恼或者问题,会利用人人网等社交平台向自己的好友、老师、同学寻求帮助,探讨解决方式。另外,探讨内容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现实中学生和周围圈子的关系和谐程度。

3.人人网扩大社会支持

伴随人人网用户的毕业、离校和踏入社会,人人网的用户也带入各个行业和不同的社会阶层。他们踏入工作岗位,从学生角色转换到了工作角色,但是他们中仍旧有人在使用人人网,借助人人网和朋友、同学讨论话题,交换想法,了解好友圈中的动态。此时,他们之间讨论的话题已不仅仅是之前的学生时代的话题,更多地融入了工作实践心得。可见,还未毕业的高校学生可以认识学长、学姐,提前有效地了解社会的现实情况。面对交流者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文化背景,还可以培养自己应对不同人群的交流技巧。人人网这种实名制的网络社交平台,有着现实中认识的基础,可以拓宽到更宽广的生活和学习里。所以人人网这类网络社交平台是大学生一个很好的锻炼社交技巧的场所,也是提高自身交际能力的平台,更是一个寻求社会支持的空间。

(六)人人网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

1.沉溺于网络游戏和交友,占用过多时间和精力

过度使用网络游戏和交友容易造成网络成瘾,产生不劳而获的虚拟财富感、成就感。长时间登录社交网站,现实人际关系的感应表——UCLA量表的指数平均值较高。

(1)容易产生虚拟的财富感。人人网的游戏品种繁多,如女神联盟、塔防海贼王、圣杯传说、德克萨斯扑克等等。有些游戏让人产生不劳而获的错觉,甚至会让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笔者体验过“德克萨斯扑克”这款游戏:首次登录德克萨斯扑克,游戏系统赠送玩家1500枚金币。用户手中握着免费的筹码,怀揣新奇开始游戏,随着1500枚免费派送的金币消费完,用户已经熟悉游戏规则,甚至对这项游戏产生兴趣。这时,游戏会要求充值以换取金币。如果用户想继续游戏,那投入精力的同时还有金钱。

如果长时间沉迷于人人网的游戏,还会让大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错觉,滋生投机心理。在人人网的游戏里,如果多数都是赢家的话,那财富的增长速度惊人,虚拟财富让人产生赚钱容易的幻想。

(2)容易产生虚幻的成就感。有一些游戏易让人产生虚拟的英雄感和成就感,从而使人着迷。例如,女神联盟的游戏的场景,用户扮演英勇的战士角色,营救被黑暗之王困在深海的夜之女神。战士引领女神,一步步走出困境,中途要和一系列的黑暗守卫发生搏斗。游戏的背景音乐配合突围的场景,让人有斩妖除怪,走向胜利和光明的成就感。这些游戏暂时消除了高校学生因为现实不如意而产生的挫败感,迎合了虚拟的满足感,但也容易让大学生上瘾。

很多学生自控力不足,一旦上瘾,会不分白天黑夜,不管休息上课都守在电脑前“鏖战”。虚幻的成就感消耗了他们的时间,挥霍了他们的青春。一定范围内好友数量的增加,这会改善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现实交往的困境,使学生们在交往中发现自我、行使自主权。但现实人际关系的改善并不和好友数量的增加完全正相关。不适度的社交网站上的联络会使学生渐渐忽视现实人际交往。人人网社交网站倡导用户实名注册,力求接近现实的社交关系,但也无法完全等同于现实。过多的网络交友容易使大学生出现现实人际关系障碍,影响现实人际交往,甚至还会引发道德危机。

2.沉迷于网络交际中,加剧现实交际能力的缺失

网络改善了现实交际,但如果单单使用网络代替现实交流,这是很不现实的。沉迷于网络交友会使高校学生越来越“宅”,使得现实交际能力退化,现实人际关系开始疏远。

(1)网络交往引发的“宅”一族。“一百年前我们躺着吸鸦片,一百多年后我们躺着玩手机”,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不知不觉中我们养成了一种可怕的习惯,即早晨睁开眼的第一件事是刷手机看微信,晚上睡之前的最后一件事还是刷手机登人人。似乎离了手机、网络,我们就与世隔绝了。今日的手机娱乐与当初的鸦片一样蚕食着我们的热情与灵魂,与其说是手机惹的祸,倒不如说是带给我们无限“可能”的网络的错。智能手机可以让用户轻松刷微博、看微信、登人人。高校学生平时除了上课就待在宿舍,抱着电脑,利用网络,在网上读新闻、发状态、看朋友动态。另外,上淘宝购物,打电话订餐,网络使得日常需要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满足。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似乎越来越和人们所说的“宅一族”靠近了。

(2)网络引发的交往快餐化。传统的社交主要是建立在面对面的沟通上。交流双方主要以语言为媒介,借助肢体、眼神、表情等无声表达来辅助表达自己的思想。现代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他们在生活中羞于语言表述,喜欢用短信、QQ等文字媒介表达自己的意思。社交网络让这个问题变得愈加严重。人们通过互联网轻松便捷地结识朋友,但社交快餐感越来越明显。它如同快餐对于一个饥饿的人一样,快速填饱人们的肚子却没有多少营养可以吸收。社交网站快速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但是人机对话,带来人际关系表面化、符号化。

社交网站的交际互动虽然模拟了现实社交,然而它再完美、理想,也终究无法取代现实交际。高校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各种交际技能尚不完善。有些原本现实中活跃、沟通能力强的学生,因花费了大量时间在人人网沟通交际上,现实的人际交往缩减,和家人、同学的沟通时间减少,交际范围不断变窄,逐渐出现了网络与现实的矛盾。网络交际要适度,避免交往的快餐化。

(3)网络交往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疏远。过度沉溺于社交网站的人际交往方式,无形中加剧了现实人际关系的疏远,造成现实人际关系的紧张。“黄洋案”发生后,人们开始关注宿舍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室友相弑”惨案的背后并不是什么深仇大恨,只是现实中缺乏沟通,缺少交往技巧,造成矛盾日益加深。有时候,处理同学关系,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便能化解许多危机。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语言表达在现实交流中承载着丰富的信息。网络社交平台也出现了嘻哈猴等表情图片,但其无法和人类的眼神等神态相提并论。长时间的电子产品沟通,势必造成高校学生现实之间互相戒备与隔阂。这降低了现实的交际能力,使得同学关系逐渐恶化,严重的还将引发交往障碍。

网络社交平台交流能让交流者更好地组织语言,利用零碎时间交流等优点,也有传递不及时等不足的地方。调查显示,50.00%的人觉得可以“更能利用零碎化的时间”;33.33%的用户觉得用人人网沟通可以“不用过多在意对方的反应”,25.81%的用户认为相对于面对面的现实沟通,人人网的沟通“可以让自己更好地组织语言”;22.58%的人认为人人网等社交平台可以让“交流双方更加平等”。当然,一个硬币有两面——27.42%的人觉得“表达的意思有时被歪解”;25.81%的人认为人人网“信息传递存在不及时”,12.37%的人认为“无法看到对方表情,沟通效果不好”。

人人网的沟通不像面对面的交流,发出信息的人,同一时间可以要求信息接收方作出回应;也没有像电话这种即时通信设备要求的沟通双方须处于同一时刻。人人网更多的还是将语言转换成文字,发送给对方,因此,接收方存在阅读滞后或遗漏等问题。

3.迷失在网络虚拟里,导致现实交往的信任危机

网络交往终究是人机对话模式。网络上的信息失真、误导甚至恶意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大家都抱着游戏交友的心理,就会引发信任危机;另外,网络信息安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引发网络信任危机。曾有一句网络流行语:你不知道和你聊天的是人还是狗。更有甚者,两个人谈了两年恋爱,约出来一见面却是俩爷们。可见,网络交往存在虚拟性与匿名性的特点,缺少现实人际交往的规则和责任约束,容易引发网络信任危机,大学生网络交往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人人网一直倡议用户实名注册,但是并没有权威机关的核实监督。网络骗子利用人人网等社交平台上的照片制成视频,向用户的好友诈骗。

另外,人人网上也存在许多虚假注册和重复注册的情况。例如,前几年发生的“宋嘉卿”事件。这是一个普通的人人网用户,信息显示来自河南,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她是一个才华洋溢、贤淑优雅,又有幼年丧父、双耳失聪的悲惨身世的女孩。她纯良悲悯、独立自强的形象吸引了较高的人人网人气。直到某一天网友发现,“宋嘉卿”根本不存在,头像也是盗用他人的照片。这一塑造的形象才被捅破,账号也被迫注销。

高校学生相对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在网络上很难辨别对方的真实身份,社交网络上的“好友”很可能设计一些交往陷阱,这让高校学生开始抱着游戏的心态进行网络社交,进而将这种交友心态带到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对现实人际关系缺少了责任心和真诚感。事实上,网上交往的许多不见面的好友,在现实中也未成为真正的好友。这也让高校学生对身边的人都采取了怀疑的态度,不利于健康的友谊关系的建立。

对于网上好友的注册信息,62.16%的人选择了“大部分都相信”,34.59%的人选择了“只相信一部分”。另外从统计过程中发现,越是高年级同学对人人网注册信息的信任度就越低。虽然人人网要求的是实名注册,宣传的也是“因为真实,所以精彩”,但是用户们对于好友的注册信息还是持着怀疑的态度。

(2)真实注册导致隐私泄漏。人人网要求实名注册,调查的学生中实名注册的比例也非常高。注册信息中,会涉及学校专业、生日、兴趣爱好,有些人还会把自己真实的联系方式放到注册信息里。这样就出现一个隐私泄漏的问题。隐私一旦泄漏对现实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存在不利影响。我们一般认为,隐私权是个人对其私人领域的一种控制状态,包括是否允许他人对其进行亲密接触的决定和他对自己私人财物的决定。

社交网站建立的最初目的是让网站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现实社会关系来结识更多的朋友,借助朋友的朋友,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但是,如果人人网遭遇黑客袭击,或者人人网内部工作人员行为不轨,将人人网用户的信息泄漏给不法分子或不怀好意的第三方,这样就会对现实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阻碍现实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调查发现,人人网的用户的注册信息里,83.33%的人有“自己的院校信息”,72.58%的人“有自己的真实姓名和照片”,55.91%的人“有自己的生日和爱好等信息”,53.23%的人“有自己的籍贯信息”,33.33%的人“有自己的联系方式”。高校学生的人人网好友中,最多的是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涯中结识的各个时期的同学,因此,用户都习惯写上自己的院校信息,使用真实姓名和照片。我们平时用的其他社交平台,比如QQ、微博等不一样,用户会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有个人特色的昵称,很少有人直接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人人网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校友录,许多真实的信息会呈现在网络上,因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值得高校学生用户注意。

4.沉浸在网络“亚文化”圈中,受到不良文化思想干扰

SNS社交网站给予注册用户自己选择好友的权限,满足用户根据自己喜好组建社交圈的需求。在自己认可的好友群里,分享各自的信息,制造感兴趣的话题,形成属于这个群体的“亚文化”圈。这种文化形态一方面可以包容其他不同的思想,容许不一样的声音;另一方面也会容易向另一个极端演变,这样的集体会抹杀个人意志,将好友整体捆绑在没有意义的话题上,造成思想封闭。同时,社交平台具有话题制造和传播分享功能,一旦被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借此散布不实言论和偏激思想,会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恶劣影响。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于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解释》中提到,诽谤信息被转发500次即可判刑。可见,高校学生在自己页面上发现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信息的时候,一定要经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加以甄别,才能点击分享,否则可能将受刑法的制裁。

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对于人人网上不确凿和偏激信息的态度:69.57%的人觉得需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有选择地转载”,9.24%的人选择“不管正误,迎合自己的就赞同”,有13.59%的人“从来都不分享任何信息”,1.63%的人选择“不考虑后果,先分享了再说”。大部分高校学生对待网络话题都能抱着正确的态度,但也有一部分人见风就是雨,以讹传讹,以致造成三人成虎的局面。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待一个重大的未知事件,自然会恐惧、猜测,权威信息发布的渠道却相对比较单一、速度过慢、反应滞后。现有的信息流通机制难以满足人们对真实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部分媒体和从业人员面对谣言,有时也会跟风传播以求得社会的关注,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下降。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网络环境,高校学生一定要有信息甄选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