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时代与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实证研究

信息时代与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实证研究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信息技术产生以来,人们在这一领域进行了长期的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坚,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式不断涌现,信息技术持续影响着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创新代际周期大幅缩短,创新活力、集聚效应和应用潜能裂变式释放,更快速度、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地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信息时代与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实证研究

信息技术产生以来,人们在这一领域进行了长期的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坚,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式不断涌现,信息技术持续影响着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2018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贺信中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及其对人的影响

当前,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并且不断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与新业务形态、新商业模式互动融合。信息技术创新代际周期大幅缩短,创新活力、集聚效应和应用潜能裂变式释放,更快速度、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地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先进计算、高速互联、智能感知等技术领域创新方兴未艾,类脑计算、深度学习、机器视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乃至无人驾驶、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技术及应用的创新层出不穷,面向未来的新技术体系正在加速建立。

互联网包罗万象,互联网的广泛深入、发展与推进,让世界处于“万物互联”之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万联网等概念迭代的背后是科学技术无穷无尽的创新。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未来,更是“互联网+”的本质,是“将一切可以产生信息并具有信息交互可能性或相互影响的因素,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特别是智能化的方法连接在一起的过程和状态”[2]。“所有人、事、物都被互联网连接起来,一切皆在互联网中。由此生成超大尺度、无限扩张、层级丰富、和谐运行的复杂网络系统。”[3]人工智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不会低于互联网。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人工智能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是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需要跨计算机、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已成为未来科学技术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在20世纪70年代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和人工智能),也被认为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基因工程纳米科学和人工智能)。[4]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层面不断取得突出成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到2542家,其中美国拥有1078家,占42.4%;中国其次,拥有592家,占23.3%。[5]

大数据作为一个全新理念风靡全球,因为与“云计算”“物联网”等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信息时代开始大力开发和利用数据、信息、图像等无形的信息和知识资源。数据的范畴比数字要大得多,互联网上的任何内容,比如文字、图片和视频都是数据。数据已日益成为继土地、资本之后的又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争夺的重要资源,谁掌握数据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谁就能赢得未来。奥巴马政府甚至将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将成为继陆权、海权、空权之后国家的另一个核心权力,体现国家综合国力

虚拟现实是指在计算机内部构造出虚拟环境,用户可以自由地与环境开展交互活动,产生相当于在现实环境中获取真实、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育,适应了教育发展的需要,促使教育形态、教育环境和教育过程走向虚拟化和智能化。由于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提供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的感觉信息,学习活动被赋予了实践的特质。虚拟现实技术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的三大特点,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化、虚拟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形象化思维,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随着技术条件的逐步成熟、设备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和沉浸感的提升,VR时代迎来了开展学科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技术契机。[6]

(二)信息技术的“4V”特征与“4I”特性

1.“4V”特征

这里主要从大数据、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方面来讲。大数据泛指巨量的数据集,在计算机网络时代,因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而受到重视。我们通常说的大数据时代的“4V”特征,是指“volume”(海量性)、“variety”(多样性)、“velocity”(高速性)以及“value”(价值性)。

(1)海量性。信息网络时代的大数据,首要特征就是“数量大”,存储单位从过去的GB到TB,直至PB、EB。随着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人类产生的数据量正在呈指数级、爆发性增长,大约每两年翻一番。淘宝网近4亿的会员每天产生的商品交易数据约20TB;脸书约10亿的用户每天产生的日志数据超过300TB。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全球数据规模为1.8ZB,可以填满575亿个32GB的iPad,这些iPad可以在中国修建两座长城。到2020年,全球数据将达到40ZB,如果把它们全部存入蓝光光盘,这些光盘和424艘尼米兹航母重量相当。[7]数据的海量性也倒逼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智能的算法、强大的数据处理平台和新的数据处理技术,来统计、分析、预测和实时处理如此大规模的数据。(www.xing528.com)

(2)多样性。社交网络(微博、推特、脸书)、移动网络、各种智能终端以及遍布全球各个角落的各种传感器等,都成为数据的来源或承载方式。广泛的数据来源和无限性的生产,决定了信息类型的繁多。而且数据呈现非结构化或结构化弱的特征,如视频、图片、音频等,再如HTML文档、邮件、网页等,其特点是数据间没有因果关系或因果关系较弱。

(3)高速性。信息时代的“速度”是个相对的概念,可以是分钟级、秒级,也可以是实时。大数据“1秒定律”要求在秒级时间范围内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高价值的信息,给出分析结果,超出这个时间数据就失去价值。总而言之,信息的整个流程,比如数据的增长速度、数据的处理速度等,均“快”无止境。与以往的档案、广播、报纸等传统数据载体不同,大数据的交换和传播是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方式实现的,远比传统媒介的信息交换和传播速度快捷。大数据与海量数据的重要区别,除了数据规模更大以外,大数据对处理数据的响应速度有更严格的要求,其要求实时分析而非批量分析,数据输入、处理与丢弃立刻见效,几乎无延迟。

(4)价值性。价值性是信息的核心特征。相比于传统的小数据,大数据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从大量不相关的各种类型的数据中,挖掘出对未来趋势与模式预测分析有价值的数据,并通过机器学习方法、人工智能方法或数据挖掘方法深度分析,发现新规律和新知识,并运用于各行各业,推进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不数字,无经济”,未来基于大数据的数字经济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经济发展。“信息技术与经济的关系从‘工具’变为‘平台’。以大数据的价值发现为标志,信息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正从‘工具’阶段走向‘平台’阶段。”[8]在工具阶段,信息技术主要作为存储、计算和通信的辅助工具,而在平台阶段,信息本身就是财富宝藏。“数据规模越大,处理的难度也越大,但对其进行挖掘可能得到的价值更大,这就是大数据热的原因。”[9]

2.“4I”特性

“4I”指信息时代的“internet”(万物连接)、“integrative”(集成融合)、“interactive”(互动交往)和“intelligent”(智慧智能)。

(1)万物连接。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使得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人们的联系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伴随网络化、融合化和体系化发展,全球范围内信息领域技术与产品形态正不断创新发展,新一阶段的技术和产业演进脉络日渐清晰,并不断产生新的平台和新的模式。“Internet实际上并不成就什么,它是供人使用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不是什么值得拥有的东西,而是人们用来和他人合作、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的一根有力的杠杆。它并不仅仅是一个信息源,它是人们用来进行自我组织的一种方式。”[10]

(2)集成融合。从互联网到互联网+,十分形象地表明了跨界融合、连接一切的变革。网络开放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数据的开放推进了万事万物的联盟、集成和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技术和服务两个维度不断拓展延伸和迭代演进。核心芯片经过单核、同构多核等不同时期的发展,正向异构多核、类脑感知迈进;操作系统的发展进入以云计算操作系统为代表的第三个阶段,并加速向网络化、平台化、一体化、服务化和生态化迈进。基于传感技术的“物物互联”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人互联”以及它们的集成应用,将使人的衣食住行所赖以的条件和城市现代化走向更高水平,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3)互动交往。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不断从封闭走向开放,表现在交往上则是从口耳相传、文字记载交流、电报电话电视传导到今日之完全穿越时空的、无处不在的、现实与虚拟的全息交流,交往的方式和内容在不断地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无论是从信息交流的内容,还是从信息所需的载体、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慢、传播和交流的范围等角度来说,人类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如今,网络中的人们,交往方式已完全不是点对点了,网络交往突破以往受时空限制的直接交往的局限性,实现了立体的全方位的交流。过去人们只能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与一人或几人进行信息交流,而在网络信息世界里,一个主体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就任何内容和任何对象同时进行交流。而且,交往的内容日益丰富,交往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交往的奇妙性更无穷尽。在网络空间这个平等的交流平台上,每个人都是参与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每个人都处于交流的中心,都可依自身需求对信息进行自由地选择、建构,消除了传统交往模式的障碍

(4)智慧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催生了智慧智能,使其具有敏捷性、开放性、前瞻性和个性化的思维特征。然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的广泛使用导致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大大提升,这使信息技术及以其为基础的智能机器有可能异化为奴役人、束缚人发展的工具。[11]且不用说沉迷网络游戏、手机控、网瘾少年等现实难题,就是我们这些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因为长时间使用、依赖“高科技”,书写、阅读、诵读、记忆等基本能力也面临日渐萎缩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的记忆力似乎越来越依赖互联网、手机,出现了“百度依赖症”,提笔忘字、记不住电话号码等成了“新常态”。毋庸置疑,与电脑越来越聪明、网络越来越强大、机器越来越智能化相比,我们人的工作(劳动)在加速地步入“机器换人”进程中,变得越来越“无所事事”“轻松安逸”“享受生活”。人的天然身体与自然条件包括曾经引以为豪的“人脑”,也将会显得越来越原始、简单、笨拙、力不从心和有气无力。地球上金字塔顶尖的也许1%都不到的卓越精英人才,用其聪明大脑所创造的科技,为99%以上的人创造“享受”。现今社会,人的异化一定会在“人脑”的两极分化上不断凸显,这也许是当今哲学和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